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CT对腹部恶性淋巴瘤可确定病变范围、分期及随诊治疗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但对于一些不易确诊的病例需结合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2.
恶性淋巴瘤在病理上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病两大类。传统X线检查对其无诊断价值。淋巴管造影因诊断准确率不高,放已逐渐被淘汰。自80年代以来,由于高分辨率CT机的广泛使用,对腹部淋巴结的解剖有了新的认识,对淋巴瘤的正确诊断有了很大提高。笔者收集我院自1993年2月~199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共15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1~65岁。其中何杰金氏病4例;非何杰金氏病11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牌切除2例,肾切除1例,剖腹探查4例,淋巴结活检8例。2检查方法患…  相似文献   

3.
4.
我们近年来,先后遇到2例腹部恶性淋巴瘤,术前误诊为阑尾炎,为了接受教训,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用B型超声诊断儿童腹部恶性淋巴瘤,13例均经病理检查,其中11例诊断一致,2例误诊。B型超声图象特征主要是在脊柱及腹主动脉前方、两侧呈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或衰减。可通过提高增益、使用较高频率探头和腹壁施压探测等方法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6岁,不规则腹痛、腹泻两月余,加重5天,伴呕吐,有时发热,体温约37~38°C,大便有时为血样便,伴不规律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在家间断用“消炎药”治疗效果不佳。查体:一般情况较差,面容呈黄色,颈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无明显隆起,右上腹及脐周围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于右上腹近脐部可触及一4.0cm×5.0cm圆形包块,边界不清,质地较软。辅助检查:WBC8.0×109/l,尿常规正常,腹透于脐周可见数个液气平面,超声所见:肝胆未见明显异常,于右上腹近脐部可见一4.1cm×5.9cm的圆形低回声团块,边界尚清,边缘尚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117例腹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结果。提示腹部恶性淋巴瘤以腹痛、腹部包块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高峰年龄为中年期。提示B超、CT、核素淋巴显像是腹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非常必要的检查方法。细针穿刺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较可靠的细胞学诊断方法。还提示手术+化疗+放疗联合治疗是治疗腹部恶性淋巴瘤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郭凡樊长姝北京铁路总医院CT室100038提要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后,认为对发生在中线区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分叶征象的病灶,可作为CT的表现的特点。在放、化疗过程中出现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眼眶恶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对照手术病理表现,分析20例眼眶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肿瘤CT表现为病变包绕眼环生长,相邻眼睑软组织肿胀;眼眶球后软组织密度肿块,位于眼外肌外间隙,眼肌界限不清,眼肌受压、推移,增强后轻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等,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18例增强后中等强化,2例轻度强化。结论:CT和MRI定位均正确。定性诊断为CT正确12例(12/20),MRI正确16例(16/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CNSML)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资料齐全的颅内恶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MR表现。结果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偏瘫、肢体麻痹、视觉障碍等。18例患者单发肿瘤13例,多发肿瘤5例,肿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呈“类圆形”或“团块状”。所有病灶都有占位效应,水肿程度不一。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MR扫描有助于该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手术及病理确诊为PGML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及误诊情况.结果 消化道造影和/或CT检查,2例确诊为PGML,21例误诊为其他病变,误诊率91.3%(21/23).结论 多种影像检查相结合及影像与临床结合是减少PGML误诊率,提高诊断符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流式细胞术联合细胞遗传学检查在恶性淋巴瘤确诊中意义。方法笔者医院2009~2012年29例门诊及住院疑似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标本,制备单个核悬浮细胞,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R-显带检测细胞遗传学细胞核型。结果 29例患者中8例病理诊断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炎,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细胞遗传学诊断恶性淋巴瘤,12例患者发现核型异常,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可区分B淋系还是T淋系,区分不同亚型有指导意义,12例患者检测到异常核型,其中4例淋巴结病理提示淋巴结炎或者增生但核型发现异常染色体改变,肯定了为恶性改变,并发现有与亚型相关的特异性核型改变t(11;14),t(14;18),9例患者为复杂核型,提示预后不良。结论淋巴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恶性淋巴瘤的基础,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染色体检查可以提高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并对淋巴瘤亚型分型以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33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杨  姜玉珍 《吉林医学》2000,21(1):17-18
报告了 1974年~ 1998年我院诊治的 330例结外淋巴瘤 ,占同期疾病的 35 .7%。其中霍奇金病 (HD) 2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30 8例。发病部位以鼻咽、扁桃体为最多 ,占 42 .1% ,其次为胃肠道占 2 5 .5 %。结外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2 .7岁 ,胃肠道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6 .7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对1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的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患者组反应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提示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能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喉部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属于结外型淋巴瘤,由于喉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确诊较为困难,常易误诊。笔者收治1例喉恶性淋巴瘤误诊为喉结核,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ML)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0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ML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1岁~67岁,中位年龄为46岁。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3例。41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27例采用单纯化疗或放疗。结果:68例患者的1a、3a、5a生存率分别为44.12%、19.12%和13.23%,存活患者中以临床I期、期者占绝大多数,死亡患者以期、期为多。结论:颌面颈部ML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对颈部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应反复活检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分期对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红霞  江亚军 《医学综述》2009,15(23):3675-3676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应用磁珠法检测66例ML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ML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Ⅲ期ML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Ⅳ期患者APTT、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P<0.01)。结论ML患者常伴凝血指标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之关系。方法:G6PD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酶活性法。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恶性淋巴瘤G6PD活性显著增高(P〈0.01),G6PD缺乏率显著增高(P〈0.05),儿童G6PD活性明显增高(P〈0.01),恶性淋巴瘤进展周期G6PD活性增高(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G6PD活性增高,且与年龄、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生率低,术前较难明确诊断。本文报告12例,半数病人术前得到明确诊断,经过手术和化疗综合治疗,已有6例生存超过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