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例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肿块绝大部分或主体位于肝外;肿块与肝少许相连或相邻;其平扫及增强符合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征。结论: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易于肝外其他肿瘤混淆,但仍具有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孕妇26岁,孕36周,既往体健。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8.2cm,股骨长6.2cm;腹部横切面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内见大小约10.0cm×6.0cm的低回声肿块(图1),肿块内回声分布尚均质,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低速血流;羊水6.0cm。超声提示:晚孕;胎儿肝内占位病变,考虑胎儿肝血管瘤。引产后胎儿尸检,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右肝表面见一不规则凸起肿块,质软,呈深褐色,表面光滑。病理报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自发性出血。讨论肝血管瘤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可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肝血管瘤多指海…  相似文献   

3.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海绵样血管窦构成,为先天性错构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生长缓慢,女性较男性多见.CT和MRI是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为脑部血管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非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而较脑静脉畸形和脑毛细血管畸形多见,由于MR检查的增多,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诊断。本文通过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DWI)和常规MR影像表现的分析,初步探讨MR弥散成像对该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用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制成混悬乳剂栓塞血管瘤,用明胶海面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结果 2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栓塞全部成功,栓塞后病灶缩小程度达30%~70%,总有效率100%。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操作较传统外科手术简单、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邓开鸿  唐汉军 《华西医学》2005,20(3):F002-F003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是间胚叶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良性肿痛。病理上可分为毛细血管型、动脉型、静脉型和混合型,肢体软组织血管瘤可见于任何部位.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局限或弥漫,并逐渐增大.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即静脉窦型。临床上表现为患肢局部无痛性软组织肿块,柔韧,边缘光滑,邻近骨骼可有骨质增生或压迫吸收改变。  相似文献   

7.
肝脏良性病变包括肝脏良性肿瘤、肝脏炎性占位病变、非特异性病变及其他病变[1 ] 等病理类型。超声成像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 ,清晰的图像 ,已在各种肝脏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在局限性肝脏病变诊断方面 ,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现就常见肝脏良性实性占位病变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要点综述如下。一、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组织学本质是一种血畸形。根据肿瘤所含纤维组织的多寡 ,可将其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4型 ,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肿瘤切面呈蜂窝状 ,内部充满血液。…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治疗(附29例分析)金洪①张金山②赵长青①张解港①张赐宝③王晓伟③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是肝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达0.4%~7.5%。国内有人报告B超发生率占肝内肿瘤的31.3%。肝海绵状血管瘤因具有潜在破裂出血的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1 例,位于中颅窝鞍旁的18 例,中颅窝外病灶3 例。20 例行MRI检查,9 例行CT 扫描,13 例行DSA 检查。结果 根据解剖部位、影像表现等特点将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中颅窝组和中颅窝外组。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类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 信号,在T2 WI和质子密度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见明显均匀强化。DSA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期至窦期的淡染色影。右顶镰旁及左额凸面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右CPA(桥小脑角)病灶CT 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团块,DSA 见致密染色影。结论 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DSA 表现比较有特异性,颅内中颅窝外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唐一帆 《临床医学》2004,24(1):21-2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及DSA的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0例,均行CT扫描、MRI检查,5例DS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MR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比较特异性,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大卫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1-1101,1104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4cm者多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HAE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是肝血管瘤占绝对优势的供血血管.然而,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本研究系应用血管造影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12例病人均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实施剥除术。有4例直径超过20cm者实施第一肝门阻断法。结果 12例均成功剥除,无死亡,2例位于肝右叶者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其中1例行2次胸穿抽吸后治愈。随诊11例无复发。结论 肝血管瘤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尤其是巨大者。较肝部分切除及半肝切除损伤小、并发症少。比肝血管瘤捆扎术根除更彻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皮直接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分别在术后1,3,6,12,24个月观察海绵状血管瘤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海绵状血管瘤平均直径(6.9±1.6)cm,栓塞后3个月(3.7±1.1)cm(P<0.01),栓塞后6个月以上(1.2±0.8)cm(P<0.01),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l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l检查23例,CT检壹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l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l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戈谢病(Gaucherdisease)临床较少见,国内报道不多,而同时合并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5岁。无自觉症状,健康体检。超声检查: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改变。脾脏扫查显示:脾脏体积增大,长径13 .0cm ,厚径6.7cm ,包膜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质,增强、增粗,并见散在多个形状不规则小无回声区,大者1.0cm×0 .8cm ,呈蜂窝状改变。脾门静脉内径0 .8cm。超声提示:脾脏增大回声不均(考虑脾脏海绵状血管瘤) (图1)。MR检查诊断: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外科行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切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边界不清,色泽暗红略显细小蜂窝状。镜下见病变由大小不一扩张血窦构成。病理诊断:脾脏海绵状血管瘤。讨论:本病为一种血管的先…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CT及超声波对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CT及超声波对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作用比较上海长征医院眼科楼日芳,魏锐利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眼眶内较常见的肿瘤,本文分析经过磁共振、CT及超声波检查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2l例,比较三者在诊断此病中所起的作用。使用美国oosonics生产MR机,...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年龄43岁。感右上腹不适来院就诊。体格检查:未见明确阳性体征。超声检查:肝脏体积轻度肿大,肝前光点密集,回声增强,肝后光点细疏,回声减弱,呈“云雾”状改变,肝内管道分布走向常不太明显各组分支多不易显示。肝脏右前叶可见大小约2.0cm×1.8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CDFI:团块区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重度脂肪肝、肝内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可能)。后经CT、肝穿刺细胞学检查均为未被脂肪浸润的正常肝脏组织。讨论: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可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  相似文献   

19.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造影时的表现及产生机制。方法:对39例患者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 Vue2.4mL,观察时间〉5min,重点观察强化形式、时相、有无消退。结果:3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各型不同时相表现形式不同,肝血管瘤大小与强化形式亦不同。结论:结节状环形渐进性强化为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改变,任何强化形式均有病理基础。肝海绵状血管瘤窦腔的大小、是否均一、有无纤维化钙化等病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超声造影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玲  郝玉娟 《护理研究》2004,18(11):2063-2064
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呈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眶内肿瘤。女性病人多见,多发生于一侧眼眶,偶见两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毛细血管瘤腔内压力增高,管腔扩张而形成的,且由于血管壁中查出平滑肌细胞,按血管的发展过程,属于毛细血管以后更成熟血管发生的肿瘤,属于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眼睑和结膜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眼底改变、眶缘肿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