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无创伤加压消除法治疗婴幼儿帽状腱膜下血肿24例李祖晟孙宝利桑文才婴幼儿帽状腱膜下血肿因体积巨大,传统上多行有创伤性(如穿刺、引流)加压消除法。1989年起,我科在改良沙帽加压法的基础上,试验性使用无创伤性重型沙帽头部加压法,治疗婴幼儿帽状腱膜下血肿2...  相似文献   

2.
王俊  杨恒  罗成  王超  张勇  刘窗溪 《重庆医学》2011,40(31):3222-3223
帽状腱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血肿穿刺、抽尽积血后应用绷带加压包扎,但由于血肿多位于头顶部,绷带包扎容易松动、脱落,往往难以奏效,复发率高.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宽胶布条叠瓦状加压包扎法治疗32例帽状腱膜下血肿患儿,与同期应用绷带加压包扎法治疗的35例患儿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眶内血肿的治疗。方法 以眼部B超和CT确定诊断及定位血肿位置。穿刺抽出帽状腱膜下血肿,加压包扎头部, 然后再抽出眶内血肿,在眉弓处放置纱条加压包扎。结果 45例50眼的眼位和眼球运动均明显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44眼术后视力0.4~0.6,2眼0.1,4眼数指/10 cm(无提高)。结论 帽状腱膜下血肿合并眶内血肿可由B超和CT确诊。治疗应首先抽出头部帽状腱膜下的血肿,再及时抽出眶内血肿。及时治疗对挽救视力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由于头皮薄,分娩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可出现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头颅肿胀变形,少数可出现休克。骨膜下血肿多见于初产妇或难产新生儿,头顶部多见,骨外膜剥离出现有边界、张力高、有波动感的血肿。  相似文献   

5.
帽状腱膜下血肿1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帽状腱膜下血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抽吸积血,然后抗感染治疗,对12例患者打破常规,先行加压包扎止血,3天后抽除积血,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帽状腱膜下血肿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正确处理和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医生对新乍儿帽状腱膜下血肿的认识,对我院收治的38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胎吸助产是帽状腱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占84.21%。对胎吸助产儿应高度警惕,严密监测头围、血色素及红细胞压积,必要时行其他检查,一经诊断积极行输血抗休克以及头部加压包扎、止血等处理,同时注意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及干预。  相似文献   

7.
采用血肿穿刺抽尽血肿液后加用石膏帽压迫止血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治性帽状腱膜下血肿53例,一次治愈率96%,并对本法的优点及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血肿穿刺抽尽血肿液后加用石膏帽压迫止血的方法治疗小儿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53例,一次治愈率达96%。并对本法的优点及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头皮分五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及骨膜。头皮血肿按其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根据头皮各层的解剖特点,上述血肿也各有其相应的临床特点:皮下组织有许多纵行纤维,将皮肤与帽状腱膜紧密连接,故皮下血肿较小、较硬、无波动;帽状腱膜下为疏松结缔  相似文献   

10.
帽状腱膜下出血形成的血肿往往很难消失。因此,我科从1983年2月以来采用局部注入葡萄糖酸钙的方法起到促使血肿迅速缩小而进行了观察治疗,旨在为临床用药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小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常用血肿穿刺帽式绷带加压包扎法治疗,但由于绷带包扎易松脱,达不到压迫止血的目的。曾用沙袋压迫包扎法,但不适合较小婴儿。我们采用改进血肿穿刺宽胶布粘贴加压包扎法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11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2岁,就诊时间3~21天,均在当地医院行血肿穿刺绷带加压包扎法治疗1~3次无效后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2年6月一2004年6月对30例帽状腱膜下出血的新生儿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3.
帽状腱膜下颅骨瓣牵拉复位术治疗颅骨缺损杨柏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75岁。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6例,广泛性脑水肿5例。牵拉颅骨瓣部位分别为颞叶16例,额叶6例,顶叶5例,枕叶3...  相似文献   

14.
自体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治疗儿童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治疗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优点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治疗儿童重型颅脑损伤46例。结果 全组复位时无脑组织膨出不能复位的情况发生,术后骨瓣埋藏处皮下积血4例,皮下积液2例,均自行吸收。随访38例,头颅外形对称,手触骨瓣不活动,摄X线片有纤维骨痂生长,无骨瓣吸收或坏死。结论 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既可避免延迟修补的并发症,又可减少人工材料修补的不良反应和给患儿带来的心理负担,是儿童颅骨缺损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帽状腱膜下血肿是小儿头部外伤常见病之一,往往由出血量多而引起失血性休克,用穿刺抽血和帽式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法治疗效果不好,血肿容易复发。1984年以来,我们改用穿刺抽血后戴石膏帽的方法治疗20例,疗效满意,现将具体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全组20例(包括门诊治疗3例),男11例,女9例。年龄9月至10岁者15例,11~12岁5例,均有头部外伤史,既往无血液病史及出、凝血时间异  相似文献   

16.
<正> 头部外伤引起帽状腱膜下血肿,波及范围大,吸收慢,传统采取手术切开排血后加压包扎治疗,疗程长,痛苦大,易感染。近几个月,我院用双氧水注入血肿后加压包扎治疗本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12例,女7例,均为暴力致伤头部引起帽状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产伤易发因素,以期引起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及卫生主管部门重视。方法:回顾总结过去2年住院新生儿,诊断经过CT、X线照片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明确。结果:294例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产伤35例。其中颅内出血19例,肩关节脱位6例,锁骨骨折5例,臂丛神经麻痹3例,口底撕裂伤1例,帽状腱膜下出血并核黄疸1例。治愈好转33例,死亡2例。结论:本组产伤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1.9%,所致损伤较为严重,致伤因素多为胎位不正、助产方式不当及巨大儿等。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6年起对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用穿刺插管持续引流方法共治疗1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就治疗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作一初步总结。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37岁。受伤原因“机器伤4例,砸伤3例,坠伤3例,车祸2例。本组血肿为整个头部,其中有10例曾在外院或本院行多次血肿穿刺抽吸加压包扎,仍不见血肿缩小。12例均做X 线头颅平片检查未见颅骨骨折。血常规、血小析、出凝血时间检查,除2例凝血时间延长外,其余均正常。方法与结果选择血肿最低部为穿刺点,剃去周围毛发。长管针刺入帽状腱膜下,拔出针芯,保留长管,随即将预先备好的细塑料引流管,顺长管置入血肿腔内(或小尖刀戳口插入引流管)待血液流出后拔出长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液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收治的24例急性液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均有头颅外伤病史,原发性昏迷17例,继发性昏迷8例,24例均有受伤部位颅骨骨折及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CT值为20-50Hu。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6例,钻孔血肿引流术10例,帽状腱膜下血肿穿刺术8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结论颅骨骨折板障静脉损伤的出血通过骨膜的去纤维作用成为不凝血,继之通过骨折裂隙进出并积聚于硬脑膜外腔,是本病形成的主要机制。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于海涛  夏建国  李军  王丽 《当代医学》2007,(12):165-16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减压,采用带蒂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修补硬脑膜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46例,病灶主要位于额颞部或交界处,采用冠状切口、扩大翼点入路或标准大骨瓣减压入路,进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或内减压手术,硬脑膜用带蒂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进行修补.结果 出现脑脊液漏合并切口感染1例(2.2%),皮下积液4例(8.7%),死亡3例(6.5%),生存43例.生存者均得到1-6月随访,恢复良好,并有一部分来院行颅骨修补手术,再次手术和病理证实: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无变性、坏死等改变,与硬脑膜愈合良好.结论 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是自体同部位组织,与硬脑膜组织结构相同,有足够大的面积和较好的血运.用带蒂颞深筋膜与帽状腱膜下组织修补硬脑膜,恢复了头皮的基本结构层次,充分缓解颅内高压和维持颅内环境稳定;其为颅骨修补提供良好的组织解剖基础,也缩短下次手术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和患者经济负担.采用本术式治疗颅脑损伤,可行、实用,并发症少,对患者损伤小,没有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