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 21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2.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 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利伐沙班组10 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 100 U/d,疗程为2周。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大多数医院采取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抗凝药物方案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但仍存在一定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能否采用置换前后联合用药方案,既不增加出血风险又能更好地降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 目的:比较置换前维生素E联合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仅置换后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等4所医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 656例,随机分试验组(n=1 830)和对照组(n=1 826),前者置换前给予维生素E联合置换后给予利伐沙班,后者置换前给予安慰剂联合置换后给予利伐沙班。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 < 0.01),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二者接近(P > 0.05)。说明置换前维生素E联合置换后利伐沙班比仅置换后利伐沙班可更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并未额外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背景: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的疗效已经得到诸多实验的证明,但有关其安全性实验结果并不一致。 目的:系统评价利用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的安全性。 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6篇,其中5篇英文和1篇中文,全部样本量合计9 611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依诺肝素,RR为1.75 (95%CI,0.76~4.04),Z=1.31(P=0.19);临床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依诺肝素,RR为1.29 (95%CI,0.99~1.68),Z=1.85(P=0.06);小出血事件发生率稍低于依诺肝素,RR为0.98 (95%CI,0.76~1.25),Z=0.20(P=0.84);总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于依诺肝素,RR为1.13(95%CI,0.95~1.35),Z=1.38(P=0.1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利伐沙班;依诺肝素;全髋关节置换;静脉血栓栓塞;系统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23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患者常使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等药物进行置换后抗凝,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4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置换后试验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依诺肝素治疗。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的置换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失血指数、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凝血酶还原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凝血指标、置换后2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平均瘀斑面积、平均大腿周长变化及平均小腿周长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均能偶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起到较好的抗凝作用,但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5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94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依诺肝素组111例,每12 h给予依诺肝素30 mg皮下注射,连续10 d.入选患者术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13%,显著低于依诺肝素组9.0%,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应用利伐沙班较依诺肝素更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  相似文献   

8.
背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正逐步规范用药方案,以取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目的:探索置换后预防血栓的规范化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骨科2010-01/2011-05接受髋关节置换者11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案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版)》的要求。将上述临床结果与2007-01/2009-12接受骨科髋关节置换后不规律用药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因注射抗凝药物而产生明显不适症状。两组中均有少量病例在置换后出现不同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不规律用药组和规律用药组D-二聚体检测分别有45,29例阳性。不规律用药组与规律用药组的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置换后4周内,随着置换后用药时间的延长,血栓发生率出现下降趋势。置换后12周时规律用药组发生血栓人数明显低于不规律用药组(P < 0.05)。提示在髋关节置换后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下肢深静脉栓塞为人工髋、膝关节后常见并发症,置换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已成为常规指导原则。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对初次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病例529例,对有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者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置换后8-12h开始,应用组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6000U,连续使用10-15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统计比较病例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结论:应用组中关节置换患者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2,P<0.01)。膝关节置换患者以显性失血为主,髋关节置换患者则隐性失血量较大,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增加置换后失血量,这其中髋关节置换及膝关节置换显性、隐性失血比例各有不同。单纯通过计量置换中出血及置换后引流来评估有效血容量的丢失较为片面。抗凝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结合手术特点充分考虑隐性失血,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开始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其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形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优劣。 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软件Stata1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可显著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 < 0.05),且不增加出血风险,2组患者肺栓塞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更加安全、有效和方便。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创伤等因素会导致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氨甲环酸是一类抗纤溶药物,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可减少置换后显性失血、总失血量,并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22例在术中经静脉给予总量2 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32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连续5 d的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间失血量的差异性。置换后1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为(302.9±189.9) mL,对照组为(596.8±271.4)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各发生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提示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异体血输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进行髋膝置换前使用阿司匹林抗凝预防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很多见,而目前国内尚无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置换期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对于出血量影响的报道。 目的:观察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髋膝关节置换出血的影响。 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收治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置换前长期连续规律应用100 mg/d阿司匹林抗凝,除置换日之外不停药。对照组未使用阿司匹林抗凝,与观察组患者年龄相近,与观察组为同一手术医师。两组中全髋关节置换10例,全膝关节置换10例。置换过程中积极止血,置换后采用加压冰敷等减少出血措施。记录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置换期血红蛋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之间置换前及置换后的血红蛋白变化水平、置换后48 h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3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积极采取减少出血的措施,围置换期持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对于初次髋膝关节置换出血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使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收集中药和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分析不同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治疗和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磺达肝癸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大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在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隐性失血量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中药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上选用益气活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活血通脉汤、桃红四物汤等,还有补阳还五汤、佛手通瘀汤、活血通栓饮、加味桃核承气汤等,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较好。中西药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西药效果相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ward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Gross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出血的临床报道较多,但争议较大,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是否一定可以减少置换后出血并增加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风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评价。 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关于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质量评价,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氨甲环酸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失血量采用均数差(MD)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危险度(RR)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氨甲环酸能够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MD=-314.96,95%CI(-448.76,-181.16)]、术后失血量[MD=-417.72,95%CI (-508.87,-326.56)],降低输血率[RR=0.43,95%CI(0.37,0.51)],而两组深静脉血栓[RR=0.98,95%CI(0.38,2.52)]、肺栓塞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氨甲环酸能够降低全膝关节置换失血量及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的发生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We sought to document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1st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 guideline on the prevention of 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PE)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in Korean patients, in terms of the proportions of the each risk-stratified group, efficacy and safety. Consecutive 328 patients underwent TKA were preoperatively assessed for the risks of PE and bleeding and categorized into 4 groups: 1) standard risk, 2) high risk for PE, 3) high risk for bleeding, and 4) high risks both for PE and bleeding. One of three options was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groups (aspirin in group 1 or 4; enoxaparin and following aspirin in group 2; antithrombotic stocking in group 3). Incidences of symptomatic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PE, and major or min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ere evaluated.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86%) were assessed to be with standard risks both for PE and bleeding. No patient experienced symptomatic DVT or PE and major bleeding. Eleven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discontinued chemoprophylaxis because of bleeding-related wound complication. In conclusion, the 1st AAOS guideline functions successfully in Korean patients undergoing TKA in terms of prevention of symptomatic DVT and PE while avoiding maj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