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包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既病防传变、瘥后防反复四个方面内容,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在以社区为范围,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高血压三级预防理论进一步认识"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临床中的应用,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至精至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他的内容博大精深,为抛砖引玉,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福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科普宣传工作,在院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对病人、群众进行养生保健、预防为先思想观念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同时为疾病的预防与亚健康的干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9.
社区健康服务中,对糖尿病管理一直缺乏一种权威而实际的管理方法。本文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对中医"治未病"医学理念作了阐述,以期充分发挥中医的防病、保健等优势,探索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T2DM 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的治疗手段尚无法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率。中医药对本病疗效确切,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面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糖尿病病足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糖尿病并足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另一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具有互补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干预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糖尿病发生,防止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干预糖尿病前期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探索其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彰显临床疗效.目前这些研究可重复性差,缺乏可比性,迫切需要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来提高研...  相似文献   

15.
肝脏是人身体内的最大消化腺,也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肝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或者独立性疾病,突出的症状表现疲倦乏力、不思饮食。常见症状:胀痛或不适、厌油腻、恶心、口干、食后胀满、小便发黄、大便干或溏,伴有低烧、头昏耳鸣、面色萎黄无华等。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对肝病的治疗思路,旨在提高肝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46例寅时服用调气降糖丸,巳时服用益脾降糖丸,酉时服用糖肾康;西药组41例予盐酸氟西汀胶囊口服治疗;基础治疗组40例仅维持原糖尿病基础降糖药物治疗不变。3组均治疗12周,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检测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HAMD、HAMA量表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HAMD、HAMA量表积分均较基础治疗组下降(P〈0.05,P〈0.01);中药组治疗后HAMD、HAMA量表积分较西药组下降明显(P〈0.01)。中药组、西药组FPG、2 h PG、HbAlc、TG、T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5,P〈0.01);基础治疗组治疗后FPG、2 h PG、HbAlc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FPG、2 h PG、HbAlc、TG、TC均较基础治疗组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1)。中药组治疗后FPG、TG、TC均较西药组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1)。中药组除焦虑抑郁、不寐外,其他中医症状均较西药组改善明显(P〈0.05,P〈0.01);中药组、西药组中医症状均较基础治疗组改善(P〈0.01)。结论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较西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降低HAMD、HAMA量表积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中医药治未病学说在艾滋病临床中医工作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此主要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and has large impacts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ever-expanding evidence base for the us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cardiology necessitates providers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 be familiar with these therapies. However, provider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adequately discuss these therapies in an average office visit. Through a case-based, question-and-answer approach, the authors review some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helpful research that addresses the incorpor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