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免疫接种的对象是健康儿童,儿童的每个阶段心理不一样,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儿童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了使免疫接种者安全、准确地接种疫苗,保证免疫效果,其护理质量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多年从事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安全接种则是免疫接种的前提和保证。如何提高免疫安全接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关系到免疫接种水平的提高和免疫接种工作的推广。本文从免疫接种的多方面提出安全接种的工作要求和策略,包括疫苗的安全、接种环境的安全、接种过程的安全、接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接种的宣传,为进一步规范免疫安全接种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免疫接种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我院自1982年接管宜昌市伍家岗工业辖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以来,已开展了20余年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每年接种人数达数千人之多,这些人群接种疫苗后,究竟免疫抗体水平如何,能不能达到预期免疫保护的效果,我们不能单从数据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疫苗接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计划免疫门诊接种疫苗儿童148例,对所有儿童建立档案,采用 集中规范化的接种,并与同期我市未实行计划免疫门诊的其他社区的151名同龄接种儿童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接种记录率、接种合格率和接种及时率.结果 观察 组儿童接种记录率为100%,接种合格率为100%,接种及时率为98.65%;对照组儿童接种记录率为92.72%,接种合格率为93.38%,接种及时率为85.43%;比较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规范化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可提高划免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推动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新型模式,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策略和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是疫苗免疫策略:WHO推荐采取三步策略,即首先开展初始强化免疫活动,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其次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使人群保持高度免疫水平;最后再定期开展后续强化免疫活动,消除人群中的易感者。目前,我国一些省份已根据当地的情况,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从全球来看,由于全球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不太稳定,因此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儿童接种疫苗;减少不必要的禁忌证,提高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10μg和5μg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探讨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产生较高抗-HBs的方法。方法对在校生自愿检测乙肝五项指标,选取五项指标全阴者300人作为研究对照,分甲、乙两组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处理,分别采用10μg和5μg剂量免疫接种,并于全程接种后一个月和一年观察免疫效果。结果甲组与乙组比较,接种后一个月复查五项指标,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6.06,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后一年复查五项指标,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14.08,P<0.01,其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10μg剂量免疫法可以抗-HBs阳性率显著提高,并持续较长时间。结论初免程序中选用10μg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可大大提高保护性抗体抗-HBs的产生率,从而降低乙肝在校园内的传播,是控制乙肝在大学生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本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及再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镇中心卫生院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23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 HBsAb 检查,观察接种效果、接种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无应答、低应答的发生情况,对发生无应答、低应答的新生儿进行再免疫,并观察再免疫的效果。结果:这230例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均未出现任何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通过HBsAg检测结果发现,不同时间接种疫苗的新生儿,其无应答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应答率、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C)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8例发生无应答的新生儿及11例发生低应答的新生儿进行再免疫接种,并对其进行为期7个月的随访,除2例新生儿发生低应答以外,其余新生儿均接种成功。结论:本地区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令人满意,但仍有极少数低应答或无应答的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再免疫方案是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不规范程序接种后免疫效果。方法: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的556名9个月-1岁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监测,并按不同的免疫程序分组(0、1、6组,0、1、7组,0、1、8组)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3组免疫应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时这3种免疫程序均适宜。  相似文献   

9.
张惠敏 《柳州医学》2005,18(3):167-169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提供个体的免疫屏障,同时因减少了人与人间辗转相传的机会,而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虽然免疫接种用于洪灾后引起的传染病的防并不多见,但如能科学的运用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就我市在1994年及1996年两次特大洪灾后发生传染病的情况,从免疫接种方面总结出,在洪灾前2个月对易感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接种,并详细分析了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及疫苗种类,从两次灾后2个月肠道传染病监测数据比较中看到了免疫接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计划免疫工作中,往往有一部分儿童不在现居住地所属的卫生院接受免疫接种,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在其他辖区的免疫接种点接种,形成居住与接种分离现象,给规范化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这部分儿童的免疫现状及形成原因,探讨城市儿童在市区范围内异地接种的可行性,2001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计划免疫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为我国的传染病消灭与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健康教育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免疫预防,可以普及社区群众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增强群众的自愿接受计划免疫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目前,传统儿童计划免疫宣教模式是在建卡时宣教,儿童接种前、接种后进行宣教。宣教方式主要是口头告知、解释以及单页宣传。通过自身实际工作及相关调查走访总结出以下体会及一些关于改进宣教方式的想法,以完善计划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计划免疫接种纠纷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接种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心健康,阻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接种纠纷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必须从接种纠纷发生的原因入手,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接种纠纷的防范措施。接种前,做好计划免疫宣传工作,把好每个环节,尽可能地预防纠纷的发生。接种纠纷发生以后规范处理,使医患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计划免疫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生优育和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愈加关心。如何提高计划免疫接种质量,减少疫苗漏种现象,降低传染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农村卫生防疫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为探索农村卫生防疫体制改革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计划免疫质量。我们于1996年4月份在原来计划免疫保偿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集约式接种。1 集约式接种的内容  由过去双月1次冷链运转,疫苗由县、乡、村三级运行,以村为单位进行接种,改为凡是应免儿童按照免疫程序,根据提前预约,凭接种证按时到镇计划免疫门诊接种疫苗。2 集约式接种实…  相似文献   

14.
刘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7S):120-120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好方法,预防接种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一生。我区自2001年起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由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负责,几年来取很了很好的成绩。接种率大大提高,疫苗耗损系数降低,接种更符合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四苗全程接种率、建卡建证率、卡证相符率等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计划免疫接种对保护儿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减少社会负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院计划免疫室长期对辖区儿童实行社区接种,计划免疫门诊随来随种,在预防疾病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漏种及迟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据2 0 0 3年末辖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措施。近年来,乙肝疫苗已开始更新换代,基因工程疫苗将逐步取代血源疫苗。为比较基因与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应用三种乙肝疫苗对成人接种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罗甸县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的实施效果,加强免疫工作的监测和评价,为制订相应免疫规划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11月罗甸县CDC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26个乡(镇)52个村、县医院、中医院地段一条街道儿童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不规范程序接种后免疫效果。方法: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的556名9个月~1岁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监测,并按不同的免疫程序分组(0、1、6组,0、1、7组,0、1、8组)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3组免疫应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时这3种免疫程序均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接种基础之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在常规的接种技术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0%,干预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儿童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张学文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03-103
目的:了解12周岁及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2009年5—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调查点中的20个班,按免疫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的1092名儿童,对所有受检人群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s。结果:1092名儿童中抗-HBs阳性673例,阳性率61.6%。结论:会宁县儿童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产生保护性抗体,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