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RNA及相应受体(flt-1,bFGFR1,PDGFR)与肿瘤微血管(microressel,MV)生成在胰腺癌生成、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51例胰腺癌及32例急、慢性胰腺炎病人病变组织中VEGF mRNA,bFGF mRNA,PDGF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应病例中flt-1,bFGFR,PDGFR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计数(MVC)。分析其表达与胰腺癌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中3种血管生长因子mRNA及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包慢性胰腺炎(P<0.05或P<0.01),它们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的浸润、淋巴及血道转移(肿瘤的进展阶段)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与肿瘤大小无关;癌组织中MVC明显高于急慢性胰腺炎(P<0.01);3种血管因子及受体与胰腺癌MVC呈正相关(P<0.05或P<0.01);癌组织中3种血管因子mRNA及bFGFR与术后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VEGF mRNA,bFGF mRNA,PDGF mRNA及受体的表达及MVC的测定可作为判定胰腺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阻断3种生长因子及受体有助于胰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 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DCl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100倍视野下5个血管丰富视野的微血管密度(MVD),取其均值。结果: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DC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新生血管标记物测得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DC105标记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以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记物测得的MVD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DC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均在大肠癌有良好表达,但CD105在标染肿瘤新生血管上比Ⅷ因子更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大肠癌新生血管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8RAg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100倍视野下5个血管丰富视野的微血管密度(MVD),取其均值。结果: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的MVD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和F-8RAg为新生血管标记物测得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标记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以F-8RAg为标记物测得的MVD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CD105和F-8RAg均在大肠癌有良好表达,但CD105在标染肿瘤新生血管上比F-8RAg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胸苷磷酸化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苷磷酸化酶(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TP对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和对应的77例邻近正常组织的TP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肿瘤间及肿瘤与正常组织TP表达差异。分析肿瘤组织TP表达与MVD值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胃癌、大肠癌TP表达对预后的意义。结果TP在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2.2%、63.5%、55.0%和68.2%,且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TP阳性组的MVD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胃癌、大肠癌中TP阳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表达者差(P〈0.05)。结论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对胃癌、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大肠癌,25例正常人的血清TGF-α含量,并比较42例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TGF-α水平。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期患者较其它各期高(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者(P<0.01);手术后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 高水平TGF-α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病理有一定关系;检测血清TGF-α水平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对无转移大肠癌预后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无转移大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鼠抗人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 5 8例无转移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 2 0 0倍视野下 3个最高血管密度区的微血管数 (MVC) ,取其均数。结果MVC与无转移大肠癌术后复发 (P <0 0 5 )及肝转移 (P <0 0 1)有关 ,当MVC值大于 2 1时 ,发生肝转移及局部复发的风险极大 ;MVC与患者预后 (P <0 0 1)有关 ,当MVC值大于 11时 ,5年内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 ,MVC值大于 2 1时 ,所有患者 5年内死亡。结论大肠癌组织内的MVC在无转移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肝转移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大意义 ,可用于识别有高危复发转移和不良预后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Li YJ  Zhang XL  Wen G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3):877-880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及预后评价的价值,为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寻求判断预后的指标。方法对6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前采用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显像检测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和微血管密度与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造影增强前能量多普勒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微血管密度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微血管密度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微血管密度组(P〈0.05)。结论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高血管生成活性者预后差,术后行辅助治疗的同时应加以抗血管生成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大肠癌术后5-Fu、醛氢叶酸(CF)及左旋咪唑(LV)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242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80例,应用5-Fu CF化疗,Ⅱ组,80例,应用5-Fu LV化疗;Ⅲ组,82例,应用5-Fu CF LV化疗。结果 Ⅰ、Ⅱ、Ⅲ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5%、27.50%和12.2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5.0%和58.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5-Fu,CF,LV三联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肠癌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能否反映整个肿瘤的微血管密度状态。方法 大肠癌患者24例,镜下活检组织和手术切除组织切片均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微血管高密度区或“热区”内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400倍)的微血管密度,比较活检组织和手术切除标的标本的平均微血管密度和最高微血管密度值。结果 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平均微血管密度值无明显差别(P>0.10);而两组最高微血管密度差别有显著性(P<0.10)。结论 大肠癌镜下活检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平均微血管密度密切相近似,大肠部镜下活检标本的平均微血管密度可以反映大肠癌的血管新生状态。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NK细胞和TNF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辉 《消化外科》2003,2(2):104-106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 数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来探讨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和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检测42例大肠癌患血清NK细胞数和TNF水平,并与大肠良性疾病患及正常人作对比分析。结果 (1)大肠癌肿组外周血NK细胞数较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显降低(P<0.01),TNF水平显升高(P<0.01),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意义;(2)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后两周,外周血N K细胞升高,TNF水平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性差异;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与术前相比无差异;(3)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外周血NK细胞数较非转移显降低(P<0.01),而TNF水平显升高(P<0.01);(4)外周血NK细胞数与TNF水平在大肠癌患中呈显负相关(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NK细胞数和TNF水平可评估大肠癌患细胞免疫功能,对判断术后疗效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