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归经、引经与药引三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归经,是药性理论的内容之一。“归”,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的作用,把所有药物分别归于十二经,来说明某一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归经理论。例如:杏仁治喘入肺经;朱砂安神归心经;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由此可见,归经是观察临床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树楠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23-526
中药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把药物的这种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 ,作进一步地归纳 ,使之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由于它揭示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适应范围这一客观规律 ,因而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评介各种归经方法如下。1 归经的传统认识方法归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  相似文献   

3.
四归经有十二经的病也就有治十二经病的药。所谓归经简单地说,就是说明药物对某个脏腑经络的疾病起主要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解表发汗,平喘,因为它能治疗肺经疾病的作用,所以归肺经;麻黄并有利尿作用,所以又归入膀胱经,中医认为某一症状或症候群的出现,那是脏腑十二经络发生病变时的表现,所以归经与脏腑十二经络紧密地联系起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药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归经应主次兼顾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即凡药物能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就说明此药物就归相应的经络。现行教科书中记载的药物归经只是主要的归经,而次要的或潜在的归  相似文献   

5.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不捷效”。归经理论早为前贤所重视,且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归,归属之义。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归经的理论主要是以药物本身的性能和机体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的。因为归经理论揭示了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这一客观规律,故对临床选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中医药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性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次所述“性味”以外,还有多种性能,归经和升降浮沉也是其中两项重要的内容。一、关于药物的归经归经,就是药物对于脏腑、经络具有选择作用的性能,例如对肺脏或手太阴肺经具有选择作用,就称为“归肺经”;对肝脏或足厥阴肝经具有选择作用,就称为“归肝经”等。归经学说,是在中医的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古代医家在长时期临床用药实践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药物对于人体  相似文献   

7.
<正>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部位的选择性作用。药物作用的定位起源于疾病的定位,而病位的辨别主要依靠辨证方法,判定出病变部位所在的脏腑经络。因此,按照疾病所属脏腑、经络等选择适当归其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则有助于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增强其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药物作用定位与疾病定位的内在统一,它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理论为指导,以药物的功效和所治病证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理论与中医脏腑经络、部位器官等基本理论的必然联系。中药归经的认识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最终均统一到脏腑辨证中去。因为归经所指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脏腑经络的病证也可包括部位器官的病证。所以以脏腑经络为主,辅以部位器官辨证确定疾病的定位是研究药物归经的主要方法。即使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甚至以基因、受体、靶点乃至功能、成分、元素等表示,也要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反映其与部位器官甚至基因、受体、靶点乃至功能、成分、元素等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归经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药归经和药物作用选择性的概念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指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药效所在.[1]"  相似文献   

11.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归经【概念与含义】药物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脏腑经络的性能,叫作“归经”。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并结合中药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认识中药的理论,称作“归经学说”。中药归经的特性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已为医家所注意,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对药物的选择性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经归纳方形成了归经理论。张元  相似文献   

13.
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中药归经研究概况归经学说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纳形成的。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归经学说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拘泥,胶于定法,要有一定灵活性。解放以来,对中药归经的探讨,多从整理文献着手。不少文章对归经学说的起源、发展、分类、临床应用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六十年代,高晓山等对16种中药的归经作了统计,发现关于归经的说法不一,较为混乱。近来叶显纯等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有关,提出了归经与受体学说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观点。至于归经学说的实验研究,由于经络的实质尚不清楚,中医的脏腑概念不同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器官,理想的动物模型建立不起来,给实验研究带来了困难,只是对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作了些实验性探索。林元荃等认为药物归经意味着某种药物促进该经络所属脏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具有益智作用的中药,其归经范围较广。按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药物归经应是此药最终对所归属的脏腑或经络产生药效作用,如五味子能安心神,其药效部位在心,故归心经;其在安神的基础上又能益智,智慧是脑的功能,此时的药效部位在脑而不是在心,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但归经理论中尚无归经入脑之说。  相似文献   

15.
归经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的定位、定向理论。明代中药归经在继承金元时期药物归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众多医家对中药归经进行阐述与发挥,并出现了方剂归经。  相似文献   

16.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具有益智作用的中药,其归经范围较广。按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药物归经应是此药最终对所归属的脏腑或经络产生药效作用,如五味子能安心神,其药效部位在心,故归心经;其在安神的基础上又能益智,智慧是脑的功能,此时的药效部位在脑而不是在心,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但归经理论中尚无归经入脑之说。脑为元神之府,在人体的精神、思维乃至许多功  相似文献   

17.
对中药归经与引经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珍 《河北中医》1988,(1):30-31
中药归经、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部位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如某药只对某经或某几经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视为归  相似文献   

18.
药物归经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归,归属之义。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疾病的发生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不同,药物治疗疾病也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20.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作用点或靶器官。藏象经络学说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是指导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归经学说源于中药的作用和临床效应,是中药基本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学家把中药的定向、定位功效与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派生了临床执简驭繁、行之有效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