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新生儿破伤风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海碧 《右江医学》2009,37(4):459-460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不洁分娩造成了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痉挛为特征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疾病中的重症、危症,其病发症多,死亡率高。随着我国城乡推广新生儿新法接生及预防注射,本病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在边远农村及山区、外来打工人员经济拮据及违法生育情况下,私自接生者发病仍不罕见。我科2005~2008年收治重型新生儿破伤风15例,现将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雷佩英 《右江医学》1991,19(1):15-16
<正>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解放后由于推广无菌接生法,新生儿破伤风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我县地处边远山区,新法接生未能广泛推行,破伤风患病率仍较高。现就我科1986~1988年治疗的125例新生儿破伤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主要经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急性严重传染病,并发症多,病死率极高。我国解放前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解放后由于推广新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大降低,然而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该院仍收治新生儿破伤风114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破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广大农村,由于新法接生不能普及,新生儿破伤风仍是新生儿期较多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收治20例新生儿破伤风,在一般治疗的同时应用大剂量安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时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或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断脐感染,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普及,科学接生已成为普遍现象,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逐渐下降.但由于接生包消毒不彻底、没有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新生儿脐部感染等,也有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出现.我院近2年收治8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自普及新法接生及施行孕妇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旧法接生在边远农村中仍时有发生,以致新生儿破伤风仍偶有发生.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3例重型破伤风,均合并肺炎、呼吸衰竭,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均痊愈.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解放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解放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培训新法接生员推行无菌接生法,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我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出现。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5年10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18例,讨论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导致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经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多有并发症,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因为宣传新法接生现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可是在相对落后区域仍经常出现。我科对破伤风的护理工作积累了部分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刚 《广州医药》2001,32(2):31-31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主要经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急性严重传染病 ,病死率极高。随着人民卫生条件的提高 ,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但在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中发病率仍偏高。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痉挛、防治感染、营养支持 ,其中治疗的关键是控制痉挛。本文收集我院1994~ 1999年住院的 48例新生儿破伤风 ,主要观察使用不同剂量的安定对疗效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 1994~ 1999年住院的 48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 ,全部病例皆符合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断标准 :[1]有旧法接生史 ,接生时脐带消毒不严 ,潜伏期 4~ 7天 ,…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在较偏僻的农村,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加之孕妇自身素质差、文化知识贫乏,又因交通、经济及传统观念等各方面因素,旧法接生仍很普遍,使破伤风发病率仍较高,而且发病后又不及时就医,以致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1.
许斐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58-1258
新生儿破伤风是接生过程中,断脐器械消毒不彻底,由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破伤风潜伏期短、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临床上以全身各部的骨骼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特别是牙关紧闭,为其主要特征,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周莉 《新疆医学》2004,34(3):68-69
在农村及偏远牧区,卫生保健意识差,当地部分少数民族仍存有长辈在家旧法接生的习惯,或个别卫生所不正规接生,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仍很高。我院自2002年2月2004年2月收治新生儿破伤风36例,20例采取传统方法治疗,16例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破伤风(NT)是破伤风杆菌经脐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推广无菌接生法后,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本病死亡率仍较高〔1〕,值得高度重视。我科自1992年11月~1997年11月共收治NT病人3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破伤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引起的新生儿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新生儿破伤风病例较少。本研究对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2001年~2007年收治的24例进行了总结,现将这组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昆娟  贾谊军 《农垦医学》2004,26(3):202-203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常因频发痉挛不能控制而危及生命。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目前该病较少见,但在一些山区、农村旧法接生者仍可出现此病,一旦发生后,病死率较高。我院自1990年7月~1998年7月收治15例该病患儿,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出生时脐带处理不当,破伤风杆菌经过脐部侵入机体而致病。只要处理脐带时严格消毒,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某些基层单位接生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脐带处理不恰当,因此,到目前为止,发病率仍然比较高。病原菌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疾病。破伤风杆菌是腐物寄生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它以繁殖体和芽孢两种形式存在。繁殖体有鞭毛,在牲畜  相似文献   

17.
泉州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降低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泉州市2005年~2009年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泉州市2005年~2009年176例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均是旧法接生,93.75%为计划外妊娠。结论:不安全接生是导致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以及健康宣教,普及住院分娩、新方法接生是目前预防和消除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1~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6.00‰,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0.74‰,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28.60,P〈0.005)。结论 如何管理好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加强优生优育和新法接生的宣传教育,打击非法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是控制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惠州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因素和现状,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7年12月救治的新生儿破伤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救治的新生儿破伤风病病例全部为农村人口或流动人口,分娩方式均为院外分娩、旧法接生,只有10.61%的母亲在孕期到医院进行过产前检查,所有母亲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开展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2000~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波市新生儿破伤风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00—2003年新生儿玻伤风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35‰—0.65‰。在家中出生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5.2%。由未经培训的接生人员及孕妇自己接生的病例占总病例的96.5%。结论应重点监测流动人群,尽可能动员孕妇住院接生或采用科学的消毒接生方法,及时发现育龄期妇女并给予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以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