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俏 《海南医学》2010,21(16):116-119
情感障碍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及给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早已为世人瞩目,应用MR技术对其诊断和评价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磁共振形态图、弥散张量成像等几项常用技术评估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弥散张量的数据可以在每一个体素中形成一个弥散张量,通过弥散张量的特征值和特征相量反映该体素水分子的弥散特性.目前主要用于脑、心脏、脊髓细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脑白质纤维的观察追踪、脑发育、脑认知功能以及脑疾病脑部手术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弥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技术观察首次发病、未用药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的异常.方法 对23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21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全脑白质异常.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右侧上纵束、右侧额中回和左侧顶下小叶的脑白质FA值显著降低.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就存在上纵束、右侧额中叶和顶叶的脑白质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重性抑郁障碍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学图像处理方法在去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几何变形中的意义.方法:对原始图像构建出弥散张量成像去畸变流程,通过主观与客观评价法对处理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基于医学图像处理的去畸变流程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变形造成的影响.结论:对于依靠调节成像参数难以去除的弥散张量成像伪影,借助医学图像处理方法则能够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颞叶癫痫是一种局灶性癫痫,其痫性放电起源于颞叶,在临床上表现为局部性发作和意识障碍,是最为常见的局灶性癫痫形式。其发病原因多样,累及范围不局限于颞叶,部分患者易转变成药物难治性癫痫,预后不佳。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对活体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的方法,能够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完整性及方向性,广泛应用于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分类及疗效评估中获得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的成像原理及其在颞叶癫痫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55-457
目的:探讨有关脑小血管病(SVD)患者脑部MR弥散张量成像过程的变化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小血管疾病患者90例,利用神经心理学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以分析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并依据认知功能的区别对患者分为两组即认知功能正常组A组和认知功能非正常组B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脑部分别进行MRI检查,对检查后的弥散张力成像(DTI)处理,根据弥散成像图检测后显示的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及各向异性分数图(FA)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脑小血管患者的认知功能与MR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程及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CT检测均为100%脑小血管疾病,经MoCA评分认知正常患者共计50例,认知非正常患者40例,经MRI检查后发现正常A组患者在海马和内囊部位的FA和ADC数值均显著高于非正常B组(P<0.05)。结论:SVD患者的MR弥散张量成像变化与患者的认知功能呈现相关性,MR弥散张量成像数值越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差,以海马和内囊变化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弥散张量成像(d 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 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检查活体组织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显示大脑内白质纤维走向的技术[1]。自1965年Stejskal等[2]提出一种对扩散敏感的短梯度脉冲序列,实现水扩散的MR检测,1994年Basser等[3]提出了弥散张量成像的技术以来,目前DTI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1弥散张量成像基本原理在活体组织,若其结构不同将会影响水分子弥散的方向和速率,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  相似文献   

10.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发现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脑白质中存在异常改变,这不仅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早期改变提供了手段,也可能为早期诊断寻找到新的影像学标志。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绍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综述近年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白质弥散张量研究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广义功能磁共振(FMRI)包括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成像、灌注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等.运用FMRI研究睡眠障碍主要集中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睡眠剥夺(SD)和失眠三个领域.以不同FMRI成像技术为纲,对FMRI在相关疾病中应用现况进行总结归纳,剖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因颅脑损伤疑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实施头颅CT、传统MR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同一患者阳性发现率的分布差异。结果:初选拟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50例病人中,CT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35例(70%),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15例(30%);传统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1例(82%),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9例(18%);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8例(96%),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2例(4%)。CT、传统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探测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敏感性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1.81,1.99,2.20;Chi-Square统计量=19.538,P=0.000),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敏感性最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一种敏感性高、理想的影像学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早期无躁狂相关表现时易误诊为抑郁障碍。目前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心境稳定剂为一线治疗方案,如需使用抗抑郁类药物,应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进行。拉莫三嗪为苯基三嗪类抗癫痫药物,同时也可作为心境稳定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已有研究表明,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的优越性,但由于其加量缓慢及易发生皮肤相关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就拉莫三嗪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在2007年8月15日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双相情感障碍,被人忽视的心境障碍"的会议上专家强调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要注意"双相情感障碍"的防治。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临床上单纯的躁狂症极为少见,故躁狂发作应视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  相似文献   

15.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imaging,DTI)技术能定量检测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有助于了解脑小血管病患者大脑微结构的损失,病因之一,并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紧密相关。弥散张量成像为脑小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就DTI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情感障碍病因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大于环境因素,尤其是双相情感障碍较单相情感障碍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自从1987年Egeland等报告双相情感障碍易感基因可能是在11号染色体的短臂(11P15.5)上,双相情感障碍分子遗传学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递质方面的基因.为此,本文对双相情感障碍与五羟色胺系统和多巴胺系统等基因关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姚旭峰  徐小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11-3812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分辨伪影的种类以及引起的原因。方法:通过主观评价法,由3名影像科医生对超导磁共振仪的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序列25例来进行图像评价,对伪影进行分类,并讨论避免的方法。结果: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图像序列均在相位编码上存在几何变形与磁敏感性伪影,同时伴有Nyquist伪影;运动伪影出现2例,截断伪影1例。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图像的几何变形、磁敏感性伪影、Nyquist伪影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通过参数调节难以消除;运动伪影、截断伪影可通过病人配合以及参数调节可以消除,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乔梁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0):1108-1111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灶;弥散张量成像能反映各向异性矢量,更加敏感地显示损伤灶,并可通过神经纤维束成像显示轴突损伤。弥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诊断,还有利于判断伤情及预后。该作者对以上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情感障碍病因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大于环境因素,尤其是双相情感障碍较单相情感障碍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自从1987年Egeland等报告双相情感障碍易感基因可能是在11号染色体的短臂(11P15.5)上,双相情感障碍分子遗传学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递质方面的基因。为此,本文对双相情感障碍与五羟色胺系统和多巴胺系统等基因关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