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45例患者成功41例,总成功率91.1%,植入支架50只,并发症发生率为11.1%,术后随访6~12个月,3例再次出现胸痛发作,其中1例为原有支架闭塞;1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结论 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影像特点。方法:将老年AMI患者,分为并发DM组和不并发DM组,回顾性分析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跟踪随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并发DM组的原发性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高于不并发DM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并发DM组影像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远端病变,病变血管更多的TIMI1级血流;PCI的成功率与不并发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DM合并AMI者,行急诊PCI,安全有效。PCI后并发症少,但30天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2019年住院的8例大动脉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共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22~67(47±15)岁。临床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劳力性心绞痛3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1例;5例为冠脉开口病变,均累及左主干。8例中,1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另外7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7例患者PCI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但1例患者PCI后1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PCI后3年非靶病变进展再次行PCI术。结论:大动脉炎多累及冠脉开口部位,PCI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短期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成功行PCI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基线特征以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随访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共29例。PCI术前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较长病变,扩张前最小管腔直径(MLD)较小以及C型病变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患者1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者。多因素分析示PCI术前患心肌梗死、长病变、多支病变是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PCI术前患心肌梗死、多支病变、较长病变、扩张前MLD较小、C型病变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多支多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方法 34例心脏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多支冠脉临界病变(狭窄50%~70%)82处,随机分为FF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及常规PCI组,前者对FFR<0.75的病变行介入治疗,FFR≥0.75行药物治疗;后者根据造影结果行介入治疗.结果 2组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FFR组共有39处冠脉狭窄病变,有4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7枚.常规PCI组共有43处冠脉狭窄病变,有11例患者行冠脉介人术治疗,置入支架22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月,2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支多处冠脉病变患者,经FFR指导行PCI术,与常规PCI术相比,植入支架数目、治疗血管个数明显减少,术后3月的心绞痛发生情况减少,住院的医疗费用也同时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PCI术后2年随访,采用36项健康调查量表(SF-36),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完成PCI治疗的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活质量测定结果。结果:除精神健康无明显变化外,其他7个维度均有显著提高。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结论:PCI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但完全血运重建对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年龄≥75岁,发病在24小时内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开通梗塞相关动脉。观察手术前后的梗塞相关动脉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心功能和严重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42支IRA的46处靶病变共植入支架44枚,开通率为97.6%,血流均达到TIM13级。住院死亡1例,死亡率2.4%。6个月随访4l例,死亡1例(2.4%),因心绞痛行靶病变血管重建1例(2.4%)。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评价西宁地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0月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男性患者420例作为男性组;女性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女性组),两组均在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随访1年。结果:入选420例男性患者660处病变,120例女性患者166处病变,两组皆完成随访。男性组血脂异常、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比例均高于女性组(P〈0.01)。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比例男性组高于女性组(P〈0.05)。1年随访两组血栓发生率及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女性组显著低于男性组。结论:在西宁地区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和分叉病变患者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多,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这与该地区特殊自然环境及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关,因此该地区人群中,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较平原地区有一定特殊性,但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36例。结果 冠脉造影检查心肌梗死82例,造影阳性率为100%;心绞痛80例。造影阳性率为80%;可疑冠心病48例,造影阳性率为19%。左主干及主支病变血管共169支,4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随访545.5年。38枚支架置入36支冠脉病变血管内。随访647年,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1l%。结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肯定。但是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经验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24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24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8例,其中1支病变者8例,2支病变者7例,3支病变者3例。9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2例于术后1个月、14个月猝死,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胸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6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例未行PCI者中6例再发胸痛住院,其中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猝死。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萍 《当代医学》2009,15(23):477-478
目的评价护理工作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至9月份,对68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例经专科的精心护理均无不良后果。结论规范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胡艳萍 《当代医学》2010,16(29):609-610
目的评价护理工作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至9月份,对68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例经专科的精心护理均无不良后果。结论规范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醛固酮(Aldo)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166例,冠脉造影检查前于升主动脉根部采取血标本,测定醛同酮水平,按醛固酮水平高低分为三组:A组(Aldo〈100ng/ml),B组(100ng/ml≤Aldo≤200ng/ml)及C组(Aldo〉200ng/ml)。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各组ACS患者醛固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观察ACS患者经皮腔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前醛固酮水平对术后近期预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三组ACS患者随Aldo水平升高,多支血管病变、冠脉B2/C型病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辊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醛固酮是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血浆醛同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醛同酮水平的高低对ACS患者PCI术后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其他指标提高cTnI升高而CK-MB正常的疑诊NSTE-ACS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且cTnI升高而CK-MB正常的患者143例,收集包括其血液生化指标、GRACE评分、冠脉病变程度和是否需要PCI治疗等资料。基于GRACE评分、冠脉主支狭窄率、是否有需要PCI术、年龄等指标分别分组。对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冠脉病变发生率及PCI术治疗率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cTnI、血小板(Plt)、D二聚体对冠心病诊断及预测是否需要PCI术治疗应用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选取AUC值最大时曲线图中最左上方的点对应的值为诊断临界值。结果①不同GRACE评分分组的冠脉病变发生率及PCI术治疗率有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RACE评分分组与疑诊ACS患者冠脉病变发生率及需要PCI处理率呈正相关。②有冠脉病变组患者cTnI、Plt水平比无冠脉病变组高(P<0.05),在年龄≥70岁亚组中,有无接受PCI术治疗组之间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PCI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比非PCI治疗组高。③cTnI对有冠脉病变的诊断界值为0.315μg/L,诊断的灵敏度为50.5%;特异度为68.2%;cTnI对预测是否行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0.34μg/L,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70%;Plt对有冠脉病变的诊断界值为193×10^9/L,诊断的灵敏度为84.9%;特异度为44.2%;Plt对预测是否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178.5×10^9/L,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33.8%;在高龄组(≥70岁)中,D二聚体对预测是否行需要接受PCI的界值为939ug/L,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47%。结论cTnI升高但CK-MB水平正常的疑诊NSTE-ACS患者中,通过结合GRACE评分、Plt和cTnI升高程度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PCI治疗的判断;而对于高龄(≥70岁)患者,D二聚体升高到一定程度提示需要PCI术治疗的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15.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我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11例患者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好发时间、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完成PCI术596例,其中DES置入术455例,术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1例,发生率为2.42%,血栓形成时间为3—15d,平均(6.9±4.1)d。其中冠脉3支病变患者5例,2支血管病变4例;左前降支病变6例;置入多支架8例;支架贴壁不良2例。支架置入术后突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明显胸痛者7例;心衰低血压状态2例;以心脏骤停发病者2例,均院外死亡。心电图提示支架段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加重或急性心梗2例,造影复查证实原支架内闭塞伴血栓影像7例,术后突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死亡2例。4例因停用氯吡格雷而致血栓形成;2例可能支架贴壁不良。经单纯球囊扩张,冠脉内注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治疗,7例患者存活出院,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36.4%)。结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临床病变特点、介入操作因素和支架本身、抗凝治疗等有关,多发生在AMI、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B/C型复杂病变等患者。急诊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14支梗死相关血管的16处罪犯病变共置入16枚支架,14例患者急诊PCI全部成功,成功率为100%。结论基层医院AMI患者经桡动脉急诊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高龄组)和同期该院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7例(中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Syntax评分、病变节段分布、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近期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等。结果高龄组与中年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右冠状动脉(RCA)2~3段病变,左冠状动脉(LCA)5段病变、11段病变、12~13段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构成比,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和长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TIMI 3级血流、亚急性血栓、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者冠状动脉病变多较复杂、严重。对于无严重大脑、肺脏、肾脏和瓣膜病变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PCI治疗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能有效降压的原因,以提高对顽固性高血压综合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1月在玉林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12例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经PCI治疗后能有效降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提示12例患者中,3例存在三支病变,3例两支病变,6例单支病变,狭窄程度75%~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CI治疗,植入支架数1~5枚,平均(2.3±1.2)枚。PCI后12例患者血压控制在(89~138)/(64~83)mm Hg之间,平均收缩压(121±12)mm Hg,平均舒张压(69±6)mm Hg。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100%。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考虑先行PC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