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糊精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鼻腔给药系统已成为制剂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安全有效的鼻腔制剂附加剂,能明显的促进药物吸收,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现就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机理、种属差异和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脂质体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梅  吴敏  张雄 《医药导报》2006,25(1):46-48
通过介绍脂质体的特点,指出脂质体在鼻腔给药的优点。探讨脂质体在鼻腔黏膜的作用机制。利用脂质体增加药物鼻腔黏膜的透过吸收的原理,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介绍脂质体作为鼻腔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展望脂质体纳米化是脂质体鼻腔给药药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鼻腔给药新剂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鼻腔给药具有吸收迅速、完全,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鼻粘膜吸收,需使用吸收促进剂。所以,许多新剂型如微球、环糊精、脂质体、乳剂等已被用于开发生物利用度高、刺激性小、无毒副作用的鼻腔给药系统。本文拟就此做一报道。1 微球(microspheres)微球是用白蛋白、明胶、聚丙交酯、淀粉等材料制成的球型载体给药系统。应用较多的是可降解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所载药物已有多肽类,如胰岛素、人生长激素(hGH)、降钙素、去氨加压素以及普萘洛尔、庆大霉素、甲氧氯普胺等。1.1 提高生物利…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为了设计一种能在特殊器官、组织和细胞等部位集中有效释放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国内外药剂工作者做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利用环糊精(CD)制备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由于CD包合物在水中处于主客分子动态平衡状态,它的解离程度依赖于包合物稳定常数的大小。在吸收部位,包合物解离成游离的CD和药物分子,只有游离的药物分子能够进入体循环。然而,当我们需要将药物靶向定位的时候,这种包合平衡现象往往存在其不利之处,因为当药物到达靶器官或靶组织之前包合物往往已经解离了。为了有效阻止这种解离,国外文献报道最多的是将药物结…  相似文献   

5.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高级载体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其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缓控释、靶向、透皮和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期待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目前环糊精纳米给药系统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共28篇,根据纳米制剂形成的驱动力不同将常见的环糊精纳米制剂分为四类进行分类和评述。结果基于环糊精的纳米给药系统综合应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纳米技术共同改善药物的性质。根据形成纳米制剂的驱动力不同,主要分为四类:主分子—客分子介导的环糊精纳米载体、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纳米粒、基于环糊精的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环糊精纳米粒。同时介绍了环糊精纳米制剂的药剂学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前景。结论 环糊精纳米给药系统不仅能解决纳米粒载药量过低的缺点,还能达到靶向性,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极具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鼻腔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鼻腔给药系统自身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中医药中的传统应用与最新进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现代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近年来的21篇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评述。结果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能够提高脂质体载药量,改善脂质体中药物泄漏,提高药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和药效。结论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生病吃药,药从口入,成了传统的治病方法。然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药学家却另辟蹊径,设计出了形形色色的非“进口”的给药途径,鼻腔给药就是其中的一种。 药物进入鼻腔不是用于治疗鼻窦部疾病而是起到全身性治疗作用的给药方法称为鼻腔给药。这种方法在我国民间早已采用。相传古时候广西柳州等地老百姓就通过嗅用带有一定气味的中药,以达到避孕或流产的目的。还有一种名为“雷击散”的中药,经鼻吸闻,可用来防治流行性感冒。前不久国内研制出的一种新颖中药剂型——液状嗅剂,经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非侵入给药方式,鼻腔给药具有快速起效、使用方便、依从性高、无首过效应、不良反应较小、黏膜免疫等诸多优点,且提供了鼻脑递送途径,鼻用制剂日益成为研发热点,以着力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但是,因鼻腔结构和生理学上的特殊性,鼻用制剂的开发和评价还存在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鼻腔给药新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国内鼻腔给药新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系统查阅国内1999-2004年有关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报道及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鼻腔用药具有吸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结论鼻腔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The Nasal Mucociliary Clearance: Relevance to Nasal Drug Deliver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ucociliary clearance i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to protect the body against noxious inhaled materials. This proces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clearance of nasally administered drugs from the nasal cavity to the nasopharynx, thereby interfering with the absorption of drugs following intranasal application.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mucociliary system and the methods used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Examples are given of the effects of drugs and additives on its functioning. Further, possible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for increasing the residence time of drugs in the nasal cavity, thereby improving intranasal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14.
电致孔技术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电致孔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有望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给药.本文对电致孔法的透皮促渗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有关实验装置及其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鼻腔给药的吸收特性,为其鼻腔给药制剂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选用新鲜猪鼻黏膜为渗透屏障,以栀子苷为测定指标,HPLC测定含量,进行渗透试验;采用大鼠鼻腔循环灌流实验,以PBS溶液(pH7.4)作为鼻腔循环液,HPLC测定栀子苷,进行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结果栀子苷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2.01±0.23)×10 5cm 2.s 1;药物稳态流量Jss为(1.61±0.18)×10 4μg.cm 2.s 1,透黏膜扩散属于以膜两侧浓度差为动力的被动扩散。栀子苷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动力学方程lnC=1.165 7 0.001 6t,r=0.991 4,k=(1.6±0.021)×10 3min 1。结论栀子环烯醚萜苷可经鼻吸收,可制成经鼻给药的新制剂用于脑部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微乳系统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微乳透皮给药的渗透机制,微乳的各组分及结构对透皮渗透的影响和微乳中加入促渗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用于全身治疗的鼻腔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用于全身治疗的鼻腔给药系统研究概况。方法综述了鼻腔给药的特点、手段、制剂方法、要求、影响因素及研究状况。结果与讨论鼻腔给药可以产生全身作用,可以代替静脉给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鼻腔给药系统的鼻粘膜毒性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就鼻腔给药系统可能导致的鼻粘膜毒性的评价方法、易产生毒性的制剂组分及解决毒性的方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Nasal drug delivery has now been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route for drug delivery due to its capability of transporting a drug to systemic circulatio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ough nasal mucosa offers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and quick onset of action of the drug, main disadvantage associated with nasal drug delivery is mucocilliary clearance due to which drug particles get cleared from the nose before complete absorption through nasal mucosa. Therefore, mucoadhesive polymeric approach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enhance the retention of the drug on nasal mucosal surface. Here, some of the aspects of the stimuli responsive polymers have been discussed which possess liquid state at the room temperature and in response to nasal temperature, pH and ions present in mucous, can undergo in situ gelation in nasal cavity. In this review, several temperature responsive, pH responsive and ion responsive polymers used in nasal delivery, their gelling mechanisms have been discussed. Smart polymers not only able to enhance the retention of the drug in nasal cavity but also provide controlled release, ease of administration, enhanced permeation of the drug and protection of the drug from mucosal enzymes. Thus smart polymeric approach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for nasal delivery of peptide drug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ugs and hormon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