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代各家对沉脉形象的认识沉脉与浮脉相对,浮脉轻按即得,沉脉须重按乃得,历来医家,一般均主重按之说,但亦有错误和模糊之见者,兹摘要讨论如下:《脉经》云:"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旧注:一日重按之乃得).《脉经》言浮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言沉则云"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两两相对.由于沉脉之位较深,浮取之不能及指,故曰"举之不足";因重按之乃见,故曰"按  相似文献   

2.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3.
疾脉疾即是速,一般认为较数脉多一至.吴山甫说:"疾即数也".因此,似可不必另立疾脉之名,故自《脉经》而下至高阳生《脉诀》皆无疾脉之名.《崔氏脉诀》谓:"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如果疾可作为独立脉名,则"极"、"脱"亦当另立专称了.此脉古人谓为阳极、为阴气欲竭之候,凡伤寒热极可见此脉,痨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皆为危恶之兆;盖阳热之极其势必衰,常一转而为微弱则危;痨瘵之疾,乃阴髓已竭而虚阳上亢,  相似文献   

4.
大脉一、历代各家对大脉形象的认识《脉经》无大脉之名,后世诸家脉书亦少记载,惟《素问》、仲景书言之,其义较广.滑伯仁说:"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按:大与小相对,谓脉之形体有大小之别,前人谓大脉形大于常脉一倍,则显较常体为大之脉.滑氏说:"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则兼脉之气势而言,且大为形体之大,可以不涉及浮沉.何梦瑶说:"大而盛于浮分名洪."若如何氏言,则滑氏所言之浮洪,乃是洪脉而非大脉矣.张石顽说:"大脉者应指满溢倍于  相似文献   

5.
伏脉一、各家对伏脉形象的认识伏、深沉与伏匿之象.《难经·十八难》说:"伏者,脉行筋下也,"言"脉行筋下",乃形容其部位深沉;惟措词极不当,因桡动脉不至于转入筋下.《脉经》说:"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此言"著骨",亦形容其深,说较《难经》为妥.《崔氏脉诀》说:"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言沉脉近于筋骨,沉极为伏,则著于筋骨矣(澄邓林注:沉之极,似附着于筋骨).滑伯仁《诊家枢要》说:"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滑氏先下一定义为"不  相似文献   

6.
一、历代各家对浮脉形象的认识浮、从字义言之,有浮起、上浮之义.历代医家,对浮脉形象的认识大体相同,一般认为是触指即得;但也有些错误见解和模糊影响之谈的,特摘其要点,探讨于下:《难经·十八难》云:"浮者、肉上行也."行于肉上,则在皮肤之下,形容其触指可得也.《脉  相似文献   

7.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脉微》又名《脉要精微》,但序言卷首作《脉微》小序,故以此名为准。通过现有目录学著作和网络资源检索得知,《脉微》现存版本为明崇祯12年(1639)己卯年的刻本(孤本),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过明崇祯12年的刻本影印本。另在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著录有丛书施沛的《灵兰集》,为明崇祯末年刊本,啬斋藏板。《灵兰集》分初集和二集,其初集中有完整的《脉微》2卷,此版本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刊本属同一版本,此本在国内亦属孤本[2]。  相似文献   

10.
11.
食管癌是较多见的癌肿病之一;当症状发觉时,病灶范围已广、或发生远处转移,以致施行现代外科治疗或放射治疗,也比较困难。因此,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比较晚期的病例,就显出其重要性和适合客观的需要。我院从1958年8月到1961年10月止,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比较晚期的食管癌,包括仅就诊一、二次的在内,共计192例。初步观察,疗效虽不太满意,但在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限方面,确有一定的效果。兹就临床摸索中所得的体会、结合祖国医学文献论述,试行探讨。在中医文献里所认述的“噎膈”症,其所涉  相似文献   

12.
<正>撇开这遥遥无期的事,你还是先说说脉诊可以不可以诊病。孟老说。从生命全息律,从中医整体论来说,身体的状况应该能反映到脉象上,应该可以诊病,这是脉诊的理论基础。据现代研究,由于脉搏的形成与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密切相关,而  相似文献   

13.
<正>维脉的功能是"维络"阴阳诸经,"溢蓄"全身气血,使阴阳能"自相维";异常时则"阴阳不能自相维",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或里证[1]。本文根据维脉的交会穴主治对"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意义探讨如下。1"寒热"是对三阳经表证的概括人身阳脉统于督脉,阴脉统于任脉,二维脉有维系阴阳之功能,若维脉功能失常,则阴阳失衡,出现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征象[2]。《难经·二十九难》:"阳维  相似文献   

14.
以门诊的RA患者65例(男性6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9岁)为研究对象。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7为阴性,>7为阳性。其中阴性组45例,阳性组20例。以脉波计测定仰卧位时左右桡动脉脉波及血压。求出平均血压、循环血液量(Tic)、时间常数(CR);总外周阻力(TRE)、动脉柔软度(COMP)、心脏输出量(META)、心搏量指数(STVO)等7项.结果:各指标左右手的差  相似文献   

15.
14.如何理解叶香岩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这是叶氏根据温病发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理机转而确定的治法。换句话说,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以透邪外出。因卫分证,病位浅,病情轻,属表证之故也;气分证,治宜清气泄热。因气分证为邪已入里,病势较重,里热蒸腾也;营分证,治应清营透热,以使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因营分证,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治疗方法则须凉血散血。因血分证是较营分证更深一层,病势最为严重,此时热盛动血耗血也,故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都把温病包括在伤寒之内以后,伤寒和温病曾长期地处于合论阶段.继因多数医家在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伤寒论》详寒略温,未能满足临床上治疗外感六淫疾病的需要,才把温病从伤寒中分化出来,明确地划分了伤寒和温病的界限,并进一步认识到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之分.如王道安说:"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因伏热在内,虽见表证,惟以里证为多,法当清里热为主,佐以清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  相似文献   

17.
<正> 五、腹泻、便秘、大便下血的治法 [腹泻] 腹泻的原因很多。中医治疗腹泻是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辨证施治。明代李士材曾总结出治泻九法,现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肾与膀胱肾为五脏之一,位居下焦。肾属于生殖、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与现代解剖学的肾脏在其生理概念上不完全相同。肾在藏象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之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主水液代谢。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而构成脏腑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休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一、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20.
正骨水、云香精以其独特的功效扬名世界,而它的创制人则走过了一条从死囚到省政协委员的起死回生的道路。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采:……[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