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亦称“胃皖痛”。由于本病疼痛发生于心窝处,故古人又称为‘“心痛”。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和胃神经官能症等,是中年以上的人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家庭带来诸多不便。气功对胃痛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其临床意义非常重大。一、气功诊断胃痛有寒热、虚实、气滞、血瘀之分。一般说来,凡病程较长,痛呈冷痛,饮食喜温,吐清水者,多属寒证;凡病程较短,痛呈灼痛,饮食喜凉,吐酸水者,多属热证。凡病程长,痛…  相似文献   

2.
大骨节病作为地方性疾病有其特殊的致病原因,本文从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环境毒邪和饮食失宜、病理产物痰瘀胶结等方面总结了大骨节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预防和治疗大骨节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在当今社会为多发病的常见病,癌变率较多。慢性胃炎是幽门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消化系疾病。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维医以为慢性胃炎是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库外提因素和异常合立体因素引起的。治疗上维医用饮食疗法、调节和立体疗法、抗幽门螺杆菌疗法、助消化疗法、助库外提疗法、安神疗法等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用抗癌疗法预防癌变。异常合立体内蛋黄色胆液质,过多的胆液质,异常黑胆质,减味黏液质刺激胃黏膜,减退外提代谢而生成的。维医本病按病因分为异常合立体引起的胃炎、神经性胃炎、希尔克胃炎,按黏膜病变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治疗上维医对本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疗效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常常会影响到人们的饮食、生活及工作,我们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让病人静卧的护理方法结合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     
糖尿病属於中医消渴的范畴。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病变,为常见、多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隐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胃部烧灼感。我院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上,除了人们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外,在炎症发生的初期,在病变还可逆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采用对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的调节来缓解疾病,在这一阶段,对饮食与心理因素的调节有时比用药物治疗更有效果,同时注意寻找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中的共通点,将辨病和辨证结合,探索慢性胃炎诊断模式的规律。方法:笔者于2000—2013年对来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用奥美拉唑片配合克拉霉素分散片、莫沙必利分散片的三联疗法,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对200例慢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隔药灸调节老年骨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异,40岁之后,由于骨盐下降、骨细胞活力减低,骨结合蛋白的形成不足,骨的成分开始退化…·’·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常见预项背痛、腰腔酸软无力、足跟疼痛、步履缓慢欠灵、骨骼易变形、易骨折等症。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于骨质疏松病症,西医采用口服激素或其它药物治疗,停药有反复,并且药物副作用及长期口服给身体带来损害,或继发引起其它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病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不仅在治疗上,而且预防保健方面也提出迫切要求。中医学研究表明,骨密度下降属肾精盛衰表现之一。为此,采用温肾壮骨…  相似文献   

8.
藏医治疗慢性胃炎1 24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迁延,发展缓慢,症状无特异性等特点,容易在治疗过程中被忽视,如治疗不及时可演变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糜烂性胃炎,甚至发展为胃溃疡等.笔者自1990年以来在临床上采用藏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体力活动的减少致发病率越来越高。笔者自2011~2012年间运用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0例,与同期采用西药治疗40例相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单莉 《光明中医》2013,28(4):812-813
胸痹心痛指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西医冠心病、心绞痛均属此范畴。饮食调护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病人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利用饮食调护配合治疗,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食疗是药疗的基础,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曰:"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问题及策略方法。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病因治疗研究进展,应用中医因机证治,整体和微观辨证结合研究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中医整体和微观辨论证结合方法,能阻断或逆转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使药物预防胃癌成为可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已成为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主要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在藏医药经典古籍《四部医典》中记载有该病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本文对藏医药防治HAPC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优势和现代创新研究做了分析,并针对目前藏医药治疗HAPC临床有效性规范化不足、藏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题,提出在继承藏医药理论基础上,以临床疗效为根本,将藏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加强藏医药治疗HAPC古籍文献整理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规范临床治疗标准和用药方案,以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现代研究手段,进一步研究藏医药治疗HAPC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湿疹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慢性炎性疾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疗效明显,且不易复发。本文从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运用"肤-体相关论"指导湿疹防治的重要临床意义,指出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对于与体质密切相关的湿疹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仍有着思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为体质学说创始人,充分继承和发扬"治未病"思想,提出体质三级预防理论,用于指导临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过敏性哮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  相似文献   

15.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为临床常见病,常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身心障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通常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随着相关研究的陆续开展,呼吸与腰背痛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到很好阐释。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呼吸训练可激活躯干深层稳定肌,建立适当的腹内压力,改善本体感觉,促进运动控制,从而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此外呼吸训练还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问题。六字诀作为代表性的呼吸导引功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局部症状及整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了呼吸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沿革,并分析其防治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可行性,以丰富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中医称之为"消渴"。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为中心,寓医药于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文章就近年糖尿病中医食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结果: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5%与85.45%,中医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以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易反复发作.高红勤主任为江苏省名中医,师从多位国医大师.高师认为慢性胃炎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气阴两虚兼夹气滞血瘀较为多见.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时多以养阴理气活血为治疗原则,辨证加减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病机、中医体质、证型、治疗用药4个方面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阳虚之间的关系,认为阳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关联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始终,治疗上应时刻注意顾护阳气;预防上可以温阳行气为调理的基本原则,对延缓疾病进程、防止传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药治疗方法,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能解除患者的痛苦与不适,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