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效应。方法 选择 31例病窦、房室阻滞患者 ,其中伴有阵发性房颤 2 2例、房扑 5例、房速 4例 ,分别植入AMS功能起搏器。起搏器参数设置为 :起搏上限频率 110~12 0bpm、心房检测频率 130~ 15 0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16 (0 5~ 0 75 )mV、频率自适应AV间期 40~ 2 0 0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6 0ms、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PVAB) 15 0ms。利用AMS监测、Holter和心电图随访。结果  31例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 (PAF) 386次 ,372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6 4% ,失败率为 3 6 %。 5 /31例阵发性房扑发作 82次 ,78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5 1% (78/82 ) ,失败率为 4 9%。 4/31例阵发性房速发作 36次 ,33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1 7% (33/36 ) ,失败率为 8 3%。结论 AMS起搏器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率失常患者 ,AMS起搏器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9岁,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老年性痴呆症.2年前反复发作晕厥,动态心电图为阵发性房颤、房扑、交界性逸搏交替出现,安置了WVI起搏器.此次入院前三天,患者在剧烈的上臂活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到当地医院就诊时,心电图示快速性心房纤颤,静脉注射西地兰0.2mg,第二天心率减慢至45次/min,转入我院.入院检查血压110/70mmHg,无心包摩擦音,心电图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为50次/min,起搏脉冲信号规律发放(70次/min)与逸搏心律无关,提示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永久双腔起搏术后右室电极导管断裂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a伴晕厥多次入院,诊断为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发作,于2002年6月13日放置临时起搏保护下,在左上胸部植入Pacesetter Entity 5226型双腔起搏器,分别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放入右室电极导管(1470T)及右房电极导管(1474K),术中穿刺顺利,鞘管及导管推送无阻力,定位良好,心室起搏阈值0.2V,心房起搏阈值0.3V,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康复出院.定期随访中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谭嘉琦  胡剑莉 《广东医学》2016,(Z1):292-292
患者,女,69岁,因头痛、头晕5 d于2015年9月3日入院。2009年5月因窦性停搏在南方医院植入Biotronik双腔心脏起搏器。入院体格检查:呼吸18次/min,血压152/80 mmHg,心率96次/min;神志清,呼吸平顺,对答切题。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无抬举性心尖搏动,心界叩诊向左稍扩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入院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入院后,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1)心房感知、心室感知( VA间期内感知到P波, SAV内感知到QRS波),见图1;(2)心房起搏、心室感知(VA间期内未感知到P波, PAV内感知到QRS波),见图2;(3)自身P波后心房脉冲依旧发放,并且在心房脉冲发放后约100 ms处触发心室脉冲,自身P波下传的QRS 波落在了非生理性 AV 间期( NPAVD)内,提示因心房感知不良引发的心室安全起搏( VSP ),见图3。(4)自身P波后心房脉冲并未抑制发放,部分自身的QRS波落在心房起搏后的心室空白期( VBP),心室脉冲在起搏房室间期( PAV )结束时发放,心室起搏脉冲一部分因落在了心室肌的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的失夺获,而脱离了心室肌不应期的心室脉冲则引起了心室起搏,提示心室起搏功能良好,见图4。  相似文献   

7.
一、资料我科于1992年10月和1993年11月先后对2例经体表心电图确诊为心房扑动伴心室率过速的患者,施行了心房调搏术纠治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4岁和43岁。均为器质性心脏病。房扑率平均为300次/分,均为2:1房室传导。二、方法食道调搏采用XD-2A型心脏电生理诊疗仪。在心电监护下,用S、S_1超速抑制法,使S_1的刺激频率高于自身房扑率30~50次左右,在心电图显示心房、心室被夺获后给予5~10秒的猝发刺激,然后每次增加30~50次,直到房扑被终上。三、结果 2例房扑经心房调搏治疗后转为房颤,心室率80~90次/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四、讨论众所周知,房扑系折返机制引起的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病窦综合征需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房扑或房颤未进行转复?采用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X线解剖定位指导心房起搏导线植入,定义为未转复组,术中使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起搏导线的单极腔内心电图,观察损伤电流的振幅,X线提示起搏导线位于右心房前壁,术中未测定导线的感知和阈值,只测定导线阻抗,术后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另一组为先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扑或房颤为窦性节律后,按照常规方法植入心房起搏导线,定义为转复组,常规方法是指心房起搏导线固定于右心房前壁,且感知?阈值和阻抗等主要参数在正常范围,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两组植入方法的成功率和对术后1周和1个月起搏参数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74.6 ± 7.3)岁;未转复组和转复组各6例,均成功植入双腔起搏器?未转复组中房扑1例,房颤5例,术中可以清晰记录心房损伤电流,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平均(724 ± 202)Ω,术后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均成功转复?转复组全部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成功复律;术中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分别为(3.9 ± 1.4)mV?(0.7 ± 0.3)V?(751 ± 213)Ω?术后1周和1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导线均活动良好,固定牢靠,术后均为AAIR模式起搏,两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在正常范围,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腔内明显的损伤电流和良好的解剖定位可以指导术中发生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  相似文献   

9.
胡香金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585-585
心房纤颤或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或房扑本身并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心悸头晕等症状,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形成心房附壁血栓,有发生全身血管栓塞的危险,引起心房肌电生理重构,故需及时有效地治疗。本院循环科近3年来应用可达龙成功地有效转复房颤及房扑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或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或房扑本身并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心悸头晕等症状,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形成心房附壁血栓,有发生全身血管栓塞的危险,引起心房肌电生理重构,故需及时有效地治疗。本院循环科近3年来应用可达龙成功地有效转复房颤及房扑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植入Selection 900E(AF2.0)型双腔起搏器,进行术前2个月和术后2个月及4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各指标的调查.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及4个月较术前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有明显地降低(34.2±18.01,19.73±7.79vs.66.30±26.06);术后4个月较术后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9.73±7.79 vs 34.2±18.01)、阵发性房颤事件总数(501.73±368.78 vs 872.60±536.52)、房颤总持续时间(8.13±5.17 vs 16.00±7.61)、房颤负荷(15.00~38.33 vs 5.00~20.00 T4-2105)均降低(P<0.05),而心房起搏比率无明显差异(56.00~75.00 vs 60.00~80.00T4-235,P>0.05).结论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并可以明显减少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起搏技术与药物相结合有望成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田文庆 《新疆医学》1998,28(3):165-167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而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异常的病人,既往均选用VVI或DDD起搏方式。VVI为单极心室起搏,刺激心室,感知心室,它失去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故心排血量较同频率的房室顺序收缩下降25%~35%,若有房室逆传,则还可能会出现“起搏综合征”,而且VVI起搏的长期预后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以及因房颤而导致的心房血栓及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均较高。DDD或DDDR房室顺序起搏是生理性起搏方式,但DDD起搏需要心房、心室两根电极,使手术复杂化,心房电极的置入比心室电极也较难,脱位率及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又较高。每一个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8岁。发作性心慌多年,近来时有心慌、心悸,伴头晕发生而来院就诊。主诉每次发作心悸头晕持续时间不等,数10min-数小时,有时自行缓解,体检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40/90mmHg,心界不大,未闻杂音。X线及心脏超声检查,除心房轻度扩大外,其余均正常。平素心电图正常,症状发生时心电图检查为房颤,心室率平均为130次/min,绝对不齐,部分QRS波群从房室结下传,多数为旁束或交束与房室结形成的室性融合波,此时可见典型的“δ”波,每次房颤发作开始时心室率不很快,一般在110次/min左右。而随着发作时间的推移,心室率也越来越快。预激样的QRS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对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AF2.0)型起搏器,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将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作普通双腔起搏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2月起根据患者房颤发作不同特点打开相应房颤起搏治疗模式。并记录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总数、总持续时间及房颤负荷。结果:比较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第2、3月的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0.21±6.37 vs 7.53±4.83)、房颤阵发总数(114.52±97.65vs 86.56±52.17)、房颤总持续时间(5.77±3.62 vs 4.13±2.35)、房颤负荷(24.36%±15.23%vs 18.21%±11.57%)均降低(P均<0.05)。结论: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急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 (房扑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 ,但何种方法较为理想目前仍不清楚 ,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 ,药物复律仍为首选。我们观察普罗帕酮负荷量口服对房颤、房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经心电图检查证实的房颤、房扑 ,症状发作在 72小时内 ,2周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 ,共 6 0例。快慢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预激综合征、心室率<6 0次 /min等患者不入选。随机分为 :治疗组 3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5 2~ 6 1岁 ,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 6 2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6个月至 3年。结果  5 2例患者经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存在基础心脏病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4例随访过程中出现起搏器埋藏处肌肉刺激症状 ,予调低脉冲发生器输出电压后症状消失 ;4例术前伴频繁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经DDD双腔起搏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例DDDR起搏患者分别于术后 1周和 2周发生心房电极微脱位 ,予重置心房电极 ;2例术后 1周内出现穿刺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内科对症治疗 2周后肿胀逐渐消退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标准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但术后尤其是早期必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24例住院患者,均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24小时最低心室率48~72次/分.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6~70岁,风心病4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特发性房颤2例;房颤持续时间1个月至2年;心功能Ⅰ~Ⅲ级;超声心动图下左房内径30~55mm,未发现心房内血栓;且均无风湿活动、感染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EnSite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30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26例,合并房早、房速和?或房扑的12例;持续性房颤4例,在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2例(73.3%)为1次手术成功;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手术6月后未再出现房颤,但反复发作阵发性房扑和/或房速,其中1例因发作频繁于术后半年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未再复发,余3例患者继续服药观察;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2例于术后3~6月内转复为窦性心律,但1年随访时心电图检查考虑为左房房扑,其余2例一直未能转复。共发生2例并发症(6.67%)。结论 EnSite 3000三维标测技术通过构建心脏三维模型,立体直观展示了心脏结构,并可直观显示心律失常起源点、激动顺序及关键部位,提高了房颤消融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观察心房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对先天性肌长QT综合征的治疗效果,7例病人均安置了AAI心房起搏,术后联用倍他乐克或氨酰心安,观察随访6个月~4年,动态心电图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2/7例有不确切的黑朦发生且与停药有关,其余均无晕厥发作。结论:心房MI起搏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LQTS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