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食管导联心电图(简称食管心电图)是通过食管内电极导管描记到的心电波形,具有P波高大清晰、容易辨认的特点,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食管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之一。熟悉和掌握食管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及诊断  相似文献   

3.
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除了在心律失常时记录食管导联心电图外,主要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调搏。同步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食管心电图将食管电极导管经鼻腔插入食管内左心房后方位置所记录的心电图。1906年Cremer首选成功地在食管内记录到心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早已公认,但是,心律失常时往往P波难以辨认导致诊断困难,而食管心电图的P波(PE)振幅大、不易被掩盖、且易辨认,对某些疑难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食管心电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2,21(2):119-122
食管心电图是利用在食管内放置的电极导管记录的心电图。1906年Cremer通过一根放置在食管内的银制电极成功地记录到了心房电活动 ,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食管心电图以高大P波的优势 ,成为今天心律失常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记录食管心电图仅需要普通心电图机和食管电极导管。经鼻腔或口腔将食管电极导管放置于食管内 ,其尾端与心电图机的肢体导联或胸导联相连接 ,就可记录到双极或单极食管心电图 (图1)。一、食管电极导管食管电极导管的种类较多 ,不同的电极导管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1 .…  相似文献   

6.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是一项无创性心脏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充分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内,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间接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检查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心电图,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还适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该方法简单易行,相对安全,但也会出现与  相似文献   

7.
食管心电图在窄QRS波心动过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管心电图是将记录心电图的电极导管经鼻前孔或口腔送到食管内的心房水平位置,将心电图机的胸前或标准肢体导联线与电极导管的单极或双极连接后,再经心电图机描记的心电图。因记录电极十分靠近心房,使其P波振幅高且多呈双相,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随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8.
新型经食管心房调搏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探查及刺激电极放置在食管靠近左房后壁的位置。作为探查电极,其可记录到心房振幅较高的心电图,有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作为刺激电极,其可将程序刺激发放至食管肌进而刺激左房心肌,并在心脏内扩布,即应用发放的人工心脏早搏刺激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百余年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及时、简便、可靠的诊断依据.但体表心电图须在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才能捕捉到,且记录点局限在体表,难以进一步了解心脏具体起源点及激动顺序,对于某些复杂心律失常仍不能明确诊断.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借助心导管技术将多根电极导管分别放置在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以及右心室心尖部等部位标测,可了解到各部位的起源点及激动顺序.结合体表心电图,采用程控电刺激还可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诱发及终止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等,但因其属创伤性检查且费用昂贵,无法普及.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则利用食管与心脏解剖关系密切的特点,将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程控刺激技术起搏心房,同时记录体表导联与食管导联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并复制心律失常.因其属无创性、设备简单、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心电图医师提供了学习心脏电生理知识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食管位于心脏后方,长度约在3/4处与左房后壁相邻,向下靠近左室。经鼻腔或口腔将食管电极导线放置于食管内,食管电极导线的尾端与心电图机连接,即可以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也可以通过程序刺激仪起搏左房,达到了解、诊断心律失常的目的。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情况下,食管调搏的临床应用尚局限在检测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检测特殊传导  相似文献   

11.
<正>窦房结功能障碍是导致心源性晕厥、乏力等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心电生理等方法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定。随着新型国产食管心脏电生理仪技术的发展,食管电极改良,食管电生理标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有长足改进,有助于心律失常机制的揭示,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评价,可显著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危险分层和预后有指导意义。食管心  相似文献   

12.
食管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inthoven发明心电图记录技术4年后的1906年.Cremer通过放置在食管内的银制电极成功记录到心房电活动.自此,将电极置于食管内记录心脏电活动也经历了100余年的历程。1936年Brown应用改进的食管电极详细记录了142例正常人和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食管心电图。此后,  相似文献   

13.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9,28(6):430-434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是一项经食管起搏心脏来进行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该方法应用心脏刺激仪发放直流电脉冲,通过贴近心脏的食管电极对心房(或心室)进行调搏,同时记录体表及食管内心电图以获得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从而揭示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作者研制的9F8极食管心房调搏和标测专用导管电极对60例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目的是探索降低食管心房调搏阈值,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提高无创性电生理诊断准确率的途径.通过食管电生理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应用此种新型导管电极,心房起搏和电生理检查阈值可降低25%—30%,检查成功率为100%.由于这种导管电极可同时进行心房调搏、同步记录2道食管双极导联滤波心电图,提高了无创性电生理检查诊断心律失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强  乔鹏  杨丽红  苑帅 《山东医药》2011,51(1):56-56
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金标准,但不少心电图上的P波往往不易甚至无法辨认,从而给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造成困难。目前食管心电图以高大P波的优势,成为心律失常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然而食管调搏技术要求有一定的器械和操作人员,在基层医院开展造成困难。作者通过同步记录100例患者食管导联、腹臂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在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结论,对42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CT)发作时的食管心电图及体表心电图诊断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评价食管电生理在诊断WCT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体表心电图诊断结果相比较,食管心电图对WCT的诊断准确度更高,而误诊率、漏诊率更低。结论应用食管电生理能显著提高对W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也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要对复杂心律失常作出正确的分析,显示心房波并找出其规律是关键环节之一。食管导联因电极紧靠心房,与电极直接置于心房表面者颇为近似,故能使P波清晰显示,有助于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现结合病例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翔  冯国定 《心电学杂志》2000,19(3):160-161
一般认为临床上抢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致阿 -斯综合征、心脏骤停的患者 ,经食管心室起搏的成功率较低 ,这主要由于食管与心室距离较远以外 ,还与食管电极过细 ,电极间距离较近有关。我们对以往常规的食管电极进行加粗加硬(电极直径3.8cm ,导管直径3.5cm) ,适当增加电极间距离 (4cm)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5例患者中男性9例 ,女性6例 ,年龄3~81(53.00±21.06)岁。其中14例是由于冠心病、有机磷中毒、溺水等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室性自身节律乃至成一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食管导联心电图对82例各类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照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82.57%,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57.3%(P〈0.01);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1.46%,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0.98%(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75%,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扑动并存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29%,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1:1室房逆传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83%,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高,安全、可靠、实用、能定位、对射频消融术前病例的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50岁,主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3h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110次/min,律齐,无杂音。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超声心动图:心腔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酷似交接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食管心电图(图1下行,食管电极深度36cm),P波呈正负双相与T波重叠。P—R间期为0.32s,心律失常得到明确诊断。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