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07例,其中42例出现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我们及时给予病人EN支持,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4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2 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 EN和 PN ;B组给予早期 PN,1周后逐渐过渡至 EN ;C组单纯 PN ,PN时间超过 2周 ;D组早期给予单纯 EN;E组用传统的延迟性 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径获得营养成分。 A、B组 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 D、E组 (P<0 .0 5 )与 C组基本相同 (P>0 .0 5 ) ,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 3组 ,预后优于其他 3组。 A、B两组间比较 ,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 B组 ,费用更节约。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 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外科危重患者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护理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介入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状况。结果观察组的营养支持7d时的营养状况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7d时的免疫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维持较好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增加体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61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30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2005年3月2日因交通事故昏迷送我院神经外科就诊,入院诊断:重度闭合性脑损伤、左额颞叶脑挫伤、硬膜下出血。于当日实施急诊头颅手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持续高热38.5—40℃,呼吸困难,患者处于深度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为4分,生命体征不稳定,转入ICU科重症监护治疗。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50 U/L、谷丙转氨酶(alaninte amino-transfrase,ALT):37U/L、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s,TP):57g/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34g/L、血糖(bloocl glucose,GLU):10mmol/L。3月4日行肠外营养支持,能量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推算出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的1.3倍供给。经过ICU科重症监护治疗,肺部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除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外的抗生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加替沙星等)均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32例。急诊手术后36-48h开始经不同途径进行额定热卡和氮量的营养支持,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计算营养费用。结果 EN与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高于EN组。结论 早期EN与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5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5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Th1、Th2细胞含量、Th1/Th2,ELISA法测定IL-2、IL-6含量.对比研究两组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EN组患者血清中的Th1、Th2细胞含量、Th1/Th2显著高于PN组(P<0.01),IL-2、IL-6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比较意识变化、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及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李珍  李春梅 《工企医刊》2002,15(5):65-66
我科采用本院营养科按WHO/FAO推荐的供应标准配制的混合奶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大大降低了病人住院期间感染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相关病死率,现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实验组在手术结束48 h后,由肠外营养转为肠内营养。比较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预后评估、并发症及营养费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9%,对比差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营养费用[14.0%、11.6%、4.7%、(10360±509)元、32.6%、30.2%、18.6%、(7 689±501)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营养供给方法均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肠外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营养费用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7年起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经临床及头颅CT扫描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男21例,女9例;年龄12~72岁;GCS评分3~8分;损伤类型:开放型颅脑损伤2例,闭合性颅脑损伤28例,其中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6例,开颅手术20例;并发症:腹泻2例,腹胀呕吐2例。营养支持方法伤后48h将鼻胃管插入胃内,病人取头高位30°左右,同时给予胃复安10mg,每隔8h肌注,烦躁患者给予冬眠药物镇静,插入胃管后回抽胃液无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4.
文艳梅 《现代医院》2007,7(10):76-77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2~3天内插胃管或鼻肠管采取正确方法实施胃肠内营养,配合静脉营养,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病人于入院后48 h给予管饲能全力,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人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EN)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360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后进行GCS评分,置鼻胃(肠)管,48 h后开始EN,观察伤后第7 d EN最大输注量(mL/d)、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TEN)的时间(d)、伤后第7 d实现TEN的病例数及血糖和血清清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变化,记录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颅脑损伤后早期EN并发症发生特点:伤后1周内以腹胀、呕吐、反流和误吸为主,1周后以腹泻为主;腹胀和呕吐的发生与鼻饲管所在位置有关,腹泻发生与GCS评分和ALB水平呈负相关;GCS评分越低,EN耐受的最大输注量越低、过渡至TEN的时间越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亦增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与其损伤程度、血清清蛋白水平等因素呈负相关;使用鼻肠管可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N)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6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ENN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ENN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指标、APACHEII评分评分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PR)、白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ENN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伴感染患者的炎性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誉为医学上的一大进展。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意识障碍等诸多原因而不能自主进食,合理的营养治疗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格外重要,可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细胞群尤其是神经细胞的质和量,从而促进机体各脏器功能恢复。肠内营养因符合患者生理需求、费用低廉、并发症少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9月对5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观察营养支持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鼻饲,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的患者每日4次鼻饲注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GCS 3~5分的患者采用持续鼻饲泵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结果在198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发生率为9.1%。在GCS 3~5分的126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4例,发生率为11.1%。在GCS 6~8分72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发生率为5.6%。共死亡3例,2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对维护患者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泰州市人民医院131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EEN组(n=69)和对照组(n=62),观察伤后(或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及病死情况。于伤后(或术后)第7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EN组7d内糖代谢紊乱,腹泻、腹胀,各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00、P=0.002、P=0.001、P=0.004、P=0.002),住院病死率也明显较低(P=0.028)。EEN组IgM、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补体c3、补体C4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0),而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EEN组CD3^+ CD4^+、CD4^+/CD8^+ 比值、CD19^+ 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CD3^+ CD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CD16^+ CD56^+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EEN的耐受性较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结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