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惠州市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今后对青年学生开展宣教活动,完善宣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采用调查对象不记名自填问卷方式。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艾滋病知识、性行为经历、是否有吸毒及注射吸毒行为、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情况等。结果对外表健康的人可以是感染者的知晓率为89.8%,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危险的知晓率为75.4%,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为97.0%,共用注射器可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93.9%,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为40.3%,感染的母亲可传给胎儿的知晓率为91.1%。有性行为经历的占6.8%。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途径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及报刊杂志。结论惠州市青年学生对感染艾滋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知晓不全面,部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也较低。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仍十分必要,学校应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以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厦门市高校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7.7%,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38.5%的学生感到恐惧,93.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拥有工作、学习的权利,5.4%的学生曾经有过性行为,其中仅有60.9%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结论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处在一般水平,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沙区)的女性性工作者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的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沙区305名女性性工作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危险行为.结果 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达到71.83%,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2.55%,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6.89%;25.90%~65.56%的人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存在歧视倾向;最近半年有89.83%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患者有25.26%到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结论 乌鲁木齐市沙区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高危行为的认识和预防措施有待提高,求医方式需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以探索适应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沧县职教中心的225名学生及沧县人才劳动力输出培训地的201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流动人口中职教中心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务工人员。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无明显差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职教中心学生明显高于务工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人群对母婴传播的知晓率均偏低。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以握手拥抱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最高,且两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人群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非常低。同时两人群均缺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及自愿咨询检测的了解。结论调查表明,我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北医药学院青年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行为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4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北医药学院注册在读的1 600名青年学生,采用统一设计的匿名问卷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收集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5.07%,其中知晓率最高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99.63%);知晓率最低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76.38%)。有过性行为的54人,占调查对象的3.38%,第一次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18人,占33.33%。1 600名在校青年学生均无性病史、吸毒史。结论大学生对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但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还缺乏正确认识。建议继续加强各类学校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最大限度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了解丽水市某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的基本情况,总结各种现象并提出针对性方法。方法随机抽取500名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个人基本情况、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关行为及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结果本次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55%,对传播途径的总体知晓率为74.6%,低于国家期望的"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调查学生中存在较高比例与感染相关的高危行为。结论高校应加强性道德教育,增加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加强案例宣传,如以身边的例子警示学生;设立专家咨询中心,报道最新治疗进展,减少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选择京煤集团木城涧煤矿工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情况。结果: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49%,其知晓率高低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但对非传播途径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知较低。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与危险性行为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煤矿工人关于艾滋病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但防范意识尚欠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作为今后健康宣教的重点计划;人群的性观念发生了改变,对婚外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应加大安全套使用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三个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3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采取随机抽样进行艾滋病传播、预防知识及艾滋病专业知识的调查,利用统一的调查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在3个地区共调查了144名工作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7.2%;预防方法知晓率为75.7%;经血、性行为及母婴3条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9.6%;传播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1.9%;艾滋病专业知识总知晓率为8.3%;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37.5%;而5.6%的工作人员认为被查出艾滋病毒感染应该通知感染者的配偶,而60.4%的人愿意为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结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艾滋病传播及预防基本知识,但艾滋病专业知识十分缺乏,应该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专业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12月3日对该艺术学院117名一年级和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结果: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男女生均小于50%;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及对待感染病人的态度不一;艾滋病病名全称知晓率男女生均小于20%;其他知识的知晓率均未达到国家预防艾滋病规划目标。结论: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态度和行为需要引导,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深入系统地讲解艾滋病预防知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差异,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医学院随机抽取2个班共183名学生、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3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能正确写出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医学院校学生数高于普通院校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结论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职类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春娟  温泉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09-110
目的了解高职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性观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大一学生512名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8.7%的学生有过性行为,17.7%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7.4%的学生赞成婚外性行为,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性观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80%,对某些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低,只有22.8%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高职类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工科院校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工科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工科院校9个系19个本科专业的2 759名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工科院校新生获得HIV/AIDS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83.1%),报刊杂志(81.4%),学校或老师(76.8%)。对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检测方法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于HIV的非传播途径和非检测方法的知晓率较低。工科院校新生对艾滋病人存在一定歧视,有65.7%的学生认为AIDS病人应该被隔离。在被调查的新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9%,男生(5.23%)高于女生(0.9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226,P<0.01),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男生(17.4±2.44)岁,女生(16.8±2.04)岁,t=0.54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工科院校大一新生对HIV/AIDS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提示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学生志愿者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市高中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本项目针对新余市高中等院校的大学生,整合学校艾滋病防治力量,建立校园艾滋病防治网络,培训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影响力,有热情的大学生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志愿者,对其进行预防知识强化训练,宣传教育志愿者利用适当的场合、机会,对其他大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对此宣传教育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提高;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及艾滋病相关态度情况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学生志愿者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掌握,转变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行为,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等有实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沧州市某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行为的现状,为做好在校大学生的防艾知识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以大一年级的2 0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被调查者匿名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将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一学生对艾滋病3个传染途径的知晓率为100%,对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传播的危险的知晓率略低;课堂讲授和免费宣传资料是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大一学生对防艾知识很了解,性行为较少,加强对这个时期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为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与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随机对延安大学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知晓率为83.8%;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知识的知晓率为83.9%;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知晓率为74.7%,从艾滋病知识总体认知率上看,男性高于女性,理工类学生的知晓率高于文史类;低年级学生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知晓率低于高年级。调查对象中28.6%有过性行为,但避孕套使用率较低。结论 该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高危行为知识的掌握存在不足,尤其是性行为存在隐患。高校应采取各项针对性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部新兵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为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部2017年346名新兵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知识获取途径和相关行为态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对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兵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70%以上,但是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如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仅为48.84%。新兵主要通过网络及电视广播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文化程度高的新兵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新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来自大城市的新兵对部分艾滋病知识点的知晓率高于来自农村的新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兵最希望了解的是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79.77%认为最适合部队的艾滋病宣讲教育方式为现场讲座上课。结论新兵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是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提示要有针对性地对新兵进行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对艾滋病预防的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建筑工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相关行为及血清监测,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该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方法:对大武镇六家大、中型建筑工地建筑工人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及血清学调查。结果:300名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又缺乏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认知水平较低。结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是导致对艾滋病恐惧和相关社会歧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HIV感染者配偶对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由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的相关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募HIV感染者配偶350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达79.83%,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7.61%,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7.38%。调查对象中,有9.30%承认自己歧视艾滋病人;84.59%与配偶继续保持性行为,其中,79.73%性生活每次使用安全套,8.59%从未使用过安全套。结论 HIV感染者配偶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不容忽视,尤其应加强对减少高危性行为及HIV新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区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年10月前来某区预防医学门诊参加卫生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1394人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结果 1394人中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41.07~100%之间,平均为79.47%,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平均为94.37%;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7.56%.结论 从业人员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偏低,应把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与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