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阳性胃癌是一种临床上比较罕见的胃恶性肿瘤,具有与普通胃癌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点,探讨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术前血清AFP阳性的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术前血清AFP阳性者245例(AFP≥20 ng/mL,10.27%),其余2 141例术前血清AFP均为正常(AFP<20 ng/mL,89.73%)。与血清AFP阴性组相比,血清AFP阳性组患者的同时性肝转移率、异时性肝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脉管浸润发生率更高(P均<0.05)。2 386例胃癌患者中共有2 273例(95.2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49.32%,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44.61%。其中血清AFP阳性者5年OS和DFS分别为37.50%和34.17%,而血清AFP阴性者5年OS和DFS分别为50.90%和45.84%,两组患者的5年OS和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的水平、年龄、病灶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有无、Ki-67阳性比例、术后是否化疗、术后有无肝转移是影响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AFP水平(P=0.001)、肿瘤组织学类型(P=0.002)、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06)、淋巴结转移pN分期(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脉管瘤栓有无(P=0.024)和术后有无肝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P=0.031)是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AFP阳性胃癌具有易发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的特点,血清AFP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FP水平的升高,其预后变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在第8版胃癌TNM分期中,淋巴结外侵犯被列为独立疾病登记变量之一,其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疾病相关病死率和复发率,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探讨淋巴结外侵犯(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EC-LNI)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386例胃癌患者,分析EC-LNI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EC-LNI(+)333例(13.96%),EC-LNI(-)2 053例(86.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pT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神经受侵、Ki-67增殖指数、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CA)19-9及CA72-4表达情况均与EC-LNI状态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P=0.010)、组织学类型(P=0.016)、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1)、肿瘤pTNM分期(P=0.003)、Borrmann分型(P=0.032)、脉管瘤栓浸润(P=0.022)均是发生EC-LNI的独立危险因素。2 386例胃癌患者中共有2 273例(95.2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49.32%,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44.61%。其中EC-LNI(+)者5年OS为27.86%,5年DFS为25.39%,而EC-LNI(-)者5年OS、DFS分别为52.87%、47.79%,两组患者的5年OS、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C-LNI数目(P=0.001)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同时年龄、病灶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有无、Ki-67阳性比例、术后是否化疗也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13)、浸润深度pT分期(P=0.020)、淋巴结转移pN分期(P=0.019)、肿瘤pTNM分期(P=0.001)、脉管瘤栓有无(P=0.031)和EC-LNI数目(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P=0.003)是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EC-LNI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无EC-LNI和EC-LNI数目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肠型胃癌约占中国胃癌总数的40%~45%,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肠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特征对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影响。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共纳入374例患者,5年DFS率为73.4%,5年OS率为79.7%。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组织学中分化、肿瘤直径>3 cm、T3~4期、淋巴结浸润、TNM分期晚、非远端胃癌、脉管癌栓、神经侵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过表达和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与DFS和OS不佳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神经侵犯和TNM分期为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年龄>60岁、组织学中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晚、非远端胃癌、脉管癌栓、神经侵犯、HER-2过表达和高PLR是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神经侵犯和TNM分期是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薛英威  魏玉哲 《癌症》2010,29(4):388-392
背景与目的:Ⅳ期胃癌在中国整体胃癌患者中仍占有较高比例,本文回顾性分析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无远处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手术、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1月至2004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以及随访资料齐全的无远处转移的Ⅳ期胃癌病例630例。根治性手术338例,非根治手术292例。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30例患者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31.4%和14.3%。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为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脏器侵犯、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是否根治和联合脏器切除(P0.05);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脏器侵犯、病理分型和是否根治与3年预后显著相关(P0.05);Borrmann分型、脏器侵犯和病理分型与5年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仅病理分型是无远处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5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无远处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行根治和联合脏器切除可延长其患者生存期,但还应结合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对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后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D2淋巴结清扫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5.0个月(95%CI:51.1~58.9),明显长于行D1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28.5个月(95%CI:21.3~34.7)(P<0.01)。结论肿瘤最大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可能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而D2淋巴结清扫术后进展期胃癌患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与胃印戒细胞癌(gastric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我科收治的1016例连续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MGC与SRC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差异.结果 胃癌病例中,MGC占胃癌的6.8%(68例),SRC占9.1%(92例).MGC与SRC两组相比,在年龄分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接受根治手术、临床TNM分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肿瘤大小、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GC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29.4%,而SRC则为37.3%,MGC的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当伴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Borrmann Ⅲ型时,MG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SRC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根治手术是MGC的独立预后因素;而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根治手术是SR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GC与SRC比较,MGC在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根治手术及TNM分期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差,MGC 5年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更多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高危影响因素, 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进行风险分层, 筛选放疗获益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936例pT1-2N1M0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者908例, 其中放疗(RT)组583例和非放疗(NRT)组325例, 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298例, 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期、无瘤生存(DFS)期。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比较不同风险分组人群的生存差异, 筛选出放疗获益人群。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放疗组5、8年OS、DFS明显优于非放疗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象限、淋巴结转移数目、T分期、Ki-67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肿瘤象限、T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OS列线图分析显示, 改良根治术后放疗(PMRT)明显改善高危组患者OS(P=0.001), 在低危组和中危组中未显示出优势(P=0.057、0.099)。DFS列线图分析显示, PMRT明显改善中危、高危组患者DFS(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经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00例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FS)曲线,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范围6~60个月)。患者的1、3、5年OS分别为96%、85%、71%,1、3、5年DFS分别为92%、81%、70%。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和是否行131I治疗是影响患者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NM分期为Ⅲ期和未行碘治疗均会降低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包括病程延迟、肿瘤长径、家族史、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析, 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患者中位病程延迟6个月(1~12个月), 肿瘤长径≥5 cm者16例(64.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病程延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主要因素(均P<0.05)。多因素生存显示, 病程延迟是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 淋巴结转移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25例患者中15例(60.0%)出现复发或转移, 5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41.6%和52.0%。结论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具有分期较晚、免疫类型差、复发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等不良特征及预后。病程延迟是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iRN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 96例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术后辅助化疗的Ⅰ~Ⅲ期胃癌患者,分析DICER rs13078,DICER rs3742330,RAN rs14035,XPO5 rs2257082,XPO5 rs11077遗传变异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2年DFS为60.5%,3年OS为73.2%。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63.7%和88.6%(P=0.017)。临床分期与3年OS显著相关,Ⅰ、Ⅱ和Ⅲ期患者分别为100.0%、87.9%和56.9%(P=0.020)。携带XPO5 rs11077 AC基因型患者的3年OS显著低于AA基因型患者,分别为64.8%和74.7%(P=0.029)。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及XPO5 rs11077遗传变异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XPO5 rs11077遗传变异可能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Ⅳ期胃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47例Ⅳ期胃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2次, 化疗后行姑息性胃切除手术并行术后辅助化疗, 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47例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96%、38.30%、12.77%。腹膜转移, 肝转移以及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结论 对Ⅳ期胃癌患者应积极行综合治疗, 改善了一部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癌活检组织C-erbB-2及K-Sam基因扩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PCR技术结合Southernblot分子杂交检测87例胃癌活检组织CerbB-2及K-sam扩增。结果显示:87例中有18例(20.69%)C-erbB-2扩增阳性,其中进展期胃癌、乳头状腺癌及分化良好型胃癌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早期胃癌、其它组织类型胃癌及分化不良型胃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及肝转移者(P<0.01和P<0.05)。5例胃癌K-sam扩增阳性,仅见于分化不良型胃癌(P<0.05)。该结果可作为术前胃癌估计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状况。分析其临床
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4例。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55/178,87.1%)。组织
学分级多为Ⅲ级(53.1%)。中位肿瘤最大径2.8 cm(0.2~12 cm),T1、T2期患者160例占89.9%。108例(61.7%)
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分别有60例(33.7%)、81例(45.5%)、31例(17.4%)。58例(48.3
%)患者p53阳性。中位随访时间74月(10~156月),5年
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是76.9%和86.1%。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对DFS和OS
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D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后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共有41例
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及第二原发肿瘤,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转移、局部复发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肺或胸膜转
移、肝转移及脑转移。结论 本组TNBC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比例较高(53.1%)。复发转移以骨转移、
局部复发及肺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分期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西北非高发地区鼻咽癌特点及IMRT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并对既往开展IMRT技术以来10年治疗非高发区鼻咽癌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连续收治的初诊的排除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658例。放疗技术均为IMRT。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西北非高发区鼻咽癌以初诊局部晚期比例高,分化亚型病理类型比例高为临床特点。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无远转生存(DMFS)率分别为75.7%、70.1%、91.2%、97.0%、81.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鼻咽部肿瘤体积≥23cm3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者为DFS预后不良因素(P<0.05);年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OS预后不良因素(P<0.05);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DMFS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 经IMRT个体化治疗经验积累,取得与高发区类似的疗效。诱导化疗联合放化同期治疗或为非高发区局部进展期鼻咽癌获益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西北非高发地区鼻咽癌特点及IMRT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并对既往开展IMRT技术以来10年治疗非高发区鼻咽癌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连续收治的初诊的排除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658例。放疗技术均为IMRT。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西北非高发区鼻咽癌以初诊局部晚期比例高,分化亚型病理类型比例高为临床特点。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无远转生存(DMFS)率分别为75.7%、70.1%、91.2%、97.0%、81.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鼻咽部肿瘤体积≥23cm3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者为DFS预后不良因素(P<0.05);年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OS预后不良因素(P<0.05);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DMFS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 经IMRT个体化治疗经验积累,取得与高发区类似的疗效。诱导化疗联合放化同期治疗或为非高发区局部进展期鼻咽癌获益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胃癌组织中LC3、ATG5和SATB2-AS1在不同部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5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LC3、ATG5表达,以及RT-PCR检测SATB2-AS1表达,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胃癌中LC3在癌周和癌巢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ATG5在癌周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有关(P<0.05),ATG5在癌巢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SATB2-AS1在癌周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有关(P<0.05),SATB2-AS1在癌巢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直径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分化程度、淋巴结远处转移、癌巢LC3、ATG5和SATB2-AS1表达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远处转移、癌巢LC3、ATG5和SATB2-AS1表达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之一,其生长较局限,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T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01-01-2014-12-31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56例TS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分为低NLR组(NLR≤1.94,28例)和高NLR组(NLR>1.94,28例),分析两组患者NL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结果 NLR升高与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嗜好、肿瘤生长部位、临床分期、复发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3)、淋巴结转移(P=0.035)密切相关;低NLR组患者的1、3、5年OS分别为96.4%、85.7%和85.7%,高NLR组分别为78.6%、57.1%和53.6%;两组5年DFS分别为82.1%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复发和术前NLR(NLR>1.94)与患者OS、DFS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复发术前NLR(NLR> 1.94)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高NLR(NLR> 1.94)是影响T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升高提示TSC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预测胃癌恶性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96例胃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间关系。CRP阳性组肿瘤明显增大,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及绝对非治愈Ⅳ期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表明术前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胃癌恶性程度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手术清扫范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资料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orrmann分型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8.9%(71/10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度)也增高(P〈0.05);临床分期中,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度)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Ⅰ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度)均低于其它期(P〈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1.6%(40/49),高于其它型(P〈0.05),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2.4%(161/497)最高。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随着胃癌的临床进展而增高。合理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及时清除肿瘤可能的转移灶,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乙酰肝素酶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基因(HPA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43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HPAmRNA的表达,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43例胃癌中,29例HPAmRNA表达阳性,其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3)。HPA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所在部位、肿瘤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腹膜转移和肝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HPAmRNA阳性表达的胃癌有较高的侵袭转移性,HPA可能是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一个重要酶,可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