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ICU患者早期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和行为问卷对3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3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得分为(6.80±1.67)分,合格率为55.73%;信念得分为(20.28±2.47)分;行为得分为(15.20±3.19)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及是否为专科护士是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知识、信念的影响因素(P<0.01);是否为专科护士是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信念较好,知识有待提高,行为一般;下一步应加强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早期活动的认知,促进早期活动在临床中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ICU谵妄认知、知识需求及知识来源.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86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对 ICU谵妄综合知识“十分清楚”的护士占6.5%,53.2%的护士认为“在校学习”是其获得ICU谵妄知识的主要来源,26.9%的护士接受过入职后相关岗位能力需求培训,7.3%的护士经常主动学习ICU谵妄知识.100%的调查对象认为曾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结论 重庆市主城区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ICU谵妄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可能与护理人员的ICU谵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有关,建议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后续培训中增加ICU谵妄知识的内容,提高工作能力、专业水平,以提高ICU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信念和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信念及态度调查表,对243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对早期活动的信念得分为(4.03±0.34)分,态度得分为(2.96±0.21)分;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工作年限、具有实施早期活动的经验、定期接受早期活动相关培训是ICU护士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信念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ICU护士对患者早期活动的认知有待提高,需要不断增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以促进其信念的转变,提高护士在早期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家属和护士沟通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旨在了解ICU患者家属和护士对沟通的心理需求,并对其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护士情绪劳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对不同等级医院神经外科35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91.4%。护士情绪劳动能力标准化得分为54.8分,呈中等水平。护士情绪劳动能力受年龄、护龄、婚姻状况、聘用形式和职称因素的影响(F/t分别为13.28,9.57,6.85,2.34,5.24;P均〈0.05)。绪论神经外科护士情绪劳动能力受多方面的影响,护理管理者要对青年未婚和在编护士进行重点情绪干预,加强护理人员情绪劳动教育,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对误吸的认知、态度及相关护理行为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神经科ICU预防病人误吸的护理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62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神经科ICU护士误吸知识得分为11.77分±2.64分,不同职称护士的误吸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总年限与其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0.393,P<0.01);误吸相关态度得分为34.81分±2.87分,护士工作年限与其态度得分呈正相关(r=0.280,P<0.05);ICU护士知识总分与态度总分呈正相关(r=0.383,P<0.05);77.4%的神经科ICU护士在过去的3个月中曾经遇到过病人发生误吸;93.5% ICU护士会对高危病人或全部病人采取误吸风险的评估,并给予相应预防措施以预防病人发生误吸.[结论]神经科ICU护士的误吸相关态度均较好,但对误吸相关知识的掌握尚需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应制定统一的预防误吸操作指南,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强化护士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ICU病人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泉州市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泉州市12所医院的168名ICU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工作满意度总分(66.17±8.63)分,不同职称、月夜班次数及年龄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者应在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薪酬及对护士政策落实的执行力上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及行为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自行设计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及行为态度问卷调查表,对呼吸ICU、外科ICU和急诊ICU的8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知程度较好,得分为(17.85±1.736)分;行为和态度方面呼吸ICU优于外科ICU和急诊ICU(P<0.05);对于气囊的压力及监测方面在认知和行为态度方面均尚欠缺。结论对ICU的护理人员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面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其行为态度的提高,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王静新 《护理研究》2006,20(2):398-399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及其认知程度对预防ICU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两阶段调查护士对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及自觉采取护理措施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情况。根据第1阶段的调查结果举行系列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预防院内感染细则,比较两阶段护士对ICU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阶段护士对ICU病房院内感染认知能力、ICU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院内感染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施,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ICU护士对危急值掌握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心血管专科ICU各层次护理人员对危急值临床意义、范围及报告流程的认知情况,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对危急值的认识水平。方法采用白拟的问卷调查表,对心血管ICU护士进行有关危急值临床意义及相关知识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的心血管ICU护士都认同危急值的重要意义。52.63%的心血管ICU护士能够掌握危急值的范围,其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对危急值的掌握比率分别为69.7%和4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73,P〈0.01)。92.1%的心血管ICU护士能够掌握危急值报告流程。护龄〈5年和t〉5年的护士对危急值的掌握比率为88.9%和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7,P〈0.05)。同时还发现血钾、血糖、血钠、自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心血管ICU护士工作中最常见的5项危急值,内、外科室间虽然略有差别,但内容相同。结论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心血管ICU护士对危急值掌握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不同层次护士的掌握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教育与培训。同时,也提醒心血管领域的同仁们,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血钾、血糖、血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5项检测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ICU护士的焦虑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0-12月以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ore,SA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8名ICU护士和76名非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护士的平均SAS得分为(50.09±8.73)分,高于非ICU护士的(38.32±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不同年龄段ICU护士的SAS得分及存在焦虑者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34岁护士的SAS得分最高;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SAS得分呈负相关(r=0.313,P〈o.05)。结论ICU护士与非ICU护士的焦虑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年长ICU护士焦虑状况较年轻ICU护士更明显,社会支持利用度越低的护士焦虑值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江苏省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专科护理实践行为现状。方法2018年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江苏省6所医院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制的ICU护士专科护理实践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273名护士参与调查。ICU基础监护技术、检验标本采集/保存、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指标判读等护理实践行为有较高的操作频率,分别为78.57%、77.78%、81.81%和100.00%。在护理实践技能的掌握方面,不同能级护士对护理实践行为的掌握有所差异,N0、N1护士掌握较好的是ICU基础监护技术和检验标本的采集/保存;N2、N3护士对大部分护理实践行为有着较好的掌握度,但仍对部分护理实践行为掌握较差。结论ICU不同能级的护士所掌握的专科护理实践行为有所差异,护理管理者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考虑不同能级护士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应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应定期培训和巩固操作频率较低的专科护理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3.
14.
王婷  许勤 《护理学报》2010,17(7):11-13
目的检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知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方法在查阅文献、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知行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共101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Cronbach’sα系数、因子分析、内容效度指数考察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结果因子分析表明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0个条目有较高的负荷值,所反映的肠内营养护理、洗手、气囊护理、吸痰护理、呼吸机管道护理、口腔护理6个维度与初步设计问卷的结构基本相符。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4,各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78、0.686、0.673、0.620、0.605和0.711。结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鉴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认知和行为现状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治疗的仪器装备、工作内容和完成人等,为规范和发展呼吸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6年8月国内召开的三次大规模会议上发放问卷,调查30个省264家三级医院320个ICU的491名医护人员.结果 有创、无创呼吸机数与床位数之比分别为0.52: 1(2 189/4 185)和0.16:1(672/4 185).320个ICU中,超声、喷射式以及定量雾化吸入器的配用率分别为55.9%(179/320)、33.8%(108/320)和12.1%(39/320);机械通气中呼吸机设置、撤机、拔管主要由医师完成的ICU占92.1%、93.1%、83.5%,更换管路、吸痰、雾化、湿化主要由护士完成的ICU占83.7%、93.9%、91.6%、90.2%.491名回答者中撤机前行自主呼吸试验者占40.9%,不知道或从来不做者占26.2%;有创通气时未监测气道开口端温度者占27.1%;对撤机未拔管患者应用气管内持续滴入/泵入盐水湿化者占34.4%;55.6%的人员使用前检测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依次为每周1次占48.1%,1~3 d和3~5 d更换1次者为25.0%、14.7%.结论 目前国内三级医院ICU的呼吸机数量较前已大幅增加,但对其他实用装置的应用尚不足;呼吸治疗工作主要由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尚缺少专业的呼吸治疗师;机械通气、气道管理和呼吸机管理等呼吸治疗工作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王韧  夏海鸥 《全科护理》2016,(13):1297-1301
[目的]了解专科护士培养比较典型的上海和安徽2个地区重症监护室(ICU)专科护士实践培养的状况,调查ICU专科护士对实践培养的评价,为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海、安徽2个地区的200名ICU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专科护士的实践培养以2个月~5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培训一般在外院进行,最多的是在综合ICU。实践培养的老师有专科护士、病区带教、护士长等;培训方式有护理查房、听讲座和ICU专科护士试讲等。ICU专科护士对实践师资的能力评价较高,对实习内容、考评方式、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习中的体现评价较低。[结论]ICU专科护士的实践培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但实习内容、考评方式有待改进。如何在实践培养中体现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有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16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临终关怀态度量表、死亡焦虑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等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97.28±10.36)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工作类型、亲身经历过/亲眼目睹过(除医疗环境外)严重威胁生命的事件、死亡焦虑和共情能力是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偏低,受工作年限、聘用方式、亲身经历过/亲眼目睹过(除医疗环境外)严重威胁生命的事件、死亡焦虑和共情能力的影响。管理者应关注工作年限长、非在编、无亲身经历过/亲眼目睹过(除医疗环境外)严重威胁生命的事件、低共情能力水平和高死亡焦虑的护士,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ICU护士的临终关怀态度。  相似文献   

19.
Intensive care nurses, like professionals in other intense occupations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grees of uncertainty, manage the emotions that result from their work both on and off the job. We focus on the job strategies – calling‐in,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and engaging in a range of activities oriented to emotional recovery – that 37 intensive care nurses use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off the job. These strategies show how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fluences nurses' emotional management outside of them and how organizational troubles for hospitals becomes personal ones for staff. They further suppor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at view emotions as dynamic elements belonging to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aspects of people that can be fully appropriated by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