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应用于肺寡转移灶的疗效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本院SBRT肺寡转移患者104例临床资料,2015年12月前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015年12月后的患者采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技术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LC)、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NCICTCAE V4.0标准评价放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1、2、3年的LC分别为86.6%、75.9%、72.3%,PFS分别为40.9%、28.4%、22.1%,OS分别为75.9%、53.2%、43.53%,中位OS为26.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肺部结节的体积及SBRT治疗前癌胚抗原水平(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为LC的独立预后因素(χ2=28.66,P<0.05),SBRT后的进展方式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χ2=40.01,P<0.05),HT-SBRT与IMRT-SBRT的LC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25例,24.04%),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不超过7%。结论 SBRT应用于肺寡转移灶的治疗局部控制率高,不良反应可接受,HT-SBRT与IMRT-SBRT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巩固放疗对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接受R0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解放军307医院收治的110例仅局部区域复发后接受R0(切缘阴性)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 74例(67.3%)接受巩固放疗的患者,其中位至局部区域进展时间优于未接受放疗的36例(32.7%)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6,P<0.05);接受巩固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后至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局部区域复发后总生存期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χ2=7.541,95%CI:27.1%~80.4%,P<0.05)、无病生存期(≥2年vs.<2年,χ2=4.068,95%CI:101.4%~267%,P<0.05)、巩固放疗(χ2=14.126,95%CI:21.7%~80.4%,P<0.05)是局部区域复发R0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局部区域复发R0切除术后,同侧胸壁及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巩固照射组复发率低于未照射组。结论 局部区域复发乳腺癌患者R0切除术后需接受同侧锁骨上下区及胸壁巩固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SBRT治疗前后血清Kyn、Trp浓度。根据中位数为截断值,将放疗后与放疗前Kyn浓度比值分为Kyn高水平组和Kyn低水平组。同理,将放疗后Kyn:Trp比值分为放疗后Kyn:Trp高水平组和放疗后Kyn:Trp低水平组。分析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IDO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PFS(中位数:未达到vs. 26.8个月,HR=0.31,95% CI=0.11~0.90,P<0.05)。放疗后Kyn:Trp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OS(中位数:未达到vs. 36.5个月,HR=0.27,95% CI=0.08~0.95,P<0.05)。多因素分析中,吸烟<30包/年、高生物等效剂量(BED)、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与较长的PFS相关。放疗后Kyn:Trp较低、高BED与较长的OS相关。结论 SBRT可以改变IDO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活性。IDO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监测早期NSCLC患者SRRT治疗后的免疫状态,对预测患者生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间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的N2期1 2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的有627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有581例(手术+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研究的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1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8.3%、44.9%;手术+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0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9.9%、46.5%;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T1期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085,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G分期、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15.236、7.039、4.841、10.155、11.192,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期NSCLC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364,P<0.05),而T3~4期的亚组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4.486,P<0.05);针对病理亚组倾向性匹配后发现,非腺癌亚组中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亦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27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术后放疗的加入是影响N2期肺非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7.300,P<0.05);但肺腺癌亚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后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改善T3~4期或者非腺癌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而对T1期术后辅助放疗选择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家族性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RIT)反应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RIT的120例FDTC与480例S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患者首次RIT不同疗效反应,分析无病(NED)亚组的无病生存期(DFS)、生化疾病持续(BPD)及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持续(S/FPD)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并筛选未达到NED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 首次RIT后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56(46.7%)、50(41.7%)、14(11.6%)及284(59.1%)、160(33.3%)、36(7.5%)例(χ2=10.10,P=0.013)。末次随访时,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71(59.1%)、36(30.1%)、13(10.8%)及337(70.2%)、114(23.7%)、29(6.1%)例(χ2=8.99,P=0.026)。家族性(F)-NED及散发性(S)-NED亚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2.4%及97.4%;F-BPD及S-B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88.3%及90.8%;F-S/FPD及S-S/F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78.2%及79.6%。采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分期、M分期、复发危险度分层、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p-sTg)与患者否达到NED状态相关(χ2=6.37~13.10,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sTg是能否达到NE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χ2=0.11~11.33,P<0.05)。结论 初始RIT治疗反应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随访策略,SDTC患者临床转归优于FDTC患者,应提高FDTC患者前站RIT警惕性,对于p-sTg及T分期较高患者,应酌情增加首次RIT剂量、缩短随访间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同步放化疗(CCRT)宫颈癌患者近期效果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410例行CCRT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量体内肌肉含量,并据此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近期疗效,按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分级标准评价急性不良反应。记录因各种急性不良反应而导致CCRT终止或治疗时间延长情况。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PFS),估算生存率,分析肌少症和PFS的关系。结果 152例(37.1%)患者有肌少症。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的2级以上下消化道和血液系统急性不良反应、CCRT终止或治疗时间延长比例均高于非肌少症组。非肌少症组有27例死亡,其OS为30(18~36)个月,3年生存率为88.7%,5年生存率为85.6%;肌少症组有23例死亡,其OS为24(15~33)个月,3年生存率为83.8%,5年生存率为77.7%。2组之间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肌少症组有52例复发,其PFS为21(12~33)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7.9%,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1.0%;肌少症组有41例复发,其PFS为15(10.5~24)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9.0%,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6.5%。2组之间无复发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P=0.0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肌少症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χ2=4.33,P=0.037)。结论 肌少症增加了行CCRT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急性不良反应和远期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复发模式并进行复发后生存时间的预后分析,寻找复发后挽救性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8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接受再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术后复发模式及复发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35.6%、20.4%,中位生存期29.2月,中位复发时间15.0月。患者1、3、5年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37.7%、14.6%、11.9%,中位复发后生存时间10.2月。全组382例患者共观察到复发部位462个,其中锁骨上淋巴结区转移95个(20.5%),吻合口复发46个(10.0%),纵隔淋巴结区转移259个(56.1%),上腹部淋巴结区转移62个(13.4%)。接受挽救性放疗、化疗、放化疗及支持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6例、43例、82例及101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TNM分期、复发区域个数、复发部位及挽救性治疗方式为影响复发后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χ2=5.336、4.292、8.067、7.482、4.093、76.426,P<0.05)。将接受挽救性放疗的患者按中位剂量60 Gy分为<60 Gy组和≥60 Gy组,两组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20,P<0.05),且放疗剂量≥60 Gy组患者的复发后生存预后较优。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复发区域个数和挽救性治疗方式为复发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区域复发类型,挽救性放疗或放化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复发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放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放化疗的LA-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学衍生粒淋比(dNLR)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LIPI评分,dNLR≤3及LDH≤正常值上限(ULN)为LIPI优组,dNLR>3或LDH>ULN为LIPI良组,dNLR>3及LDH>ULN为差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及Cox回归计算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 共入组23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1个月,全组中位PFS 16.1个月,中位OS 30.6个月。LIPI差组与优组、良组相比,OS及PFS较低(χ2=9.04、2.8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LIPI分组(χ2=6.10、13.66、10.58、9.04,P<0.05)。仅LIPI分组是可影响PFS的因素(χ2=2.88,P=0.03)。多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及LIPI各分组与患者OS具有独立相关性(HR=1.31、1.36;95%CI:1.03~1.67、1.05~1.76;P<0.05)。结论 LIPI是LA-NSCLC放化疗的潜在预后指标,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寡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早期放疗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9例NSCLC寡转移(转移灶≤5个、转移器官≤3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7例,女52例;中位年龄63岁;放疗早期干预137例,放疗中晚期干预22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判断肿瘤局部控制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5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2个月,随访期内,完全缓解16例(10.1%),部分缓解53例(33.3%),疾病稳定27例(17.0%),疾病进展63例(39.6%),3、6、12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9%、59.7%和41.0%。159例患者的PFS为8.0个月,中位OS为35.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3%、63.0%和45.1%。与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较轻,多为1~2级。PFS/OS=0.3是判断肿瘤局部控制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寡转移器官数、T分期、放疗干预模式、肿瘤靶体积吸收剂量(DT-GTVnx)、PFS/OS与中位PFS有关(χ2=4.175、16.508、4.408、10.300、6.842、38.175,P<0.05);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寡转移器官数、初诊分期、T分期、N分期、肺叶手术情况、放疗干预模式、肿瘤靶体积(V-GTVnx)、肿瘤负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与中位OS有关(χ2=6.672、8.330、21.299、5.398、6.874、6.893、5.611、115.206、4.017、5.110、21.29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中晚期干预(HR=3.728,95%CI 2.099~6.622,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FS/OS>0.3(HR=0.123,95%CI 0.062~0.246,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PFS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HR=1.665,95%CI 1.024~3.043,P=0.033)、高肿瘤负荷(HR=2.113,95%CI 1.088~4.107,P=0.027)、放疗中晚期干预(HR=15.076,95%CI 7.925~28.680,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低肿瘤负荷和放疗早期干预的NSCLC寡转移患者的OS明显延长,放疗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提示局部放疗是治疗NSCLC寡转移患者安全且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1例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18岁(3~60岁);17例患者行手术全切,14例患者行次全切除;平均放疗剂量53.9 Gy(48.6~60 Gy);观察疗效,分析患者3和5年的疾病无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对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手术切除情况、病理分级、放疗方式、放疗剂量、辅助治疗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51个月。7例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5例为原位复发,2例发生全中枢播散。死亡患者6例,其中4例为儿童第Ⅳ脑室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3和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 分别为80.6% 和75.9%,3和5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 83.9%和76.2%。手术全切组(17/31)和次全切除组(14/31)的3年和5年PFS分别为94.1%和64.3%,90.9%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5、6.311, P<0.05);手术全切组和次全切除组的5年OS分别为83.3%和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 P<0.05)。放疗剂量≤55 Gy和>55 Gy两组患者的5年PFS分别为64.2%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 P<0.05)。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手术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部分切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后放疗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手术切除程度和放疗剂量影响室管膜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The technical aspects, current uses, and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stereotactic surgery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n neurological surgery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3.
Plastic surgery     
The range of casualties treated by the Defence Medical Services in the recent Gulf conflict has reaffirm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lastic surgery within the military. This review seeks to highlight some areas of recent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within the realms of plastic surgery generally, of which some,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Flammacerium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skin substitutes, have direct military relevance.  相似文献   

14.
15.
Forward surgery     
Deployment of Forward Surgery is a balance of risk and benefit. The resources will clearly be less than at a more major facility and so care may be compromised. Equally the tactical situation may be non-permissive and limb and life saving intervention required before the movement is possible. However, in order to provide satisfactory care at a forward location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deliver the full requirements of DCR & DCS must be met, which would limit manoeuvrability. This would include large volumes of blood and blood products, critical care and experienced personnel. The later will need to be some of the most senior medical staff as the decision to not operate, if intervention is unnecessary as the patient could wait or intervention would be futile, is one that requires experience. The deployment of these personnel would need to be balanced with the depletion of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major facility. Forward surgery may be appropriate in the build up phase, establishing a first surgical foot print to develop into a more capable facility (26) or wind down as the major facility is dismantled to be relocated at an alternative location. Ultimately the deployment of forward surgery hinges on the tactical assessment and the ability to evacuate casualties in a timely fashion to the best equipped and resourced facility possible. This decision must be informed by the limitations this may impose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jority casualties who do not require forward surgery. Forward surgery should only be deployed as part of an overall trauma system with continuous assessment of outcomes. The goal remains "the right patient,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相似文献   

16.
17.
OPSI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after traumatic or accidental splenectomy is a very rare but mostly deleterious complication. Conservation of the spleen is preferable to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greater omentum. The results at this moment are not clear and emphasize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19.
20.
损害控制外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害控制外科是近年来国外在严重创伤救治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该概念的提出对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就该概念的定义、病理生理学基础、病人选择的标准以及通常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如下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