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LARS韧带由法国JP Laboureau 1985年设计并应用于临床。中短期临床应用报道证实该人工合成韧带疗效满意,但目前该韧带材料移植后组织学转归的研究较少。 目的: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LARS韧带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对移植后移植物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及相关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LARS韧带为手术中剩余的LARS韧带残端共3条(上海科隆有限公司提供);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 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兔分为两组,自体前交叉覆盖残端组(L-LARS)共9膝,右膝前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后,应用体外编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LARS韧带重建,并应用前交叉韧带残端覆盖LARS韧带;单纯LARS韧带组(LARS)共3膝,前交叉韧带完全切除后单纯应用体外编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3,6个月切取关节内、骨道内移植物及关节内滑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移植物术后6个月的超微结构。 结果:术后1个月,L-LARS组关节内LARS韧带纤维束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而LARS组手术后6个月仍不能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术后3个月,L-LARS组关节内LARS韧带纤维束包裹的纤维结缔组织为不成熟的胶原纤维组织,L-LARS组和LARS组骨道内或LARS韧带纤维束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异物反应或炎症反应,以LARS组明显。术后6个月,L-LARS组关节内LARS韧带纤维束之间仍为不成熟的胶原纤维组织;L-LARS组及LARS组骨道内或LARS韧带纤维束之间,异物反应或炎症反应逐渐减轻;L-LARS组及LARS组骨道内均存在骨长入,新生编织骨起始于骨道壁,向人工材料的深层长入;术后6个月,电子显微镜见L-LARS组人工纤维束间胶原纤维直径50~100 nm,关节内人工纤维束间的成纤维细胞及骨道内人工纤维束间的成骨细胞体积和细胞核增大,粗面内质网扩张。 结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LARS韧带生物相容性较好;关节内游离部分用自体组织覆盖后,有助于人工韧带材料“生物化”;移植后骨道内是否存在有效骨长入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LARS人工韧带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10-02。检索关键词:LARS人工韧带,交叉韧带,重建。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优势与不足。②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1篇。 结果: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有关节镜下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早期从事运动,强度大,植入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医疗费用高,多数患者难以承受,影响临床广泛推广的不足。在临床应用效果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应用效果非常好,远胜过其他重建方法。 结论:建议对多发韧带损伤、韧带重建翻修或需早期活动的患者,应首选LARS人工韧带。 关键词:LARS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重建;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韧带材料在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以“人工韧带,支架材料,交叉韧带,重建”为检索词,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0/2008发表的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文献18篇,分析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结合其随访和功能评价等方面,进行新型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结果:18篇有关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显示出新型人工韧带LARS在临床应用中不受年龄、性别和损伤韧带种类的影响,从评估标准(Lysholm评分标准和IKDC评分标准)上可以证实LARS人工韧带能够达到较满意的重建效果。 结论: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材料修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应用效果。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09-12。检索关键词:关节镜,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7篇。 结果:人工韧带的改进和更新经历了较长的历史,真正具有较确定的临床效果也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通过对LARS人工韧带疗效分析,大部分表现为短、中期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见,特别是没有急性滑膜炎的报告,长期效果不能确定。 结论: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对于要求能立即回到运动场的年轻患者,特别是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LARS 人工韧带是理想和安全的移植材料。 关键词:关节镜;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29  相似文献   

5.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重建中移植物的选择迄今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异体肌腱材料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 方法:经关节镜证实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15例,均使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重建中尽量保留原后交叉韧带残迹,制备后交叉韧带胫骨及股骨隧道,引入修整后同种异体肌腱并挤压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重建后膝关节屈伸度较重建前明显改进(P < 0.01),重建前后抽屉试验2+程度4例,4+程度11例,重建后后抽屉试验阴性8膝,后抽屉试验1+有6例,2+有1例,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显示关节的后移程度及稳定性较重建前有明显改善。重建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重建前明显提高(P < 0.01),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排斥、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证实,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不损伤正常的自身结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及固定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各种固定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目的:评估一端带骨块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股骨侧嵌入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01/2009-09 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5例关节损伤患者(15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运动损伤7例,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行一端带骨块的同种异体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记录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 结果与结论:对15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排异、感染等并发症。 KT-1000测量值术前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为3~5 mm 4例(27%),6~10 mm 9例(60%),>10 mm 2例(13%);末次随访时0~2 mm 12例(80%),3~5 mm 3例(20%)。同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也由术前的(65.60±10.1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93±4.06)分(P < 0.05)。说明嵌入骨块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中可增加股骨侧固定的可靠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结构、功能,损伤的力学机制和特点及其缺损后的人工韧带重建研究现状,为人工韧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重建”为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和Medline 数据库,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1篇文章。重点对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前交叉韧带的结构和功能?②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机制和特点?③前交叉韧带运动缺损后人工韧带的重建? 结果:前交叉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对膝关节的内旋和胫骨的伸直活动起稳定性作用,限制胫骨前移及过度伸展,对膝内侧的稳定、膝伸直位时胫骨旋转活动限制作用。在一些扭转、斜切、急停等动作较多的运动中容易发生损伤,诸多研究表明LARS 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与其他移植物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结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的稳定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是极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当前对于前交叉韧带缺损的治疗比较认可的方法是LARS人工交叉韧带重建。它具有创伤小、早期即可从事运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医疗费用高等不足。 关键词: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膝关节;重建;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33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999-02/2008-01行同种异体韧带重建5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324例,女189例;平均年龄29岁;异体骨-髌腱-骨272例,异体胫前肌208例,异体股直肌腱13例,异体指屈肌腱8例,异体跟腱-骨12例。移植前后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测评价关节稳定性及关节活动范围。 结果:随访12~76个月,患者移植后Lyshrolm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 < 0.01),移植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Lachman试验阴性458例(89.2%),轴移试验阴性462例(90%)。移植后胫骨前移的差别较移植前缩小(P < 0.01)。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常规对症治疗后完全康复。除部分病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经少量激素处理后痊愈外,大部分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58例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术后两三天升高后,14~30 d降至正常,所有患者总活化淋巴细胞、中期活化淋巴细胞均未出现明显升高。2例异体指屈肌腱移植物松弛度增加,关节镜下探查见移植物松弛,1例予紧缩治疗,另一例予前交叉韧带翻修+LARS人工韧带重建。其他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可见韧带愈合牢固,张力良好,表面有滑膜覆盖,可见小血管长入,刨除少许滑膜后可见活动性出血。 结论:中长期随访显示,关节境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2007-01/07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男性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1例。采用股骨双隧道Y型双束LARS人工韧带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分别于屈膝90°和30°位拉紧固定。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术后X射线示挤压螺钉位置准确,术后抽屈试验全部阴性。术前IKDC评分为D级8例,C级3例;术后早期为A级10例,B级1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142,P < 0.05)。术前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5.2±5.6)分和(90.7±3.6)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572,P < 0.05)。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实验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对于腘绳肌腱细小的南方人应用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研究较少。 目的:首次分析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海南地区人群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27例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临床资料,其中2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采用腘绳肌腱及生物界面螺钉进行重建,其中自体腘绳肌23例,同种异体腘绳肌4例。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功能并指导功能锻炼,应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韧带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获随访8.7(3~24)个月,1例隐神经损伤,1例移植后3个月膝关节化脓性感染,行移植物取出待二期行翻修;除感染1例外,所有患膝移植后活动均正常,不稳感消失,同种异体腱组患膝皮温较高,但体温不超过38 ℃;术后Lysholm 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1),其中19例术后IKDC评分正常或接近正常,说明自体或同种异体腘绳肌腱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良好移植物,腘绳肌腱及界面螺钉重建交叉韧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近年对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与人工韧带的研究进展,强调膝关节的损伤类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修复的主要方法及进展。 资料来源:以human knee cruciate ligament, biomechanics, xenogeneic ligamentous, reconstruc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8-01/2009-07);以膝关节交叉韧带,生物力学,重建,人工韧带,康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09-07)。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膝关节及人工韧带相关的内容。排除已被证实落后的研究及重复性研究。 结局评价指标:①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②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情况。③膝关节韧带的修复与重建方法。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2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膝关节损伤生物材料及其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主要是韧带损伤,为恢复其功能主要采用手术重建,其中利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作为移植材料的挤压螺钉内固定重建术,已成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标准方法。羟基磷灰石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植入体内不仅安全、无毒,还能传导骨生长,即新骨可以从羟基磷灰石植入体与原骨结合处沿着植入体表面或内部贯通性孔隙攀附生长,能与组织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性结合。 结论:对膝关节及膝关节韧带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是防止和治疗膝关节损伤及疾病的基础。具有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无螺纹的假体松动率最低,是最适宜的假体置换材料。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生物材料;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4.
任刚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1):3934-3936
目的:分析不同生物材料对膝关节运动损伤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优势和缺陷,为膝关节运动损伤后交叉韧带重建与生物材料的选择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人工合成膝关节韧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87-01/2010-09。检索关键词:膝交叉韧带,运动,韧带修复,韧带重建,人工合成材料。纳入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排除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性研究。对16条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修复材料主要有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三种材料在临床应用中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及适用范围。 结论:膝关节运动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从个体化的、不同年龄、不同受伤机制、不同术后要求方面进行最佳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06-08/2007-12梅河口市市医院骨科采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组织库提供的超低温冷藏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作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替代物,对1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选用同种异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用16万U庆大霉素的250 mL等渗盐水中浸泡30 min,修整编织,测量肌腱直径,根据其直径确定骨隧道直径备用。用与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建立胫骨及股骨隧道,将异体肌腱植入胫骨及股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将异体肌腱拉紧,于0°~120°牵拉韧带下屈伸膝关节20次后,拉紧韧带,胫骨端用Intrafix系统固定。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6个月。移植后均未出现免疫反应,移植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良好,屈曲均超过120°,主动伸屈无障碍,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移植后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移植前[(92.4±4.2,43.3±2.3)分,P < 0.01]。提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