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组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52岁,病史为4个月,最长为2年,均有2次以上间歇性眩晕发作。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颈椎MRI、颈椎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结果 60例中,X线检查表现正常3例,颈椎曲度变直10例,退行性改变44例,不稳3例;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42例,明显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皱褶导致硬脊膜受压18例;MRA检查表明椎动脉管径及走行正常者38例,单侧椎动脉纤细10例,椎动脉扭曲12例,未见椎动脉闭塞。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者8例,其余均存在明显改变。结论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颈椎失稳及炎症反应,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收缩及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背景: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明确的客观检查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能够直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的一项客观指标。高压氧治疗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德国吕内堡医疗公司的电脑控制脉冲牵引和多人空气加压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德国吕内堡医疗公司的电脑控制脉冲牵引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血流减慢41例患者在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明显增快(P < 0.01);血流增快22例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明显减低(P < 0.01)。对照组患者除左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基底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有改变外,余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高压氧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双相调节性,血流速度监测可作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一项客观依据。同时高压氧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脊髓型颈椎病:指患者由于年老或外伤导致其颈部脊髓受压或局部血供不足引起的以颈痛为主,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通过模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发病机制,选取合适的实验动物作为造模对象,并以合理的制作方法完成造模。从而对模型进行跟踪观察和实验研究,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病类型,而目前其组织病理学研究仍不十分明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 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回顾脊髓型颈椎病模型常用的制作方法,并对模型的不同制作进行分析评价,以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改进和完善。 方法:通过下列检索词:脊髓型颈椎病、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ervical spinal compression、animal model,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收录的从2000至2019年与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制作相关的中、英文献,并筛选出来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当前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较多,大致可分为动态造模法和静态造模法两类,且各自优缺点并存;②拧入螺钉压迫法最为常见,具有可控性强、造模周期短的优点,但对于造模动物的颈髓损害较重且致死率高;而膨胀材料压迫法科技要求难度大,但成功率高、可靠性强,有待继续完善和推广;③文章结果证实,目前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各种制作方法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需在先前学者造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实现再现性好、可重复、可分级的动物模型,以便今后在临床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ORCID: 0000-0002-3931-7326(陈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椎动脉发生病损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从而严重影响其功能并产生一系列症状。本文从椎动脉的解剖、常见变异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临床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病因多而复杂 ,有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如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壁结构的年龄变化、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生物力学的改变 ;颈部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影响 ;上、下位颈椎间活动时对椎动脉的影响 ;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因素致VBI的机制 ;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骨赘生长的相关因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VBI的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肺移植动物模型对发展临床肺移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肺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肺移植动物建立中的动物选择、模型建立方法、注意要点,以及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肺免疫排斥反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方法:以计算机为主检索中国知识资料总库、PubMed 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9月有关肺移植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Lung Transplantation,Animal models,Reperfusion Injury”;中文检索词为“肺移植;动物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排除标准重复及陈旧的文献,保留50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以同种异体肺移植动物实验多见且对临床最有意义,肺移植动物实验以单肺移植为主。常用的肺移植模型主要有鼠单肺原位移植模型、兔原位肺移植模型、犬/猪原位左肺移植、犬双肺序贯性肺移植、猪自体肺移植模型、兔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猪因其解剖和生理与人类相似,正在成为大动物实验的首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双相模式,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早期(灌注后 24 h内)与供体有关,晚期则主要取决于受体情况,其病理生理贯穿于供肺的切取、保存、再灌注及术后管理的整个过程。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由受者识别供者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引发的复杂免疫反应,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牵引技术自1929年用于治疗颈椎病以来,这种可控制的轴性牵引方法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公认方法之一,其疗效得到绝大多数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 目的:对国内外颈椎牵引的量化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2年1月至2010年10月关于颈椎病牵引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颈椎病,治疗,牵引”;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 spondylosis,treatment,tra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颈椎病牵引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2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颈椎病牵引的28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颈椎病牵引疗法的应用对临床上颈椎病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其牵引时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等量化指标被广泛关注,随着颈椎病牵引具体量化研究的发展,颈椎病牵引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背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广泛用于创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滑脱和颈椎重建。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固定辅助小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作者以“颈椎,侧块,内固定,植骨”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2篇文献,从颈椎侧块临床解剖、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固定疗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颈椎侧块螺钉为后路短节段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能实现对颈脊髓的充分减压,恢复椎间高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稳定颈椎的失稳节段,并能预防颈椎后凸畸形以及神经根麻痹的发生及颈椎失稳的加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颈椎失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颈椎失稳;小关节撑开植骨;侧块螺钉;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30  相似文献   

9.
楚少增  徐辉  楚德升 《医学信息》2007,20(1):98-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不稳,椎间盘侧方突出及钩椎关节增生,直接刺激椎动脉使之痉挛或压迫出现扭曲、狭窄甚至出现闭塞,从而产生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临床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病区自2000年至今收治160例住院病人,运用推拿牵引配合理疗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建立理想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或治疗的重要途径。 目的:对近年来各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的模型选择、建模方法以及优缺点做一综述。 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FMJS数据库近5年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的体内及体外动物模型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的文献报道显示中小型动物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模型动物;造模方法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模型两大类,体外模型通过细胞或组织培养,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揭示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体内模型则使用不同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椎间盘进行干预,模拟椎间盘退变的结果,并从干预过程中反证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但因人类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定论,所以目前的动物模型均不能较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颈椎曲度: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稳定颈椎、保护脊髓。在退行性颈椎病中,因椎体、椎间盘等结构的退变,颈椎的前凸可逐渐变直,甚至反凸。 节段稳定:此处的节段稳定,指下颈椎区域的颈椎节段稳定情况,将椎间活动度即角位移>10°或椎体的水平位移>3 mm定义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背景:在颈椎曲度变直或节段不稳相关退行性颈椎病中,由项韧带慢性损伤引起的项韧带骨化是非常常见的。目的:探讨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下颈椎节段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7-10-01/2018-10-31收治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30-81(55.8±11.1)岁。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颈椎摄片进行影像学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项韧带骨化的分布和骨化程度、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根据患者有无项韧带骨化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椎曲度、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项韧带骨化程度和颈椎曲度、下颈椎稳定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109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中,项韧带骨化患者56例,骨化共累及83个颈椎节段,以C4-5(39.8%)和C5-6(42.2%)多见;②项韧带骨化组患者的年龄、颈椎曲度中C2-C7 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下颈椎不稳的参数角位移和水平位移与无项韧带骨化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项韧带骨化程度与角位移呈显著正相关(r=0.486,P < 0.05);③下颈椎不稳患者的项韧带骨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 < 0.05),下颈椎不稳参数角位移及年龄是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④提示项韧带骨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颈椎曲度变直及下颈椎的节段不稳,尤以节段不稳为著,在诊断和治疗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时,项韧带骨化的存在应引起相应重视。ORCID: 0000-0002-9846-1109(陆炜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电图(EEG)改变。方法:对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EEG异常率为59.17%,且男、女性患者EEG表现无显著差异。结论:EEG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又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需要复制类似人类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目的:全面分析各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优缺点,为今后研究骨质疏松症,在模型选择上提供参考。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和ESBCO Medline数据库1990-01/2010-07收录的骨质疏松模型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animal models”。共检索到469篇相关文献,对文章进行初审,纳入文献主题内容与此文联系紧密;原创、论点论据可靠的试验文章;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文章。排除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及试验设计中不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目前用于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有诱发性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各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可能只侧重于表现该疾病的某种病因、某一阶段、某些主要症状及某些病理生理变化,必须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造模方法和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3个及3个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5岁,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无死亡,无脊髓、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无Cage或植骨块移位及松动发生。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充分地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手术效果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骨关节炎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表明不同基因的缺失与突变都可能导致骨关节炎,这将为骨关节炎的药物筛选试验和治疗提供新方案。 目的:对骨关节炎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相关机制进行概述,为防治骨关节炎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2010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ransgenic animal models,Osteoarthrit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2010 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转基因动物模型,骨关节炎”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章158 篇,最终纳入22篇。 结果与结论:骨关节炎转基因动物模型在研究骨关节炎起始机制、关节软骨生化改变和防治效果的比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排除了手术创伤及炎症对骨关节炎模型软骨、滑膜的生化代谢的影响;同时也减轻了模型动物的痛苦。为药物筛选试验和治疗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临床骨科研究方面,为了研究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 目的: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建立的各种各样股骨头坏死的改良模型作一个综述,分析各种模型的优劣,用来指导临床对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或者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以“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或“femoral head necrosis; animal model”为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136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采用最多的建模方法是改良激素型,但是不同的造模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缺点,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的选择,应该与自己实验目的紧紧相连。无论是为了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还是治疗效果的评价,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