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6例泵衰竭与139例不伴泵衰竭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病史与心肌多部位梗死是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318、2.968),而成功溶栓及早期介入治疗则是保护因素(OR分别为0.067、0.163)。结论:对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多部位梗死的AMI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其泵衰竭的发生;早期积极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泵衰竭。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鲲鹏 《护理研究》2004,18(3):491-492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而言,早期评估个体预后的危险因素,不仅可以指导护理人员有重点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指导病人改变不健康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控制疾病,促进康复,降低病死率。本文通过对AMI病人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AMI病人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以减少AMI病人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3.
刘宁  王玖 《中国疗养医学》2014,(12):1072-107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AMI患者的特征、行为等因素,利用SAS 9.4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梗死陈旧、糖尿病史、血液白细胞数、高脂血症、心界扩大、院前延迟时间是AMI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AMI高发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其预后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收集江苏钟山老年康复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3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因AHF入住我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心衰再住院治疗,根据患者检验结果计算PNI,分析其对AHF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年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PN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PNI最佳截断值为46.35(95%CI:0.661~0.833),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66.2%。PNI≤46.35的营养不良组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是营养良好患者的3.44倍(95%CI:1.276~9.273,P=0.015)。此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是影响AHF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低PNI评分与AHF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NI用于评估AHF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AHF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计算SHR,SHR=入院即刻血糖(mmol/L)/[(1.59×HbA1c)-2.59]。根据患者1年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根据SHR中位数分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07例,年龄83(74,87)岁,其中男性153例。死亡组年龄、SHR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hormon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高于存活组[84(78,88)岁 vs 82(72,86)岁、1.11(0.91,1.51) vs 1.02(0.86,1.27)、5 351(2 098,14 039) μg/L vs 4 243(2 294,7 565)μg/L],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存活组[53(45,57) % vs 58(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HR水平升高是AHF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397,95% CI:1.285~4.471, P<0.05)。以SHR中位数分组绘制生存曲线,高SHR组累积生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HR能够识别危重的AHF患者,是A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AHF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计算SHR,SHR=入院即刻血糖(mmol/L)/[(1.59×HbA1c)-2.59]。根据患者1年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根据SHR中位数分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07例,年龄83(74,87)岁,其中男性153例。死亡组年龄、SHR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hormon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高于存活组[84(78,88)岁 vs 82(72,86)岁、1.11(0.91,1.51) vs 1.02(0.86,1.27)、5 351(2 098,14 039) μg/L vs 4 243(2 294,7 565)μg/L],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存活组[53(45,57) % vs 58(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HR水平升高是AHF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397,95% CI:1.285~4.471, P<0.05)。以SHR中位数分组绘制生存曲线,高SHR组累积生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HR能够识别危重的AHF患者,是A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研究组87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给予PCI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治疗后7 d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力衰竭加重、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DD、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随访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静脉溶栓治疗以及LVEDD、LVESD、LVEF水平均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我院心内科和ICU收治的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住院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患者情况,对比病情加重患者和未加重患者的一般资料、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病情加重影响因素。结果 对比病情加重患者和未加重患者的一般资料、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年龄、吸烟、喝酒、饮食习惯、运动、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肌梗死、并发症属于影响单因素,经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饮食习惯、运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病、心肌梗死、并发症属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加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P<0.05),其中饮食习惯、运动属于保护因素(OR<1),年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病、心肌梗死、并发症属于危险因素(OR>1)。结论 研究分析发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加重的保护因素有饮食习惯、运动,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病、心肌梗死、并发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及早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建立AMI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选择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44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均连续入选。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最低血清钾离子(K)浓度<3.5 mmol/L,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K<3.5 mmol/L)与正常血钾组(3.5≤K<5.5 mmol/L),分别为123例和323例。收集入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资料,规律随访评估预后。结果低钾血症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21(17.1%)比32(9.9%)](P<0.05)。低钾血症组比正常血钾组患者全因病死率高[4(3.4%)比4(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低钾血症、临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无胸痛均是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低钾血症是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关注、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符合 AMI 诊断标准病例,排除包括年龄<18岁、住院时间<2 d、临床资料不完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终末期肾脏病或已行透析患者,从基线资料、心肌梗死病情、实验室检查、药物以及器械辅助等治疗等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有 AKI 及无 AKI 两组,利用 SPSS 19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获得 AKI 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病例565例,发现 AKI的发病率为16.1%,其中 AKI 组患者病死率为19.8%,非 AKI 组病死率为0.4%(P <0.01)。单因素组间比较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1)基本病史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史、慢性肾脏病史、脑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2)心肌梗死病情心室纤颤、心率、Killip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实验室资料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钙蛋白I、B 型脑钠肽、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蛋白;(4)药物及器械辅助等治疗呋塞米最大日剂量、未使用 ACEI /ARB 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置临时起搏器、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AMI 后 AKI 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再通后的患者130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1例和非心力衰竭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血压、白细胞计数(WBC)、肌钙蛋白(cTnI)、生化指标、心肌梗死面积(MI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 型脑钠肽(BNP)等相关指标,分析 STEMI 患者溶栓再通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因素。结果2组间年龄、糖尿病史、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收缩压、前壁心肌梗死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比例、MIA、血糖、cTnI、WBC、γ-谷氨酰转肽酶(GGT)、LVEF、BNP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延长(OR =4.402,95% CI =1.565~12.382)、收缩压升高(OR =1.095,95% CI =1.019~1.175)、高血糖(OR =2.132,95% CI =1.127~4.033)、高 cTnI(OR =1.352,95% CI =1.031~1.773)、GGT 升高(OR =1.182,95% CI =1.204~1.365)、高 MIA(OR =1.656,95% CI =1.162~2.360)是 STEMI 溶栓再通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收缩压升高、高血糖、高 cTnI、GGT 升高及高MIA 是 STEMI 溶栓再通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彩星  郜玉珍  刘晓英 《护理研究》2006,20(19):1711-1712
简要叙述急性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主要阐述了护理干预的重点是加强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复发AMI患者70例与同期患有AMI、出院后无再梗塞的96例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与AMI者比较,发生再梗塞时,症状多不典型(27.1%,70.0%,P〈0.01);多支病变者显著高于无再梗塞者(71.4%,47.8%,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亦显著高于无再梗塞者(12.75±5.61,8.96±3.48,P〈0.05);再梗塞者的血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无梗塞者(5.69±1.34,3.95±1.39,P〈0.05);血糖水平亦高于后者(9.21±1.39,7.03±0.97,P〈0.05)。结论再梗塞患者多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其血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卢乃棉 《临床荟萃》2010,25(7):556-55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患者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172例首次诊断为前壁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将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64)和非心力衰竭组(n=108),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胸痛到PCI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级、ST段回落率(S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63.0±9.7)岁 vs (55.7±11.9)岁、LVEF(37.6±9.1)% vs (48.4±7.3)%、胸痛到PCI时间(6.7±1.4)小时 vs (4.1±1.3)小时、CK-MB峰值(524.1±119.9)U/L vs (326.5±135.1)U/L、TnⅠ(87.2±34.9)mg/L vs (37.9±24.1)mg/L、WBC(10.8±5.9)×109/L vs (9.0±4.6)×109/L、CRP(42.2±10.2)g/L vs (24.7±6.5)g/L、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21.9%vs 66.7%、STR 65.6% vs 1.9%(P<0.01或<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或<0.05);同时,CK-MB峰值、TnⅠ峰值、WBC、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与CRP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或<0.05).结论 胸痛到PCI时间、CK-MB峰值、TnⅠ峰值、WBC、CRP、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50%是前壁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提示炎症反应广泛参与了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存活患者血中早期炎症指标之一C反应蛋白(CRP)与其远期心力衰竭(HF)及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268例老年AMI存活患者行前瞻性研究。血浆hs-CRP水平与后期HF及死亡风险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期间病死率为21%(56/268),后期HF发生率为23.9%(64/268)。多因素COX比例危险率模型分析提示:与血浆CRP水平四分位最低均值(CRP≤11.23 mg/L)相比,次低CRP水平组(11.24~22.07 mg/L)、高CRP水平组(22.08~37.07 mg/L)和最高CRP水平组(≥37.08 mg/L)的后期并发HF及死亡风险均进行性增加。其后期HF及死亡风险的危险比(HR)各自分别为1.021(CI:0.557~4.776)、1.537(CI:0.788~3.432)、3.091(CI:1.442~8.233)、6.772(CI:3.12~11.323)及1.120(CI:0.998~2.897)、1.447(CI:0.997~3.125)、3.542(CI:2.116~6.099)、4.233(CI:1.879~7.87)。结论血浆hs-CRP水平是老年AMI存活患者远期发生HF及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李声波 《妇幼护理》2023,3(15):3737-3739
目的:探讨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从2022年1月~2023年2月期间,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衰竭的病人中选择60例为研究对象。在对患者进行了统一的编号之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0例,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分别进行了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通过比较,来探索两种护理方法对病人的干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心脏功能和心理情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0.00%)干预组更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其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吉林大学附属吉林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第二疗区住院患者200例,起病时间在12 h内,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常规PCI治疗)和缺血后处理组(IPTC组)(100例,给予缺血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水平和心脏彩超中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 结果心肌梗死后3 d时,对照组cTnI为(40.40±3.85)ng/ml,IPTC组为(23.12±2.36)n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心肌梗死后14 d时,对照组BNP为(2 595±239)pg/mL,IPTC组为(1 391±154)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在随访3个月时,对照组LVEF值为(48.16±4.62)mm,IPTC组LVEF值为(57.11±4.43)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5),对照组显著低于IPTC组。在6个月时随访复查LVEF值,对照组为(49.78±6.22)mm,IPTC组为(60.41±3.9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对照组显著低于IPTC组。在6个月时随访复查LVEDD值,对照组为(52.19±6.42)mm,IPTC组为(44.24±5.47)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IPTC组。 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急性期心肌梗死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血清铁(SF)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对203例首次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HF将患者分为AHF组和无AHF(NAHF)组,比较两组SF降低(8.95μmol/L)的百分率;按SF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Q1(6.1μmol/L)、Q2(6.1~9.2μmol/L)、Q3(9.3~12.8μmol/L)和Q4(12.8μmol/L)组,比较不同SF水平组的院内AHF发生率;分析SF水平与Hb、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AHF组SF降低的发生率比NAHF组高(55.6%vs 33.8%,P0.05);Q1~Q4组院内AHF的发病率分别是78.4%、76.0%、56.9%和54.9%(P0.05);在SF较低的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P0.05),CRP水平较高(P0.05),LVEF较低(P0.05)。相关分析表明SF水平与CRP呈负相关(r=-0.571,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267,P0.05),与BNP和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286、-0.233,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入院SF水平越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8月~2011年8月388例住院的A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龄≤40岁为青年组57例,年龄>60岁为老年组331例。对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冠心病家族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男性占绝对优势(P<0.01);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超重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糖尿病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高血脂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一样。青年人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