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大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上海市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的认识、防治和研究工作。认为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风温之邪或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理特点为风温、疫毒或挟湿或挟瘀壅阻肺络,耗气伤阴;甚则“肺之源绝”,出现憋闷、喘脱之危象;列出6种中医证型辨证论治方案;结合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成绩和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即:(1)中医药早期干预可阻断病程的进一步发展;(2)中药可以减轻症状;(3)减少激素和抗生素用量;(4)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介绍了防治非典型肺炎的3个中医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以及非典型肺炎目前治疗中的热点、难点即肺纤维化问题的中医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温病营血分证治疗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营血分证治疗撷要傅雷(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10029)关键词温病;营血分证;治疗体会营向分证是温病发展至极期的常见证候,此阶段由于热毒已深入营血,窜扰营络,耗血动血,闭阻清窍,故临床常以身灼热、斑疹、出向、神志异常为特征,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从防治非典处方浅析黄芪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中西医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从古今药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黄芪在抗非典处方中的作用;并认为黄芪可广泛应用于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方案(试行)″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前一阶段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供各地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参考。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一、预防在实施″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的基础上,为提高健康人群对非典型肺炎的抵抗力,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医预防措施。(一)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  相似文献   

6.
《唐祖宣温病解读》从温病概念、温病的病因学说、温疫学说、温毒学说、温病辨证理论、温病诊法、温病治法和温病预防8个角度对温病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分类说明。在临床上运用温病治法时应注意:灵活运用;重视体质和正气状况;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分别新感与伏邪论治;要把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杨栗山在其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创立了治疗温病的十五方。作者据此加以分析,认为苦寒解毒是杨氏治温病组方的基本法则;苦寒解毒被杨氏广泛运用于治疗温病诸证;热毒内郁是杨氏重用苦寒的主要病理依据。从而得出苦寒治湿病应大力提倡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三方面论述了北宋医家庞安时对温毒五大证的发挥,体现了庞安时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当今温病的治疗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医药在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充分利用媒体和Internet网络资源,收集和管理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国家和全国各地已发布推荐了若干用于预防和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药处方,并在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非典型肺炎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温病清肺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病清肺方法。肺经蕴热,大法清肺,是为温病治肺主法。据兼证不同,又有清肺泄热、清热宣肺、清热化痰和清肺和络之异。笔者认为温病肺系病理特点肺热而气郁;叶氏用药特点微苦、微辛、微寒;治疗特点轻以去实;作用关键是使气机的壅滞得以疏通。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该病虽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中医药防治瘟疫、热病的经验和理论,对其防治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03年4月~5月间,在上海发现了8例SARS患者,有6例接受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患者症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1例死亡.其中1例是中医早期参与并全程治疗的,亦是唯一未用激素治疗的病例.实践证明,中医温病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治疗SARS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手法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骨伤科常见的非损伤性疾病,由于受损的节段和所波及的组织不同,表现除背痛外,临床上还会出现不同的内科症状表现,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严重者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笔者自1997年9月一2000年4月从师郭宪和主任,治疗此病65例,均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历代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温病学的论治范围不只外感,内伤杂病亦在其中。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不仅有效指导外感病的防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运用温病理论治疗上海市 8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 ,认为SARS属中医温病范畴 ,病因以疫毒时邪为主 ,流通渠道为分邪与透邪 ,用药不可过于寒凉 ,甘寒之中配入咸寒 ,以及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赵炳南教授论治正虚邪盛型皮肤病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赵炳南论治皮肤病的临床医案,筛选正虚邪盛型皮肤病处方353首,运用层次、迭代两种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复方药物特点,进而探讨其组方遣药规律。结果 353首复方涉及94种中药,聚为2类,第一类11种药物的用量、使用频次、君药比重占据明显优势。结论名医经验挖掘获得的高频中药总共11味,但是功效范围却涵盖了补气健脾、养血滋阴、升阳托毒、清热凉血、利水渗湿、排脓生肌、疏肝活血等诸多领域,足见其整体调治路线以及辨治的时序性、层次性及因果关系,名老中医经验挖掘对于充实皮肤领域学术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素问.热论》“可汗”、“可泄”两法以及后世发展的外感热性病各种治疗方法,对热病初期应用清热解毒来“截断”、“扭转”病势的方法提出异议,认为截断并扭转病势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因时因地因人而施,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正气,务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阻断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氏清暑益气汤出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既能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又能宽胸通气。现代临床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不仅能治疗夏季暑热炽盛、气津两伤证,还能治疗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如治疗夏季热、夏季哮喘、中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小儿厌食症、慢性肾脏病、干燥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只要符合阳热炽盛、气阴两亏的病机,皆可酌情加减使用,并不局限于夏季暑令当时或患暑热病证,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方剂。实验证明,清暑益气汤还能有效对抗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应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时亦应顺应治病和养生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