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折后植入物内固定主要有髓内钉和钢板两种,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内固定器械,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至关重要。 目的: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复杂性骨折的随访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股骨干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固定植入物有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两种。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重建型交锁髓内钉组的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相对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在并发症方面动力髋螺钉易出现髋内翻和内固定失败,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易出现锁钉松动。在切口感染和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故可认为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同时静力加动力固定两处骨折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重建原则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一种优于动力髋螺钉的有效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方式,过去应用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一定缺陷,逐步被髓内钉内固定所取代。interTan是由美国Smith Nephew公司针对转子间骨折特点设计的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独特的加压螺纹设计具有可控的线性加压,且具有Z效应防旋的稳定性。目的:分析interTan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骨科接受interTan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纳入研究的实验组,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骨科60例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者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患者的内固定中出血量、内固定后下床活动时间、疼痛数字评分、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内固定后3个月、半年以及1年时,实验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HSS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相比动力髋螺钉,interTan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因其设计而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内固定能够减小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髓外固定的钉板系统,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另一种是髓内固定的髓内钉系统,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为代表。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3个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延长(P < 0.05);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出现,最终骨折愈合。提示两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可更早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为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两种,而对于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不同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目的:探讨及对比不同修复方式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武警北京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分别采用钉板固定系统(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髓内固定系统(Gamma3钉、膨胀髓内钉)及人工股骨头置换进行修复,其中男69例,女99例;年龄75-94岁,平均81.4岁;根据Evans分型,Ⅰ型20例,Ⅱ型43例,Ⅲ型57例,Ⅳ型33例,Ⅴ型15例。对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4-39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定,骨折均在12个月内愈合,4组修复结果优良率及比较差异无显著型意义(P0.05)。膨胀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人工股骨头组在下地负重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1)。提示根据骨折分型,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式可以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减少治疗后并发症。EvansⅠ、Ⅱ型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Ⅲ-Ⅴ型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髓内固定系统,不稳定性骨折合并明显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宜选择人工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采用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及内固定器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方式较多。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类型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者31例,动力髋螺钉组者66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者49例。动力髋螺钉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均属于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通过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与锁定加压钢板组及动力髋螺钉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疗效优良率(94%)显著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81%)及动力髋螺钉组(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髓内及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髓内固定系统较髓外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患者内固定后疗效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治疗方法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劣。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与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同分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Ⅰa型及Ⅰb型共43例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Ⅰc型及Ⅰd型共41例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7.7±9.3)分,优良率83.7%;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5.9±8.6)分,优良率90.2%。两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植入物选择时,EvansⅠa及Ⅰb型骨折者适合采用动力髋螺钉定,EvansⅠc及Ⅰd型骨折适合选择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两种螺钉植入后疗效均显著,且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 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现在国内外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仍主张早期行骨折内固定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常用的内固定系统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两者的对比研究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髋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方法:纳入6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4例。通过X射线正、侧位片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状况(根据Sander’s评分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Ⅲ、Ⅳ、Ⅴ型)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较好、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Ⅰ、Ⅱ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固定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尤其适合不稳定型骨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早期积极有效的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与Gamma钉置入内固定治疗Evans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7例Evans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治疗28例,Gamma钉治疗39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6-45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①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出现感染1例,经换药半年后拔除内固定治愈,Gamma钉1例肥胖患者治疗后3周下床活动时再次受伤,出现远端锁钉处骨折,经更换长Gamma钉后愈合,Gamma钉组有4例患者因大转子固定欠稳定,卧床时间超过6周出现重症肺炎,经转内科治疗后治愈。②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治疗后出现髋内翻畸形2例,Gamma钉组3例,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③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较Gamma钉组治疗时间更长,治疗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和Gamma钉均是治疗Evans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要根据骨折的稳定性、骨折愈合状况、骨质疏松程度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 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 < 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翟生  吕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595-360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主要分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哪种内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1966至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内固定后股骨干骨折、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内固定后疼痛(包括髋关节疼痛和大腿疼痛)、手术时间、失血量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3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患者总数4 7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 757例。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内固定后髋关节周围疼痛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髓内固定比动力髋钢板固定失血量少(P=0.003);髓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动力髋钢板固定组(P=0.003)。提示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髓内钉固定失血量少,但增加了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髋关节周围疼痛这些结局指标方面,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