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4,25(9):997-998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移植肾短期和长期存活率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绝大部分受者仍然会经历渐进性肾功能不全后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原因主要有三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神经钙调素所致移植肾慢性毒性和供肾血管性疾病 ,这三者合称为慢性移植肾病 (chronicallograftnephropathy ,CAN)。肾移植术后 10年后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的受者有 86 3%是由于CAN所致[1] ,另有部分为复发性或移植肾新发性肾病。由于后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因此 ,预防和治疗CAN是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主要途径。CAN的发病原因多样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肾丢失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年1月1日~2022 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发生丢失的135例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受者移植肾丢失135例,移植肾丢失原因包括排斥反应70例(51.8%)、受者带功能死亡37例(27.4%)、外科并发症12例(8.9%)、药物毒性4例(3.0%)、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4例(3.0%)、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3例(2.2%)、原发性无功能肾2例(1.5%)、原发病复发2例(1.5%)、肾前性急性肾衰1例(0.7%)。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物丢失原因主要原因是排斥反应,次要原因是受者带功能死亡,其他原因少见。  相似文献   

3.
亲属活体肾脏移植1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11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经验.方法 全部供、受者为3代以内血缘关系;供肾均采用开放式手术取肾;全部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或咪唑立宾或雷帕霉素)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2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术后随访1~44个月.所有受者人肾存活率100%.117名供者术后安返社会;生活、工作未受明显影响,肾脏功能正常;2名供者术后2年内出现高血压,1名出现隐性糖尿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 术前对供者身、心健康充分评估和积极调节受者身体状况是亲属活体肾脏移植成功的保障.减少移植肾受损、术后早期足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3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990~2005年间326例次肾移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统计肾移植术后受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受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1)自1990年使用环孢素A(CsA)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肾均存活)为86.33%,3年为80.26%,5年为66..34%;(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102例,1年移植肾存活率83.44%,1年人存活率85.43%;(3)肾移植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病死率的13.5%;(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5%。(5)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CD)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CD)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经验。结果 1例患者术中出现十二指肠肠壁血肿,考虑术后安全遂切除移植胰腺;1例患者术后考虑存在胰漏腐蚀周围血管,切除了移植胰腺;1例患者术后术后2周出现体液排斥,第54天行移植物切除;其余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术后密切观察移植肾脏、胰腺功能恢复情况,做好排斥反应的观察、免疫抑制药物的正确使用、预防感染、腹部引流管的护理、出入量的管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护理措施,对于保证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CD)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手术成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8.
张磊  马麟麟  马斌荣  田野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8):3407-3410
目的 探讨供肾因素导致活体肾脏移植受者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对2004年4月至2007年11月的117例首次活体肾脏移植受者进行随访,记录急性排斥反应.按供者年龄分为两组,应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急性排斥反应累积发病率;并以对数秩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受者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6个月(术后3~44个月).供者年龄≥50岁组的受者在移植术后2周、6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9.5%;高于供者年龄<50岁组(2.8%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女性供者(RR=2.731,95%CI:1.018~7.326)、老年供肾(RR:1.054,95%CI:1.004~1.107)是受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活体肾脏移植中,老年供者选择应更加严格;在老年供肾摘取和移植过程中应尽最避免肾脏损伤;接受老年或女性供肾的受者,术后早期免疫抑制药物应足量应用.  相似文献   

9.
免疫抑制剂对肾脏移植长期存活的影响--现状及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免疫抑制剂和抗体诱导技术的应用,使肾移植后近期急性排斥显著减少,但长期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抑制剂(IS)对移植肾及其他器官的毒副反应已成为慢性移植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新的策略是:无肾毒性IS替代,对IS药代动力、基因多态、药物毒理及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动态监测、识别与评价;以及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器官移植免疫的复杂生物学问题,实行IS个体化应用,促进移植受者及肾脏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
新型免疫抑制剂和抗体诱导技术的应用,使肾移植后近期急性排斥显著减少,但长期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抑制剂(IS)对移植肾及其他器官的毒副反应已成为慢性移植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新的策略是:无肾毒性IS替代,对IS药代动力、基因多态、药物毒理及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动态监测、识别与评价;以及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器官移植免疫的复杂生物学问题,实行IS个体化应用,促进移植受者及肾脏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范礼佩  赵明 《广东医学》2004,25(6):725-726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在移植肾急性小管坏死受者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两种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移植肾急性小管坏死时急性排斥发生、移植肾来尿时间、肝功损害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 环孢素A组出现急性排斥 6例 ,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 4例逆转 ,2例效果不佳 ,改环孢素A为他克莫司 ,均恢复肾功能。他克莫司组则未出现急性排斥。两组肾功能延迟恢复时间分别为 (2 1± 7 5 )d ,和 (14± 3)d。肝毒性 :环孢素A组 5例 ,经调整环孢素A用量后 2例好转 ,另外 3例停用环孢素A ,改为他克莫司后均好转。而他克莫司组无一例肝毒性 ,但有 3例血糖升高。结论 他克莫司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 ,对肝功能无损害 ,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恢复快。对于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受者应首选他克莫司作为一线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影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危险因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CTLA4-Ig诱导的免疫耐受及其在肾移植中应用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3.
田野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6):1081-1083
半个世纪以来肾脏移植已成为治疗尿毒症患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世界已有约70万尿毒症患者因此而获得新生.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长期应用所带来的肾脏药物毒性仍然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1-3].在当前捐献器官来源极为有限和待移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积极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直接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更多的尿毒症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影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危险因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lg)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CTLA4-Ig诱导的免疫耐受及其在肾移植中应用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γ-干扰素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供、受者γ-干扰素(IFN-γ)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分析,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22例肾移植受者和供给(其中94例受者的53位供者)在肾移植前进行IFN-γ基因型检测.对受者术后随访2年,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类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IFN-γ高分泌基因型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2.2%(35/83例),中低分泌型受者为12.8%(5/39例),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自IFN-γ高分泌和中低分泌基因型供者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24/66例)和35.7%(10/28例),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3/4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28.9%(36/90例)(P<0.01);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9.3%(11/57例),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48.6%(18/37例)(P<0.01).结论 受者IFN-γ基因型及与供者IFN-γ基因型的组合类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有显著关联.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IFN-γ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预防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行BN大鼠→Lewis大鼠的肾移植模型,再分别给予Lewis大鼠安慰剂、骨化三醇和环孢素A,观察应用不同药物后Lewis大鼠的存活时间、血肌酐(Cr)变化以及移植肾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Lewis大鼠全部死亡,其存活时间为(6.2±1.0)d,移植后Cr迅速持续升高,移植肾均发生明显排斥反应;而骨化三醇组和环孢素组Lewis大鼠则未发生因排斥反应导致的死亡,移植前后Cr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肾病理检查仅骨化三醇组1只发现轻微排斥反应。结论在大鼠肾移植中骨化三醇可以达到与环孢素A相似的免疫抑制效果,对于预防排斥反应、延长移植大鼠的存活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夫妻间活体肾移植7例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例夫妻间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7例夫妻间活体肾移植,妻供夫6例,夫供妻1例.所有供体术前进行系统评估,开放手术取肾,右肾2例,左肾5例.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7例供体术后10d出院,定期随访,最长者42月.所有供体血压、尿常规、肾功正常.受体/移植肾完全存活,移植肾存活最长时间42月.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结论夫妻间肾移植,虽然术前组织配型结果差,但供受者年纪轻,供肾质量高,移植效果好.其移植肾长期存活率与亲属活体供肾的相当.术前对供、受者应进行仔细全面综合评估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卓忠雄  梁平 《医学综述》2003,9(8):496-498
胰腺移植 ,相对而言 ,手术技巧易掌握 ,胰腺移植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更为棘手 ,移植后并发症 ,尤其是不可逆的排斥反应是移植胰腺失败的主要原因 ,要处理好胰腺移植后并发症早期诊断是关键。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诊断有困难 ,肾移植后胰腺移植 (PAK)和单纯胰腺移植(pancreastansplantalone ,PTA)如此 ,而糖尿病患者进行胰肾联合移植 (simultaneouspancreasandkidneytransplant,SPK)更是如此 ,然而 ,目前通过二维超声显像及彩色多谱勒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连续检测受者血清肌酐浓度监测移植肾排斥反应仍是监测移植胰腺排斥…  相似文献   

20.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3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治疗肾功能衰竭。方法:36例志愿手术者中,直系血缘亲属(母子)2例;姊妹兄弟3例;夫妻1例;旁系三代以内血缘亲属30例。HLA全配1例,HLA单倍体相同2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经气管插管麻醉下手术切取一侧肾脏,7例取供者右肾,29例取左肾,同期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术后15天内出院,随访21-1个月,血压及肌酐尿素氮正常,留存肾多谱勒血流指数正常。所有受者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及严重感染性并发症,术后2例发生尿瘘,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6月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坏死狭窄,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22天发生移植肾动脉血栓栓塞,急诊手术取栓,因栓塞范围超过移植肾80%,不得已切除植肾。结论: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与同期尸肾移植比较,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明确,供肾缺血时问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预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