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月红 《光明中医》2009,24(3):409-410
六经病欲解时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太阳的一天的周期的节律变化提出阳气的重要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思想把这种变化规律和人的生命规律相同,提出六经病欲解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体于阴阳,六病愈解各有其相应的时辰。根据这一理论,为后世研究时间治疗学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痛欲解时的显示,是因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中,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为不同的经优先注入较强 的抗邪能力和自稳调节能力。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时间节律不能完全与昼夜阴阳出入同步,原因是与人类一贯的 寤寐节律相关。各经病,在其欲解时内可欲解,也可明显增重。故而,了解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有助于临床有针对性的因经 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旭杰  郭丽 《河北中医》2006,28(4):301-302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对六经各经病容易于何时辰、何季节向愈预测的概括。六经病欲解时除了是对疾病向愈时间的预测外,还包含张仲景对六经生理、病理及阳气在人体消长、运行规律的观点。1《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如下:“少阳病欲解时  相似文献   

4.
依据<内经>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原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中医治疗失眠有较大的优势。该文介绍根据《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疗失眠验案3例,旨在为临床治疗类似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小红  温立新  张金付 《新中医》2018,50(11):238-241
简版: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认为,少阴、厥阴所主之时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若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早醒型不寐患者常以少阴、厥阴欲解时为发病之时,常须辨时、辨证,辨清阳不入阴之发病机制,从而正确选择方药,助其阴阳之气相顺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使早醒向愈。  相似文献   

7.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娟  张建荣 《光明中医》2009,24(7):1225-1227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故六经病欲解时与天地阴阳四时直接相关,阴阳营卫盛衰变化在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辨明六经欲解时,对启发临床辨证用药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明  谢晓娟  张苗  王思凝  胡雪琴 《新中医》2023,55(16):26-30
目的:对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运用经方治疗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2021 年9 月—2022 年3 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呼吸 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诊断为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前后自身对照设计,比较治疗前后咳嗽视觉模拟 评分法(VAS)、简易咳嗽程度评分表(CET) 评分变化情况,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行)》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研究病例43 例。以“六经病欲解时”及“提纲证”为六经病判断依 据,则单经病17 例,多经合病26 例。在单经病中最多见阳明病6 例(35%),其次太阴病4 例(24%)、 厥阴病4 例(24%);多经合病中最多见阳明太阴合病8 例(31%),太阴厥阴合病5 例(19%),阳明少 阳合病4 例(15%),少阳太阴合病3 例(12%)。使用频率前5 位的经方依次为苓甘五味姜辛汤>乌梅丸>小 柴胡汤>白虎汤>旋覆代赭汤。咳嗽VAS 积分治疗前[7(6,7)]分,治疗后[2(2,3)]分,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CET 积分治疗前[15 (13,16)]分,治疗后[7 (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中医干预治疗后总有效率79.1%。结论: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指导下运用经方对定时发作的 亚急性咳嗽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出发,阐述了二十四气蕴含的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六府、阴阳、洛书等学术思想,从六经的时空关系,阐述了六经欲解时之时辰的理论内涵: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均值壮时而解;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欲解的关键之时分别是亥时、子时、丑时.这种时空关系也是三阴病的不同病...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体相应的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的节律性变化。初步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六经病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后患者整体的、综合的、辨证的、变化的阶段性生理病理状态,传变规律遵循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研究发现本次疫情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等,且多含兼证,呈现并病、合病等多种传变形式。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六经传变规律可以阐释新冠肺炎的不同分期:初期主要在太阳、太阴,外邪侵袭,首犯太阳,由表及里,入于太阴;中期主要为太阴肺脾受邪可兼有阳明少阳经表现或出现太少两感;若诊疗不及时或病邪太过、正气不足,病情加重,进入后期,可由太阴顺传至少阴、厥阴,有的甚至不表现太阳经症状而直中三阴经,病情危笃,这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到恢复期时,多为肺脾气虚,或兼见病邪耗灼津液,以致气阴两虚。具体转归仍须依据患者体质偏向、治疗情况和心理调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此,新冠肺炎发病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纲,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辨证用药,选用经方,灵活化裁,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29条,历来注家认识不一。以"一首三尾"句式释之,认为本条所论实即风温病或阳明病服桂枝汤之后的三种转归及其救逆之法。文中并评述了部分注家在此条注释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一度被认为等同于《黄帝内经》之六经,随着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关联被逐步挖掘。本文以太阳经为例,从临床症候、对同病异治的理解2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异同,从侧面重新理解伤寒六经与传统经络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滕晶 《吉林中医药》2014,(6):546-548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逐步突显出来,齐向华教授从心理层面入手,总结了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提出了中医五种心理紊乱状态,"郁闷不舒状态"则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紊乱状态。"郁闷不舒状态"下可发生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2种情况,通过从心理层面关注疾病,可对疾病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丽清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1,(17):1500-1502,1520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方药的计量方式进行了梳理,明确两书中方药的计量以"度"、"量"、"衡"计量为主,但又有侧重,"度"与"量"的使用较少,"衡"的使用最多。"衡"的使用有铢、两、斤3种,其中又以两为最多,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方药计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化脓性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病因为细菌感染,西医多予抗感染治疗,中医临床则常以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为主,内容繁复。郭兆刚教授从疮论治作为耳鼻咽喉科化脓性疾病的治疗思路,以期掌握本类疾病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脾胃论》的精髓是五运六气,该书是在"脏气法时"和"气运衰旺"指导下写成的,重视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把五运六气理论从外感引入到内伤之中,不但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还把五运六气理论扩大到治则及制方遣药方面去了。本文开发了研究脾胃内伤病的最新思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太阳病蓄血证的证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照审视《伤寒论》原文 10 6条和 12 4条 ,分析“热结膀胱”与“太阳随经”、“热在下焦”及“太阳病不解”与“太阳病六七日”的不同内涵 ,对太阳病蓄血证进行辨析 ,认为太阳蓄血证有两个证型 ,其一是热结膀胱型 ,其二是热瘀肠府型。“热结膀胱”为邪热随经入府 ,病变部位就在膀胱 ;“热在下焦”是一动态概念 ,意指太阳之邪随手太阳小肠经内传小肠 ,邪热移入大肠而与瘀血互结的病变过程 ,其病变部位终至大肠。两者无论在邪气化热入里的途径、病变部位、证候表现方面 ,还是病势转归、治则及治法方面均有所不同 ,两者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