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尿中存在蛋白属于精微外泄。肾炎蛋白尿,一为湿着于脾肾,湿滞血脉受阻,或湿郁化热,热伤血络而出血,血瘀不行。湿与瘀内结,肾气难固,失于封藏,湿瘀迫精外泄。一为脾肾之气不足,脾失统摄,肾失封藏,肾不  相似文献   

2.
蛋白尿是诊断和判断肾脏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为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水平,笔者较系统地分析整理了中医学有关对本病的论述,认为其应属于"肾风""肾虚劳"等范畴,发病以脾肾两虚为本,风邪入侵为标,从而为温肾健脾祛风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叶景华辨治肾病蛋白尿的经验。认为肾病蛋白尿的发病以脾肾虚损为本,外感风、湿、热等六淫之邪为标;从治风、治湿、治瘀的角度,灵活运用宣肺、补脾、调肾法。  相似文献   

4.
王韶军  罗静  马跃飞 《河北中医》2013,(11):1647-1647,1657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控制和消除,是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临床医生致力研究的一个难题。通过对蛋白尿中医病机研究,认为其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风、痰(湿)、瘀往往是蛋白尿的发生和加重的诱发因素。因此,调理肺、脾、肾功能,使肺之升降有序、脾之健运有常、肾之开阖有司,是治疗蛋白尿的基础;而祛风、化痰(湿)、行瘀也不容忽视。我们应用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获满意疗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蛋白尿关系密切。张佩青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脾肾两虚、湿毒内蕴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运用补脾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高,多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皮脂发达的部位。本病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传统治疗一般多从肺、脾、胃的湿、热、痰、瘀辨证论治,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从肺、脾、胃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7.
临床解惑     
蛋白尿如何辨证?答: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根据其并见症状的不同,常归类于“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医家多认为脾肾亏虚、精微下注是主要病机,常用补益脾肾之法。我们认为,蛋白尿的辨证应从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尿蛋白应属于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而藏于肾。责于脾多因脾气亏虚清气不升,水谷精微下注。责于肾因于肾失封藏精气外泄而成,不单肾气虚可导致精气不固而外泄,临床常见的风、湿、热毒、瘀都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形成蛋白尿。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精不主水而下注膀胱;或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扰动肾室精不能藏;或病程日久不愈,络脉瘀阻精气不循常道而出都可导致蛋白尿的产生。各种邪气都是通过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致病  相似文献   

8.
蛋白尿是指常规尿蛋白定性实验呈阳性反应。蛋白属于中医学“精气”、“阴精”、“精微” 的组成部分,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则属于“尿浊”、“精微渗漏”、“精气妄泄”、“阴精耗损”的范畴。 蛋白尿的病因病机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各种机能的物质基础,由脾胃化生,由肾脏封藏。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主封藏,蛋白尿的产生主要与脾肾功能的失常(虚证)有关。而脾肾分别为人体后天与先天之  相似文献   

9.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难以控制。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肾亏虚,湿瘀互结,常因外邪侵袭而加重。麻金木教授在治疗蛋白尿方面重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突出活血清利法,临床诊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具有顽固反复的特性,皮持衡教授对此病的治疗颇有经验,本文介绍了皮持衡教授在临床上经脾肾论治蛋白尿疗效不显时,从湿瘀论治顽固性蛋白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陈汉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847-1848
泌尿道感染属中医学"淋证"范畴,袁美凤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临床辨证常分为膀胱湿热、肝胆郁热、三焦湿困、脾肾气虚、肾阴亏损论治,尤其慢性泌尿系感染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14.
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宗明义,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脾胃学说。脾虚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方面均呈低下状态,是发生肿瘤的重要因素。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出现消瘦、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状。健脾或补脾,改善脾虚症状;"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思想、现代肿瘤学"三级预防"理念异曲同工,四季脾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免疫功能,可延缓或阻止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萍萍教授认为恶性淋巴瘤临床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累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害为特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痰核"、"石疽"、"失荣"等范畴;以"痰湿、血瘀、气滞"为主,虚实夹杂较为多见,主要影响肝脾肾三脏,注意扶正,兼顾治疗的不同时期,结合治疗病史及症状体征,配合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化疗期间中药主要作用是减轻化疗药毒副作用,缓解临床症状,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化疗间歇期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缓解,多见疲乏、自汗盗汗、腹胀胃酸等正气损伤,以健脾扶正为主;康复期放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结束,李老师认为这一阶段无明显症状以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主,有临床症状的应分清痰湿、血瘀、气滞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益阴阳。因各种治疗手段对机体攻伐太过,无论何种治法均勿忘健脾扶正,顾护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6.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病变,基于妇女特有的生理特点,认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中医“带下病”范畴,并从“虚则生疣”的角度提出该病“根于脾肾,基于正虚,发为湿毒,任带受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探讨《傅青主女科》五色带下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特色。认为带下俱是湿证,重视肝脾。肾三脏通调,可辨证施以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等。  相似文献   

18.
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竭病因复杂多样,风邪、湿热、湿毒、瘀血等在疾病发生、病情加重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治疗当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去瘀泄浊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化湿、通腑、泻浊、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中药剂型改革"尿毒清颗粒"、"虫草排毒胶囊"等,中晚期结肠序贯透析加中药保留灌肠、药浴等疗效较好。系统治疗原发病是防范肾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规律的血液透析和对症治疗主要手段;条件具备时行肾移植术是改善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胃轻瘫西医诊断包括糖尿病病史,存在持续性嗳气、饱胀、腹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等,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范畴,根据糖尿病性胃轻瘫呕吐食物、痰涎诸物或干呕无声的临床特点,归属于“消渴”兼“痞满”、“恶心”、“呕吐”、“反胃”、“积滞”、“胃缓”等范畴,中医治疗包括辨证论治、中药复方、针灸治疗等。未来将新技术、新方法逐步运用到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研究中,找出最佳诊治途径。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消渴证,病发两大特点(中医角度):一是"干燥",体内水分少,口渴咽干,为"标"。二是"水谷流失",水谷精微之营气运化不足,造成流失,为"本"。病位归根在脾肾,脾肾功能虚弱引起。治疗糖尿病,采用"养土生根"法,多方面入手,采用补气,补阴,清热生津,固涩敛津,调阴阳,畅气机的方法,重点补足脾肾所需营养物质,振奋脾肾功能,养脾土,长肾根,恢复脾肾正常的生理机能,以求治愈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