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并出现硕士、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左右,为一般人群的2~4倍,且自杀率呈上升趋势〔1〕。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校面临着预防大学生自杀的艰巨任务,如何采取积极的应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行为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发生率,分析影响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问卷调查9808名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所认识的人发生自杀行为的情况及所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影响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是: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4.23,95%CI:3.05~5.85),一级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85,95%CI:1.72~4.73),认识的人中有自杀行为(OR=2.82,95%CI:2.05-3.88),已发生过性行为(OR=2.73,95%CI:1.88~3.96),近一个月因心理问题对学习或日常生活有影响(OR=2.53,95%CI:1.80~3.56),女性(OR=2.47,95%CI:1.77~3.45)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36,95%CI:1.63~3.41).结论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心理、生物、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自杀行为实施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4.
<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极其重要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目前,关于自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自杀成因、自杀风险评估、预警等级等[1]。然而,如何找到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从而对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大学生进行有效预防与干预,进而降低自杀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本文依据笔者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从现状来分析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干预自杀的方法。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全社会和各高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行为引起的预防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国内学校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大学生自杀行为有上升趋势。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讨论自杀的原因,并寻找预防和干预自杀行为的方法。尽管自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65%~90%的自杀者是精神疾病患者。本文分析大学生的自杀现象以探讨我国的精神疾病预防体系是否存在问题,如目前我国的精神疾病预防体系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快减少因为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事件,我们应该怎样在学校提供更好的心理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抑郁症是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全球疾病负担合作研究(1996)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升至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美国(1994)4%的医疗费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亚太精神科学高峰会(2005)的报告显示,抑郁症在中国造成的总经济负担达到622亿人民币。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06年12月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发布了《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该报告公布了2006年9月份的一项调研数据,估算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全国…  相似文献   

9.
唐遇  向长江 《卫生软科学》2007,21(6):485-486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学校医要从生物医学观念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念,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抑郁症的学生,从而减少大学生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自杀行为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选取1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4 89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支持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和自杀行为量表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 被试学生中有738名为自杀行为高危(15.08%).回归分析显示,DASS得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1),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8,P<0.01);社会支持与DASS的交互项也显示出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5,P<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的自杀行为可能具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整群选取某医科大学4063名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多种研究变量对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4063名大学生最近1年故意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3.4%,其中单次自伤检出率为3.7%,多次自伤检出率为9.6%,男生高于女生;最近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5%、1.4%、0 6%和4.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自伤无自杀组为参考,有自伤有自杀组表现为积极应对程度低(OR=0.5,95%CI:0.3 ~ 0.8)、伙伴个数相对较少(3~5个vs.≤2个:OR=0.6,95%CI:0.3 ~0.9;≥6个vs.≤2个:OR=0.4,95%CI:0.2~0.8);消极应对(OR=2.1,95%CI:1.2 ~ 3.7)、抑郁症状(OR=2.9,95%CI:1.6 ~ 5.2)、焦虑症状(OR=2.2,95%CI:1,2 ~ 3.8)、睡眠问题(OR=1.7,95%CI:1.1~2.8)、自评体型偏胖(偏胖vs.正常:OR=2.0,95%CI:1.1~3.6)较为常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者中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4.7,95%CI:3.5~6.4),而抑郁、应对方式、自评体型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减弱两者的关联程度(OR=3.3,95%CI:2.4 ~ 4.5).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随自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OR=3.1 ~ 10.0),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减弱两者的关联(OR=2.4~5.9).结论 自伤行为虽然不是个体自杀行为发生的信号,但有必要在自伤者中开展自杀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河北北方学院临床医学专业39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16项个性因素测量表(16PF)进行人格特征测量。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临床医学大学生聪慧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实验性、紧张性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男生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得分(14.02,12.42,9.52)明显高于女生(12.49,11.36,8.89)(P<0.05),而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女生(11.02,10.77,13.93)明显高于男生(9.52,9.76,12.83)(P<0.05)。城市学生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得分(12.89,15.77,12.76,10.88,14.07)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1)。结论临床医学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谦逊、理智、平和,但保守、抽象思考能力弱。不同性别及城乡学生表现特征不同,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自杀行为是现代社会中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成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近年来,自杀行为的比例有较高的上升趋势。分析自杀心理,探讨自杀行为与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将有助于自杀行为的干预,防范,以减少其发生率。我院2002年4月~2004年3月共抢救自杀行为者528例,现就有关因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杀作为一种对社会、家庭和自身安全危害极大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1]。军队是一个特殊的战斗群体,军人自杀会导致部队减员,战斗力下降,严重危害官兵生命安全[2]。近年,美、英、法等国军队尤其是美军  相似文献   

15.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自杀的关系,找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从而为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480人.运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480名大学生中有101人出现自杀意念,其发生率为21.5%,其中有15.8%的人有详细的计划和自杀方法.多因素分析揭示,与自杀意念发生有关的主要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OR=0.385)、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亲属在过去是否有人自杀死亡(OR=3.675)及认识的朋友中过去任何时候是否流露过自杀念头(OR=3.033);与自杀行为发生有关的主要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OR=0.176)、认识的明友中过去任何时候是否流露过自杀念头(OR=5.490)、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情况(OR=2.114)等.结论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考研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参加研究生考试大学生人格特征,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调查方法,以16PF为测试工具,对包头市在校应届毕业生230名进行测试。结果在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敏感性(I)、幻想性(M)及专业而有成就者的综合人格因素方面,考研大学生显著高于非考研大学生;而世故性(N)低于非考研大学生。男大学生考研者在恃强性(E)、兴奋性(F)、敏感性(I)和幻想性(M)上显著高于非考研大学生;女大学生考研者在世故性(N)、忧虑性(O)上显著低于非考研大学生。考研大学生中,男大学生在恃强性(E)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乐群性(A)上显著低于女大学生。结论人格因素中,有恒性、持强性、兴奋性、幻想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智.在高等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为工具,测查内地366名藏族大学生和357名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 ~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藏族女大学生乐群性、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藏族男大学生,恃强性、稳定性显著低于藏族男大学生;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均<0.05).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人格存在差异.结论 应关注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根据其人格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彭晖  吕亚南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36-1437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活动能力,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也是大学生前往校医院就诊较高的病种之一.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与预防措施方面有不少研究报告[1-4].为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医疗保健工作,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对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浙江工商大学校医院就诊的658例运动损伤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宁夏部分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完善和可塑的时期,生活环境、学习情况都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为了解大学生学习情况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02年4~5月对宁夏3所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生伤害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大学生伤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全国27省市区选取大学生47 541名,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1 a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的报告率为12.3%,男生为15.4%,女生为9.8%。扭伤和跌坠伤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造成最常见的身体损害是骨关节伤和割刺伤。大学生伤害主要发生在校园内。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特征不同。结论大学生是伤害易发人群,伤害疾病负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