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国外医用缝合线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用缝合线是一种用于伤口缝合、组织结扎和组织固定的无菌线,主要分为非吸收性缝合线和可吸收性缝合性二种。本较全面介绍了国外医用缝合线的发展状况和高分子材料在医用缝合线上的应用,并比较了各种医用缝合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医用缝合线是一种用于伤口缝合、组织结扎和组织固定的无菌线,主要分为非吸收性缝合线和可吸收性缝合性二种。本文较全面介绍了国外医用缝合线的发展状况和高分子材料在医用缝合线上的应用,并比较了各种医用缝合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用于伤口缝合,组织结扎和组织固定的无菌线。缝合组织后引起什么程度的炎症反应,缝合成周围组织有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可吸收合成缝线在体内被吸收的时间,都与缝合线的结合有关。我们用TH可吸收合成缝合成植入兔肌肉后5、30、90、120、150、180及210天做组织学观察,与美国Dexon'11可吸收合成缝合成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背景:由于可吸收缝合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强度,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可吸收性缝线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其体外降解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文章内容与可吸收缝线材料降解性能和应用相关的文献,从可吸收缝线材料的性能及降解行为影响因素、可吸收与不可吸收缝合线临床应用比较等对可吸收缝线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作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与结论:可吸收缝合线体可被机体完全降解吸收,无不良反应,创口愈合后不留瘢痕,克服了不可吸收缝合线不能在体内分解的缺点,其降解产物的体内吸收主要有2个途径:一为体内巨细胞与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途径为降解产物进入人的体液与血液,如乳酸通过体循环被吸收排泄。人体内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环境,存在着影响材料性能的各种因素。加之材料的种类不同,它们在体内的降解行为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设计合成和加工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满足临床需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患者自身情况、腹部切口缝合方式外,还与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 方法:将2009-09/2011-0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1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腹部正中切口分别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和传统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3.45±1.46) min,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切口裂开和排异反应,经换药很快痊愈。对照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2.96±1.95) min,术后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9例,排异反应11例,经换药后部分切口延期愈合。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壁切口操作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并且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关键词: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腹部正中切口;全筋膜连续缝合;直肠癌;切口愈合 缩略语注释:PDS Ⅱ:polydioxanone Ⅱ,聚对二氧环己酮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40  相似文献   

6.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与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外,还与外科医生的腹部切口缝合技术、缝合方式、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腹壁切口的效果。方法:纳入153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30-8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78)与对照组(n=75),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丝线分层间断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与费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脂肪液化及排异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无切口裂开,未发生排异反应;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裂开4例、排异反应5例,两组切口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切口脂肪液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腹部切口操作简单,可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气管及支气管吻合材料的选用对吻合口愈合质量可产生不同影响。 目的:以3种缝合材料建立兔气管重建模型,分析气管吻合口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与气管重塑的关系。 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建立气管重建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吻合口处气管抗拉强度:术后2周,3组气管在一定外力下于接近吻合口处断裂,缝线本身并未断裂;术后4,8周,吻合气管在远离吻合口部位破裂,均未从吻合口处断裂。②吻合口处气管顶破强度:术后2,4,8周,3组均在气管膜部破裂。③吻合口Ⅰ型胶原蛋白水平:术后2周涤纶线组低于较其他两组(P < 0.05),术后4,8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不论使用何种缝线均不影响气管吻合口的稳定性,但不同缝线在不同时期引起的气管狭窄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背景: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在体液、血液作用下的扩散性好,可迅速发生聚合反应,产生较理想的止血、促进愈合等作用。 目的:观察医用胶作为止血材料在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以生物材料医用胶黏合额面部开放性伤口的1 218例儿童为观察组,以常规丝线缝合额面部开放性伤口的600例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伤口出血情况、缝线反应、色素沉着情况及瘢痕增生程度。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中1 215例伤口Ⅰ期愈合,对照组中586例伤口Ⅰ期愈合。随访12个月,观察组瘢痕愈合平整,无线结瘢痕及针眼瘢痕,与临近皮肤肤色相近,美容效果良好;对照组瘢痕较明显,可见线结瘢痕及针眼瘢痕,大部分伤口周围出现红斑、硬结及瘢痕增生。使用生物止血材料医用胶黏合儿童额面部开放性伤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美容效果,且使用安全、方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软骨组织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结构特点表面,其受损后自我康复较难,根据其受伤特点及受损区域可以进行相应缝合,但缝线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随着可吸收缝线材料的研制与运用,为软骨组织缝合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大保障。 目的:文章综述了软骨组织生理特征,医用缝合线材料研究进展及其运用情况,着重介绍了可吸收缝线的材料学特征及其临床运用效果,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材料和对新材料进行开发或研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3-01/2011-01关于软骨损伤及医用缝线材料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软骨;缝合线;材料”或“Cartilage; Seam; material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缝线材料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9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软骨的生理特征制约着自我修复的效果,一般认为较难恢复,所以大多采用切除手术,但切除手术后期效果不理想,应尽量保留软骨组织,同时研究发现软骨组织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所以对于规则性裂伤进行缝合康复,后期效果较好。但又由于软骨组织特殊的功能结构及需体内手术,所以不可吸收缝合线很难避免二次伤害及手术效果不理想,可吸收缝合线的出现为软骨组织的缝合康复及其缝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和保障,随着缝合技术的进步及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软骨缝合作为一种组织工程修复手段将会得到逐步运用和改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网址http://www.cqvip.com/)有关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手术护理中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可吸收缝合线;妇产科;护理;生物材料",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5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18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可吸收缝线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强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得越来越为广泛。尤其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远期效果。此类缝线可以在外科手术时间的缩短、术后感染率的降低、术后机体的恢复及减少切口内异物的刺激、疼痛的减轻等方面对患者个人、科室及医院的管理都体现出了重大的意义。因而在对妇产科手术缝合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针对其降解产物所进行的有效分析,临床工作者应注重对各种缝线进行横向比较,对其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安全性尚需结合进一步的体内降解试验及毒性动力学的研究来进行综合推断,以保障其临床效果更为完善地发挥。结论:可吸收缝线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及机械强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得越来越为广泛。妇产科诸如剖宫产手术、会阴侧切及会阴撕裂伤的缝合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应倾向于选用可吸收缝线来进行手术切口和伤口的有效缝合。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俗称504医用胶,是美国 FDA和欧洲各国批准用于人体组织内的唯一医用胶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性,在室温下能快速黏合机体组织,目前作为组织黏接剂已被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儿科手术、眼科外伤的简单、快速修补等领域。 α-氰基丙烯酸酯正丁酯黏合剂黏合切口的作用原理:该类黏合剂的α-位碳原子上含有极强吸电性的基团如-CN和-COOR,产生诱导效应,使β-位的碳原子有很强的吸电性,在遇到黏膜表面水分或者血液时能产生瞬间聚合反应,固化成膜,同时形成多极性中心,此膜通过电镜观察为直径2.0-3.0 μm的网状结构,与创面组织镶嵌,其结合力大于黏膜的张力,使创面保持对合。  背景: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504医用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粘接剂,但其在口腔领域手术切口闭合中的应用少有报道。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在大鼠口腔黏膜创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取15只雌性SD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建立口腔黏膜切开创口模型,分3组:自然愈合组不做任何处理,缝线组采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间断缝合1针闭合创口,504黏合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封闭创口,术后7 d进行创口大体与组织学观察。取20只雌性SD大鼠,建立口腔黏膜      1 cm×1 cm的正方形缺损模型,分2组:自然愈合组不做任何处理,504封闭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涂布缺损区,术后10 d进行缺损部位大体与组织学观察。实验方案经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口腔黏膜切开创口模型:大体观察显示3组创口愈合良好,未见红肿流脓等炎性反应;组织学观察显示,缝线组创缘上皮完整、连续,上皮钉突短而平,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增多,缝线轨迹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自然愈合组、504黏合组黏膜上皮愈合完好,上皮钉突细而长,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胶原纤维数量多,504黏合组纤维排列较针缝组更为紧密有序;②口腔黏膜缺损模型:大体观察显示,自然愈合组创口愈合不全,未见肿胀、坏死溃烂等感染情况,504封闭组创面基本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自然愈合组黏膜缺损明显,上皮层与固有层连接不紧密,可见坏死组织、少量成纤维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504封闭组黏膜缺损创缘长度显著减小,固有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纤维排列一致有序;③结果表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的异物反应小,可促进黏膜组织再生,为封闭口腔黏膜创口的一种潜在方法。 ORCID: 0000-0002-5986-5231(胡开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缝线及缝合方式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诱导效果。 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45只,应用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根据缝线及缝合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均分成5组,裂隙灯观察CNV生长趋势并摄片记录。筛选新生血管诱导稳定有效者,于角膜缝线前、缝合后7 d和14 d分别抽取动物房水,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量,并于相同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兔各3只,取角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VEGF表达。 结果 8-0缝线单套环平行(A1)和垂直缝合组(A2)角膜缝线分别于8 d和14 d后脱落,血管萎缩,模型制作失败;10-0缝线双套环平行(B1)和垂直缝合组(B2)14 d时分别于角膜缘见稀疏和短簇状血管,CNV诱导效率不高。10-0缝线3套环放射状缝合组(B3)CNV生长旺盛,呈束状,房水VEGF表达较缝线前增强,14 d 高于7 d。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缝线后7 d时,B3组角膜水肿,基质CNV。VEGF免疫荧光染色见少量着色;14 d时,B3组角膜基质CNV及VEGF免疫荧光染色均较7 d时增多。 结论 角膜缝线法可诱导兔角膜CNV模型;10-0线3套环缝合法(B3)诱导CNV稳定有效,为有效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切口两种缝合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改进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 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快薇乔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手术切口(观察组),50例采用三针间断褥式缝合手术切口(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切口缝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但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愈合后皮肤较对照组平整,呈一条淡红色细线状瘢痕,皮下无硬结。结论 快薇乔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较三针间断褥式缝合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高能量下髌骨粉碎性骨折明显增多,单一的内固定已无法满足髌骨解剖复位、多点坚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修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29例采用切开复位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28例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组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组优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组(P < 0.05)。提示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相比,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修复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治疗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且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采用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苏州院区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包皮环切术的89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切除包皮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n=36)、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n=53)。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常规化验和检查,控制血糖,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术中选择相应型号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切割、缝合包皮;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患者术中距离冠状沟0.5~1.0 cm处用组织剪剪去多余包皮,电刀严密止血后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2组患者均用纱布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术后2组患者均予以口服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 d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予以更换纱布和弹力绷带,之后每2 d更换1次,直至伤口愈合拆除纱布和弹力绷带为止。比较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记录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吻合器损伤龟头例数。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0(6.3,14.8) min]和平均术中出血量[1.0(1.0,2.0) mL]显著短于及少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28.0(23.0,33.0)min、2.0(1.0,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87、-3.884,P<0.05)。术后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伤口瘀斑8例(22.2%),高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2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18)。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术后伤口血肿5例(13.9%)、伤口感染5例(13.9%)、伤口全部裂开5例(13.9%),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0、0、0)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9、0.009)。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术后未出现伤口局部裂开,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1例(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伤口瘀斑较为常见可自行消退;增加弹力绷带层数基础上加压包扎2 d伤口血肿消失;针对伤口感染、伤口全部裂开,予以拆除全部包皮吻合器的钉和硅胶垫片后消毒、包扎,待伤口感染控制后,用可吸收线重新缝合;针对伤口局部裂开应用苯扎氯铵局部消毒。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吻合器损伤龟头。 结论术前经过严格筛选和沟通后的糖尿病患者行包皮环切缝合器是安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手术便捷和手术体验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水凝胶用于治疗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在创面愈合和血管新生,新生真皮胶原排列状态和胶原比例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将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粉末与海藻酸钠粉末以质量比10∶1混合,溶于无菌磷酸盐缓冲液中,制备成胶原蛋白含量为10%的溶液,使用时以10% Ca2+溶液交联成凝胶状。以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制备动物模型,在每头猪背部正中线两侧旁开2 cm分别用手术刀制备3个边长5 cm深达肌肉筋膜的正方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同体自身对照,实验组用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水凝胶治疗,水凝胶外层覆盖无菌硅胶膜保湿;阳性对照组用可吸收性敷料治疗;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硅胶膜覆盖。术后7、14、21、90 d,进行创面大体观察,并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创面修复情况、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CD31的表达并计数新生血管数目,天狼猩红饱和苦味酸染色偏振光观察胶原纤维排列、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或Kruskal Wallis H检验。 结果实验组创面肉芽组织平整,颜色鲜红,柔软湿润。光学显微镜下见实验组较阴性对照组组织炎症反应轻微,创面修复早期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快。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14、21 d,实验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分别为(18.8±2.7)、(32.0±4.4)、(42.8±4.5)个/ hpf,而阴性对照组仅分别为(12.0±3.0)、(16.6±2.3)、(12.6±4.1)个/ hpf,各个时间点实验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术后14、21、90 d创面新生真皮组织天狼猩红饱和苦味酸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较阴性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规整,与阳性对照组相似,而Ⅲ型胶原蛋白比例较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均升高。 结论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水凝胶可促进全层创面愈合和血管新生,促进新生真皮组织胶原纤维有序排列,增加Ⅲ型胶原在新生真皮胶原中所占比例,从而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并有望减轻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