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痉挛模式,增强主动性踝背伸能力,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1].笔者在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电针结合现代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方法选我院急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联合早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施行早期中医传统治疗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选取足下垂相关肌肉腧穴的针刺治疗方法,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8%,高于对照组的74.07%(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足下垂相关肌肉局部取穴的针刺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以6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踝背屈角度进行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丘墟透照海治疗脑卒中足下垂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丘墟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lI缶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刺丘墟穴,并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结论:针刺丘墟穴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栾菁 《中医药研究》2011,(8):1011-1012
目的探讨运用点按金门穴配合康复治疗和患肢管理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新措施。方法对52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早期进行足下垂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式,分别在仰卧位、坐位进行踝背曲评分,其中仰卧位显效6例,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坐位显效2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结论点按金门穴配合康复治疗和患肢管理是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电针结合蜡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方法: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0例,随机编排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蜡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对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电针结合蜡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恢复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BWSTT,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前后各行一次康复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力改善无差异(均为45%,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显著改善(P<0.01)。结论:中药熏蒸结合BWSTT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但对肌力的改善与单纯下肢功能训练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和电体针组,每组2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传统配穴原则治疗,电体针组采用神经刺激原则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MT肌力量表、ADL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8周开始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体针等综合运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观察,明确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合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的规范化练习,对照组仅接受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结果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上,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特别在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提高行走功能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每组35例。张力平衡针法组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行弱化手法,再取屈肌侧穴位解溪、申脉、阳陵泉,行强化手法;常规针法组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等行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增加(均P<0.01),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于第2疗程后即改善明显(均P<0.01),且改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张力平衡针法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对中风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98例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50例(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Berg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量表(BBS)、巴氏(Barthe)指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50/50);对照组有效4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43/4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163,P<0.05)。(2)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8.39、16.22,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45.00、54.25,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26.00、27.1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NDS评分均较照组降低(t=-5.299,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照组评分增高(t=2.805、13.203,均P<0.05)。 结论埋线疗法结合针刺、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组(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步态变化(步速和步幅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86%,对照组为77.14%,两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步速快于对照组,左右足步幅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期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步速,缩短了步幅差,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早期针刺康复治疗中风病4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年来,在总结早期针刺、康复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改进,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9例,对照组11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对照组总有效率71.5%。结论: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各方面,都非常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可见对中风病早期进行针刺康复治疗是比较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且本法成本低,便于操作,因此,是目前临床中对中风病人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吞咽障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36例中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予以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20例)在此基础上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1,P=0.036),对照组训练后出现轻微恶心呕吐1例,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8.
中风偏瘫是临床常见疾病,笔者运用针刺、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5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3%优于对照组的83.33%,观察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17.19±7.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7±6.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病情缓解,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