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医学》2010,(2):378-378
血糖的检测指标有两个,即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餐后血糖可暂时升高,但应不超过10mmol/L(180mg/dl)。正常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1),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mmol/L(140mg/d1)以下。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即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血糖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采用罗氏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同一人份肝素抗凝血浆的血糖20次和35份门诊病人肝素抗凝血浆的血糖。结果:罗氏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同一人份肝素抗凝血浆的血糖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别为5.25mmol/L、0.256mmol/L、4.89%和5.53mmol/L、0.167mmol/L、3.02%;测定35份门诊病人肝素抗凝血浆的血糖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别为6.07mmol/L、2.14mmol/L、35.3%及6.34mmol/L,2.21mmol/L、34.6%,三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氏快速血糖仪钡4定肝素抗凝血浆的血糖,与生化分析仪相比。精密度基本一致,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与餐后2h血糖(2h BG)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2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BG和2h BG,根据FBG水平分以下3组:FBG〈6.10mmol/L、FBG6.11—7.80mmol/L、FBG〉7.80mmol/L,以及总体水平,分析FBG与2hBG的相关性。结果各组FBG与2hBG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如下:FBG〈6.10mmol/L(r=0.214,P〈0.05);FBG6.10—7.80mmol/L(r=0.394.P〈0.01);FBG〉7.80mmol/L(r=0.492,P〈0.01);总体(r=0.769,P〈0.01)。结论32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BG和2hBG总体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其他三组均呈正相关,且随着FBG水平增加,相关程度愈高;因此,诊断和监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5岁,离休干部。因“阵发性房颤15年,再发1小时”于2002年3月6日至3月25日住本院。给常规检查,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为明确诊断而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显示: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基础胰岛素48pmol/L,餐后胰岛素162pmol/L,为基础值的3.5倍,建议服用磺脲类药物0.5g,2次/d,α-糖苷酶抑制剂(拜唐平)50mg,3次/d,与第一口饭同服,但患者不愿接受。出院1周后,患者自觅偏方单味仙鹤草30~50g/d加水煎服,分3次服用。2年间多次复查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2005年1月人院体检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3岁。因多尿、口渴、多饮4年,伴头昏、乏力3日,于1995年6月30日人院.无出血倾向及发热。曾于1992年7月测空白血糖7.3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83mmol/L,确诊为糖尿病.长期口服达美康片80mg,每日1至2次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6.8℃,脉搏82次/分,呼吸  相似文献   

6.
案例1:患者,男,62岁。2型糖尿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3年。3年前患者因“上感”于复兴医院就诊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进一步检查发现空腹血糖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肾功能、血脂正常,当时确诊为2型糖尿病,降糖方案为:格列吡嗪10mg,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确诊后2年中,患者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欠佳。  相似文献   

7.
陈聿峰  叶涛  谭小强 《吉林医学》2008,29(11):930-93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再通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128例AMI静脉溶栓再通患者,按血糖水平分成Ⅰ.Ⅱ、Ⅲ组,Ⅰ组〈7.8mmol/L;.7.8mmol/L≤Ⅱ组〈11.1mmol/L;Ⅲ组≥11.1mmol/L;分别测量3组静脉溶栓成功后不同时间QTd。结果:溶栓成功后1-2h,三组间QTd无差别(P〉0.05)。溶栓成功后8~12h、24~32h,Ⅰ组与Ⅱ组间比较,QTd无明显差别(P〉0.05);但与Ⅲ组比较,Ⅰ、Ⅱ组QTd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血糖是影响AMI静脉溶栓再通后QTd的重要因素,血糖水平越高,溶栓再通后QTd缩短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欧文新  李繁 《广东医学》2006,27(8):1202-1203
目的探讨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异常阶段的自主神经病变与随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史的近亲属,无临床症状而空腹及餐后血糖异常,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58例。排除高血压、肾脏疾病。按照WHO标准达糖尿病(DM)诊断标准者,并在1~3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者56例。在未达DM诊断标准前进行心脏、胃、膀胱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早期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情况。结果按WHO标准2型糖尿病(DM),ADA标准空腹血糖异常(IFG)诊断DM。有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异常而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就已存在。结论对5.5mmol/L〈FPG〈7.0mmol/L/L、7.0mmol/L〈2hPPG〈11.1mmol/L糖尿病近亲属应进行OGTT试验,检查及心、胃、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测定,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DM的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现在通用的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2.0mg,每日3次,餐前服用,观察12周。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9±3.5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6.9±1.2mmol/L(P〈0.05),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5.2±5.6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9.9±1.8mmol/L(P〈0.05)。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6岁,因“多饮多尿18年,双下肢麻木,视物不清6年”为调整血糖于2004年5月17日收入院。1986年因口渴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曾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美吡达等多种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9mmol/L左右,6年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双下肢麻木,开始胰岛素治疗:诺和灵R每日3次3餐前,诺和灵N每日1次睡觉前皮下注射,并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剂量。最初时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9mmol/L左右,近4年血糖逐渐升高,空腹血糖在9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4mmol/L左右。体重逐渐增加,否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史。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先后口服心痛定、复方降压片、罗布麻等多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50~160mmHg/100~11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对胰岛素抵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方法:1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三组,甲组血糖高达16~23mmol/L以上,服用文迪雅4mg,每日1次,加用胰岛素治疗,共42例;乙组病人血糖9~15.9mmol/L,服用文迪雅4mg,每日1次,加用二甲双胍250—500mg治疗,每日3次,共80例;丙组病人6.1mmol/L~mmol/L,服用文迪雅4mg,每日1次,并配合适当运动,共8例;共观察16周,治疗前后进行(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三组病人(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甲组病人2周后胰岛素开始减量,4周后停用胰岛素,改用二甲双胍加文迪雅,血糖稳定,其中二例皮肤顽固性溃疡得到控制;乙组病人中有3例在服用文迪雅4周后停用二甲双胍,加强饮食控制,全组病人血糖能稳定;丙组病人血糖控制良好。结论:罗格列酮能有效长期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3.
何兴华 《西部医学》2008,20(2):353-35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指标为:具备以下三个或三个以上指标者,则诊断为代谢综合征。①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0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血浆糖≥7.8mmol/L,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0mmol/L,空腹血HDL—C: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  相似文献   

14.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盐酸小檗碱对心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Bet)对心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将血脂异常的心血管病患者118例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给予Ber,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测定2组血浆TC、TG、LDL—C、HDL—C、血糖(BG)、载脂蛋白B(αpo—B)、肝肾功能及肝脏B超。结果:治疗组(Ber)TC、TG、BG血浆浓度分别由治疗前后的(6.28±0.18)mmol/L、(3.36±0.24)mmol/L、(7.58±0.65)mmol/L,降至治疗后的(4.62±0.09)mmol/L、(1.75±0.12)mmol/L、(6.15±0.28)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P〉0.05),25例脂肪肝患者有18例经B超证实恢复正常。两组降TC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TG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r不但有显著降低TC、TG作用,且对糖尿病和脂肪肝有确实疗效,是安全的调脂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比研究:5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2片),1次/d和模拟二甲双胍片(1片/次,2次/d);或盐酸二甲双胍片500mg(1片),2次/d和模拟吡格列酮片(2片,1次/d),疗程12周。结果 二甲双胍组平均降低空腹血糖(FPG)2.6mmol/L、餐后2h血糖(2hPG)3.7mmol/L、糖化血红蛋白(GHbAlc)1.6%;吡格列酮组平均降低FPG1.9mmol/L、2hPG4.9mmol/L、GHbAlc 1.2%。比较两组间血糖降低值及降低百分率,基本上差异无显著性。二甲双胍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吡格列酮治疗后甘油三酯(TG)明显降低。结论 在试验剂量下,这两种药物具有大致相似的降糖疗效,二甲双胍主要降低TC和LDL-C,吡格列酮主要降低TC。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试剂对血糖测定的干扰及排除。方法:将新鲜混合血清作为样品,做以下试验:(1)单独测定血糖60次,测定结果作为对照组;(2)二氧化碳与血糖同时测定60次,血糖结果作为测定组1;(3)二氧化碳与血糖两个项目之间加入项目TP、ALB、TG、TC、BUN、CRE测定60次,血糖结果作为测定组2;(4)测定二氧化碳后,加入试剂针特殊冲洗功能,测定血糖60次,血糖结果作为测定组3。三个测定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结果比较,行t检验。结果:对照组与三个测定组的血糖结果(mmol/L)分别是4.75±0.03,8.62±0.25,4.79±0.06,4.78±0.07,测定组1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测定组1血糖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测定组2和测定组3分别与对照组结果比较,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将二氧化碳试剂作为标本测定血糖60次,血糖结果为50.38±0.28(mmol/L)。结论:二氧化碳试剂对血糖测定有干扰,通过试剂针特殊冲洗功能和项目间隔可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糖与尿糖检测结果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测定年龄范围在45~59岁3076名参加查体人员空腹血糖、尿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结果:血糖范围在6.1~8.96mmol/L之间时,尿糖检测结果为阴性比例为93.3%,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的比例显著升高,血脂异常人群比例为52.5%,尿糖检测呈阳性的血脂异常比例为65.8%。血糖为8.96~10.08mmol/L时尿糖呈阴性比例为35.7%,尿糖呈阳性比例为64.3,这部分人群中血脂异常比例为64.3%。血糖超过10.08mmol/L时,尿糖呈阴性比例为2.1%,尿糖呈阳性比例为97.9%,血脂异常比例为72.2%。结论:血糖在8.96~10.08mmol/L范围,血糖、尿糖检测结果不一致比例较高,血糖超过10.08mmol/L,血糖尿糖检测结果不一致比例降低。血糖升高与血脂升高呈一定的相关性。血糖超过8.96 mmol/L这部分人群血糖、尿糖的不一致性和血脂异常比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程中血糖监测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中的在前瞻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糖耐量低减、妊娠期糖尿病病理类型,动态监测产程中血糖水平,异常者取短效、低剂量胰岛素静注,对新生儿血糖情况是行观察。结果:本组孕妇血糖在3.8-11.3mmol/L 范围波动,其中血糖>7.8mmol/L 孕妇21例,占42%,采用静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孕妇无饥饿感,无酮症及低血糖表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血糖,评估值为了(4.1±1.4)mmol/L,评估24h后血糖,评估值为(3.9±1.1)mmol/L,有低血糖发生4例,占8%。低血糖新生儿,取葡萄糖液口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强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孕妇血糖监测,可为管理血糖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加强周产期糖代谢异常的胎儿及新生儿保障,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的糖耐量减低[1]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采取饮食、心理、运动综合治疗。对照组则不进行健康教育。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都控制在7.7 mmol/L以下的临界水平,而对照组血糖水平与3个月前无明显差异。结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