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祛风中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期间接收的9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祛风中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在内皮素检测值、一氧化氮检测值、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值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祛风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最危险的急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的原发性心脏骤停,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肺复苏的机会较多,抢救成功率较高。2003年1月-2005年7月,我们抢救1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心内科住院及来院急诊的病例),就有关复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35例设为观察组,另选ACS非DM37例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情况。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心力衰竭7例(20.0%),对照组发生3例(8.1%);观察组死亡4例(11.4%),对照组死亡2例(5.4%),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高度重视ACS合并DM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55例,成功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成功45例,成功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能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成功率比较高,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曹秀英  徐宏飞 《吉林医学》2013,34(24):4986-4986
目的:对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患者消化道出血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并配合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后经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治疗,其中黑便患者停用氯吡格雷,至大便转黄后恢复其原有药物的治疗,待大便潜血消失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并加用阿司匹林。结果:患者1~3周后病情得以好转,其中黑便患者5 d后大便转黄,患者大便潜血均转为阴性后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和阿司匹林维持治疗。随访1年,未有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结论:合理的通过氯吡格雷康栓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可取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特点及 CAG对选择血管重建治疗方法的重要性。方法 :对 16 2例 ACS的表现、常规心电图 (ECG)及 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中6 5例 ECG表现为前壁导联系统 ST、T缺血改变 ,以左前降支 (L AD)单支病变和 (或 )以 L AD为主的两支病变 (后者尤以≥ 6 5岁多见 ) ;38例下壁导联系统 ,则以右冠脉 (RCA)单支病变或 (和 )以 RCA为主的两支病变多见 (后者更常见≥ 6 5岁者 ) ;前壁+下壁者多见 L AD+RCA两支病变 ;有 7例 CAG无明显异常 ,10例伴糖尿病者中有 8例 CAG为多支弥漫性病变 ;S- T段轻度下移者 (≤ 1mm )以单支、轻、中度血管狭窄病变为主 ,重度下移者 (>1mm )则以多支、重度狭窄为主。 18例急性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 CAG示多支、重度血管狭窄为主 ,38例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 CAG示单支、重度血管狭窄病变为主。结论 :CAG检查能明确冠脉病变程度、范围 ,为选择高危患者尽早行冠脉重建治疗 ,降低心性猝死、心梗提供客观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概念和机制经典劳力性心绞痛的发生基础是冠状动脉有相当程度的固定性狭窄,在病人休息时冠脉血流尚能满足心肌的氧耗量,而当劳动或相当于劳动的因素引起一定水平的心肌氧耗量增高时,则可引起冠脉供血与需氧之间失衡而发生心绞痛,此种心绞痛又称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仅出现于休息时发作性心绞痛而劳力时并不引起发作者,其机理主要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出现的主要临床特征有脑钠肽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力衰竭及休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41例,三支病变37例;所有患者中有吸烟史者88例(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患者63例,冠心病家族史患者42例,高脂血症患者58例.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较多,且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2003~2008年入院诊疗的7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诊断后立即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临床治愈38例,好转22例,死亡11例.结论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初诊时应快速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6.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其中劳累性心绞痛38例,卧位性心绞痛33例,混合型心绞痛28例,梗塞性心绞痛1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做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分析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STEMI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抬高/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耸、双相、倒置多变,多合并心律失常;NSTEMI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导联、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ST-T呈动态衍变两种情况;UA心电图表现形式多样,以发病时ST-T缺血性改变为主;2STEMI、NSTEMI患者病态狭窄血管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UA患者的3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3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联(χ2=5.68,ν=8,P<0.05),Pearson列联系数rp=0.570。结论:ACS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STEMI、NSTEMI患者发生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50%的概率较高,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辉华 《中外医疗》2013,32(5):9-10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3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情况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纳入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6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血瘀证组(36例)和非热毒血瘀证组(30例)。采用IVUS测定2种罪犯病变斑块面积、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正向重构、负向重构和重构指数(RI)等指标,使用SPSS软件包,对比分析2种资料。结果 热毒血瘀证组罪犯病变处的斑块面积、EEM面积和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大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重构指数(RI)也高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5);正重构更常见于热毒血瘀证组(P<0.01),负重构常见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结论 热毒血瘀证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更高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阳虚血瘀证32例(15.8%)、气虚血瘀证28例(13.9%)、气滞血瘀证28例(13.9%)、痰瘀交阻证24例(11.9%)。兼证中:血瘀证及其兼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合计占88例(43.6%)、阳虚及其各兼证组(阳虚寒凝证+阳虚痰瘀证+阳虚血瘀证)合计占62例(30.8%)>气虚及其兼证组(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合计50例(24.8%)。[结论]血瘀阳虚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膜蛋白颗粒(GMP-140)的增高是否反映了血小板的激活和释放反应。方法:对4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患者,其中1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进行血浆GMP-140、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结果:AMI和UAP患者血浆GMP-140、vWF明显升高。GMP-140与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以及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GMP-140是AMI和UAP发作时体内血小板活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12例,经股动脉途径109例。结果:两种冠脉介入途径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具有可比性。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4.5±3.4)min,股动脉组为(3.8±3.6)min(P>0.05)。导管室支架置入时问桡动脉组为(41±20.7)min,股动脉组为(38±19)min(P>0.05)。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4.3%,股动脉组为95.1%。桡动脉组有1例桡动脉闭塞,1例肱动脉损伤渗血前臂肿胀,无其他严重局部并发症发生,股动脉组有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应用不同方法治愈,11例有出血并发症,其中2例有严重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桡动脉途径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治疗的优选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miR-30a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入选88例ACS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42例)和ACS组(46例)。用IVUS检测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RI),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miR-30a的含量。研究ACS组斑块负荷、RI和血浆miR-30a的变化。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斑块负荷、血浆miR-30a和RI的关系。  结果  与SA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负荷增加[(62.82±4.40)%比(68.32±4.59)%];RI增加(0.90±0.03)比(1.15±0.05);血浆miR-30a升高[(8.10±1.09)2-ΔΔct*104比(11.66±1.19)2-ΔΔct*104](P < 0.05)。RI和斑块负荷(r = 0.482,P = 0.000)、血浆miR-30a水平(r = 0.817,P = 0.000)呈正相关。  结论  ACS患者早期已发生冠状动脉正性重构,血浆miR-30a可以作为ACS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及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用药史、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等临床表现。结果;20例患者使用头孢菌素期间都有饮酒史。饮酒后均出现胸痛、胸闷,16例出现低血压。15例心电图V1-4ST段下移〉0.1my,T波低平,5例心电图V1—4T波增高。肌钙蛋白在24h未见明显增高,72h恢复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异常改变。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禁止饮酒或使用含乙醇的药品或食品,避免双硫仑样反应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护理经验,以便更科学有效救治此类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CS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情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80例ACS患者,绝大部分得到了迅速及时的抢救、正确的诊治,抢救诊治护理的过程顺利迅速,避免了重大医疗差错的发生.结论:为了提高急诊科救治ACS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保证救治诊断治疗护理过程的顺利和迅速开展,护理人员必需掌握ACS的诊治规程,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技术,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试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崔亮  杨新春 《当代医学》2001,7(10):87-91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时间依赖的高度危险性和可治疗性使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日益重要.本文述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