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口腔种植学发展迅速,金属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不断涌现。本文对等离子喷涂、烧结、离子注入、阳极氧化和氮化处理等技术在金属种植体表面处理方面的应用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3.
背景:纯钛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与骨组织相近的弹性模量等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
目的:综述近年来钛金属种植体材料表面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化学改性策略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titanium,implant,surface modification,osseointegra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钛,种植体,表面改性,骨整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时间范围为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文献检索语种为英文和中文。纳入内容与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及其对骨整合影响密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9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76篇文献进行分析。钛种植体本身是生物惰性材料,通过表面改性对钛金属表面进行活化处理,使之具有生物功能性,与骨组织形成早期骨整合,是国内外口腔种植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化学改性可缩短钛种植体种植周期,获得早期骨整合和更高的结合强度。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将多种改性方法有机结合,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钛金属材料表面与机体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界面分子作用机制,完善种植体的表面改性技术,实现种植体和骨组织的早期和更加稳定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效应是骨吸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模仿天然牙周膜的新结构种植体或可改善其界面应力的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不同的咬合负载条件下,改变传统种植体内部结构对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应力分布、峰值的影响,为新结构种植体的优化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用Pro/ENGINEER软件建立新结构的种植体(模型A)与无螺纹的传统柱状种植体(模型B)的数字模型,采用Ansys软件分析在相同骨质及相同受力环境下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应力峰值、应力带分布的变化规律。
结果与结论:垂直加载时,模型A在不同受力大小时应力峰值均较模型B降低17.54%;45°加载时,模型A应力峰值较模型B降低(2.59%),模型B的高应力区向颊侧集中趋势明显。咀嚼模拟加载时,模型A的应力峰值均较模型B低,其差值在施力方向与种植体轴向夹角(β)等于12°时最大(0.353 2 MPa),在β > 12°后逐渐减小;并且模型A在促进骨组织生长最适应力峰值、维持骨组织健康应力峰值两个量化指标中,均比模型B适用角度范围大(A:0°-28°,0°-58°;B:0°-24°,0°-56°)。提示优化设计种植体结构的改变可改善种植体-骨界面皮质骨区的应力分布,降低应力峰值,可在更大范围内降低骨皮质吸收的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补锌可以加速种植体的骨融合。目的:观察60Co放射及微量元素锌对种植体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家兔36只,双侧胫骨近心端各植入1枚钛种植体,建立钛种植体动物模型,随机均分为4组,补锌组种植后24 h肌注10 g/L硫酸锌4 mg/kg,1次/d;对照组种植后24 h肌注9 g/L生理盐水4 mg/kg,1次/d;放射组于种植后第2,4,6天给予双侧胫骨近心段60Co照射,15 Gy/d,同时种植后24 h肌注9 g/L生理盐水4 mg/kg,1次/d;放射补锌组于种植后第2,4,6天给予双侧胫骨近心段60Co照射,15 Gy/d,同时种植后24 h肌注10 g/L硫酸锌4 mg/kg,1次/d。种植后1,4,12周利用显微镜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在相同时间段内,与其他各组相比,放射组种植体周围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纤维性结合较多,而骨性组织特别是成熟骨组织形成较少。在相同时间段内,与其他各组相比,补锌组种植体表面成骨细胞数量更多,骨性结合更多,在第4周时即可见成熟骨组织出现,说明补锌能在种植后早期(1-4周)即形成骨性愈合。放射补锌组在第4,12周时也较放射组产生更多骨性结合,说明即使在60Co照射后,微量元素锌的补充仍可以促进种植体-骨融合。提示60Co照射会延缓种植体骨愈合,放射治疗后适量补锌能够减轻其对种植体骨融合的不利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Imperfect strength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bone interface delays bone healing.
OBJECTIV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arly healing ability of titanium dental implants, to make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 and observe the osseointegration ability of the implant.
METHODS: Titanium alloy implants were coated with micro-arc oxidation (group A), micro-arc oxidation-silane (group B), and micro-arc oxidation-silane-melatonin (group C) coatings, respectively. Three kinds of implants were placed into the mandible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2, 4, 6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implant-bone interface osseointegration was observed using cone-beam C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torsion tes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Cone-beam CT examination: 6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osseointegration of the implant with the mandible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s in the group C, followed by group B and group A. (2)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observation: the implants in the three groups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fluorescence at 4 weeks and slightly weakened at 6 weeks,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higher in the group C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3) Torsion test: with implantation time prolonged, the implant-bone osseointegration activity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three groups, while it was still highest in the group C (P < 0.05). In summary,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tanium alloy implant coated with micro-arc oxidation-silane-melatonin composite coating has higher osseointegration activity and promotes bon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7.
纯钛种植体的表面预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革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8,21(6):361-363
钛的优良特性早已被公认为产选牙用种植材料,表面氧化膜是形成骨融合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人们采用取多种方式进行表面处理,最终达到在植入体的不同产 相似文献
8.
BACKGROUND: The peri-implant bone absor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pair effe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dental implant systems on the peri-implant bone absorption.
METHODS: 11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dental implant system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46 cases with 3I implant system, 40 cases with ITI implant system and 30 cases with BLB implant system. The peri-implant bone absorption, sulcus bleeding index and 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 of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at 1, 3, 6, 9 and 1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eri-implant bone absorption of three groups within 1 year after implantation was in a rise, and the bone absorption of BLB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TI and 3I groups at 3 and 1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teeth, the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 of three groups were all increas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 of BLB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teeth at 6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P < 0.05); the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 of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teeth at 9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P < 0.05). The 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 of three groups showed an ascending trend at 6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 of three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teeth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mplantation, which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6 and 9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P < 0.05). In conclusion, three kinds of dental implant systems exhibit differet effects on the peri-implant bone absorption, but all achieve excellent clinical efficacies. 相似文献
9.
背景:低功率激光照射对种植体周骨愈合及骨结合的影响尚无确切的结论。
目的:探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对骨内种植体周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6只Beagle犬,每只犬两侧胫骨分别植入3枚种植体,植入后分别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1周,2周或不照射。分别于第4,8,12周随机处死2只Beagle犬取材。
结果与结论: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给予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的种植体周骨组织愈合优于未照射者。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植体植入时间的延长,种植体-骨结合率逐渐增高;在相同时间点,种植体-骨结合率以照射2周组最高,照射1周组次之。提示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能显著促进种植体周骨组织愈合及其改建成熟,同时增加种植体骨结合面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刘福祥教授自行设计的新型种植体在较短种植体长度上给出了较大骨接触面积,同时考虑到种植体的抗扭转能力、抗侧向力能力,种植体与骨弹性模量的匹配及加工和植入、修复的便易度。
目的:观察自主设计的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种植体-骨界面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探讨新型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能力。
方法:拔除成年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于两侧拔牙位点牙槽骨分别植入新型种植体和圆柱状种植体各2枚。
结果与结论:随时间增加两组周围骨组织密度逐渐升高,新型种植体组圆盘结构间出现密度逐渐升高的影像组织。两组种植体-骨界面均有Ⅰ型胶原表达,均于术后4周达高峰,且新型种植体组术后2,4周Ⅰ型胶原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圆柱状种植体组(P < 0.05)。表明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能够取得生物性成功,种植体-骨界面成骨较圆柱状种植体更快,更活跃,骨结合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关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报道较少。
目的:检测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制备羟基磷灰石与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①溶血性实验:在0.2 mL稀释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0.01,0.15,0.2 g/L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溶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各10 mL,检测各组上清液吸光度值。②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分别以100%,50%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浸提液、100%羟基磷灰石浸提液、苯酚溶液及RPMI1640培养液培养传至第2代的L929细胞,MTT法检测培养2,4,7 d的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体外溶血性实验显示,各浓度梯度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的溶血率均在5%以内,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要求。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100%,50%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浸提液组细胞贴壁覆盖率增加,细胞密度增高,细胞为长梭形或多角形,细胞增殖及形态与RPMI1640培养液组、羟基磷灰石组无明显差别,细胞毒性为0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关于种植体即刻负重或延期负重方案的选择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探讨基于种植体稳定系数值的Bego种植体负重方案选择,并分析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植入后种植体稳定系数值≥50的单个Bego种植体患者62例,共74颗种植体。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36颗种植体,予以种植后即刻负重;对照组31例38颗种植体,予以延期负重。比较两组Bego种植体负重后1,2,3,4,6,8,12周种植体稳定系数值,分析影响Bego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即刻负重的最低稳定系数出现在负重后第二三周,对照组延期负重的最低稳定系数出现在负重后第三四周。两组Bego种植体负重后1,2,3,4,6,8,12周种植体稳定系数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回归分析,患者年龄、骨质类型和种植体长度与Bego种植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口腔卫生情况与Bego种植体稳定性呈负相关。说明Osstell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值≥50的单个Bego种植体采用即刻负重与延期负重对种植体具有相似的稳定性,临床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在Osstell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值的指导下,选择个体化的Bego种植体负重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试验证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合适的孔隙率及降解性能,但缺乏缓释生长因子的作用,且无成骨诱导性。
目的:将聚乙稀吡咯啉酮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形成复合颗粒,再修饰纳米晶胶原基骨制备复合支架,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体外缓释效果。
方法:实验分3组,实验组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 纳米晶胶原基骨1块,滴加聚乙稀吡咯啉酮混匀,-4 ℃冻存过夜,再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对照组1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 纳米晶胶原基骨1块,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对照组2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未脱钙的大鼠松质骨1块,滴加聚乙稀吡咯啉酮混匀,-4 ℃冻存过夜,再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观察14 d,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体外释放活性。
结果与结论:观察到14 d时,两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A值趋近于0,而实验组上清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仍保持较高的A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经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后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具有明显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异体皮质干燥异体骨为多孔状结构,孔均匀且相互贯通,孔径200 µm 左右,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无机骨极为相似。
目的:观察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33例创伤性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6-85岁。首先提取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以异体皮质人工骨为支架材料,同时导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成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每例植入人工骨复合物20-45 g。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2.5年,根据Mankin及Komender等对同种异体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满意32例,不满意1例。复查X射线片示32例达骨性愈合,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7个月,陈旧性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同种异体松质骨6-9周开始与自体骨融合爬行替代。1例感染性骨缺损移植后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置管冲洗、局部稳定后再次植骨愈合,随访2年1个月骨感染未复发;1例钢板松动致骨折未愈合,再次行内固定、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表明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皮质人工骨复合物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无明显不良反应,修复效果良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雷洛昔芬是第3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减少骨量的丢失,增加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降低骨折风险。
目的:观察雷洛昔芬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下颌骨制作8 mm×4 mm×3 mm的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12只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并给予雷洛昔芬7.5 mg/(kg•d);药物组12只给予雷洛昔芬7.5 mg/(kg•d);人工骨组12只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分别于治疗4,8,12周取下颌骨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治疗后4,8周时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药物组与人工骨组,治疗后12周时实验组骨改建基本完成,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目低于其他两组。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为逐步升高,到第8周时达到峰值,而药物组和人工骨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荧光表达从4-12周一直呈上升状态,趋近于最高峰。说明雷洛昔芬能够促进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在骨缺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早期表达及早期骨痂的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牙齿缺失导致牙槽嵴骨质的改建和持续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条件和种植区软硬组织的美观。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促进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制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骨。拔除6只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在钛钉颊侧制作三壁骨缺损,两侧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骨与Bio-Oss小牛无机骨粉,并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X射线测量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12周后完整取出下颌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材料在促进骨再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基本一致。组织工程化骨组骨缺损区内形成致密板状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哈弗氏管,新生骨-种植体结合较紧密;Bio-Oss小牛无机骨粉组板层骨致密,新骨中有少量Bio-Oss颗粒分布,成骨细胞较组织工程化骨组少,部分哈弗管结构内可见到毛细血管,新骨与植入材料之间形成桥形连接,与种植体结合紧密。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再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瓷层材料厚度是贴面修复体颜色再现的关键因素。由于瓷贴面瓷层构建空间有限,难以对基牙颜色有明显的遮盖作用,最终修复后的颜色效果是由修复体的颜色和基牙颜色叠加而来的,近年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制作的贴面材料对颜色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评价不同瓷贴面修复材料制作的修复体的颜色与比色板色标的颜色匹配性。
方法:应用3种瓷贴面材料(维他Mark II,义获嘉E.max CAD LT,义获嘉Empress CAD Multi,均为A2色调)制作瓷贴面修复体共15个。每个贴面厚度为0.6 mm。用自然代型树脂材料制作贴面的基底,将实验试件放在暗盒合中,用奥林巴斯Crystaleye比色仪分别对贴面修复体颜色进行比色。选取修复体颈部、中部和切端与VITA标准比色板A2色标比较颜色的差别,对色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结论:E.max CAD LT瓷块在3种瓷块中最接近于标准比色板的颜色。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瓷贴面修复体颈部颜色与色标颜色的差别在不同的修复材料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且随着切、中、颈部位的不同而改变。在颈部颜色区域中,3组材料与色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试件间的中部和切端的L值、切端的a值和颈部的b值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不同全瓷材料制作的贴面修复体与比色板色标颜色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CAD瓷块间也存在着颜色的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修复体的最终颜色效果,借助表面染色技术和黏接时选择不同颜色的黏接剂进行修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种植体上部结构牙冠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其临床修复效果直接影响到种植体的寿命和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
目的:比较Lava氧化锆全瓷、金铂合金烤瓷与银钯合金烤瓷冠在后牙单颗缺失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60例120颗第一磨牙缺失病例,完成单颗牙缺失种植牙修复治疗,上部结构修复牙冠材料分别为Lava氧化锆全瓷冠、金铂合金烤瓷冠与银钯合金烤瓷冠,每种材料40颗,比较3种修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通过6-48个月的随访发现,Lava氧化锆全瓷冠组和金铂合金烤瓷冠组的牙龈边缘着色、龈缘密合度、修复体颜色优于银钯合金烤瓷冠组,Lava氧化锆全瓷冠组的牙龈边缘着色和修复体颜色优于金铂合金烤瓷冠组,金铂合金烤瓷冠组的龈缘密合度优于Lava氧化锆全瓷冠组;银钯合金烤瓷冠抗折程度最强,最具临床优越性,但其牙龈指数最高,牙龈健康程度最差,菌斑形成速度最快、程度最重。由此可见,在种植修复完成后需要选择较为适合的冠部修复体进行种植修复,Lava氧化锆全瓷冠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而金铂合金烤瓷冠在边缘密合性方面更具优势,此两种修复体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相关,而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的增殖、成熟关系密切,但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尚少见报道。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4、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来自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美容整形外科患者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和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4、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增殖期成纤维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成熟期(P < 0.05);但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由增生期至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成纤维细胞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4的表达下调,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IA型受体的表达无变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树脂黏结剂对纤维桩的冠向微渗漏及黏结强度影响的研究仍存在差异。
目的:评价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3种树脂黏结剂对纤维桩黏固后冠向微渗漏及黏结强度影响。
方法:将32颗人离体上前牙随机分成5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2组为对照组。实验组离体牙经根管预备后,选用全酸蚀、自酸蚀及自黏结3种树脂黏结剂分别黏结直径为1.4 mm的玻璃纤维桩。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各剖面的微渗漏情况,再将实验组试件沿垂直牙长轴方向切成厚度为2 mm的薄片,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微推出实验,并观察试件断裂方式。阳性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根部涂布指甲油,冠部直接暴露于染色剂中;阴性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树脂覆盖根管口,将牙体整体涂布指甲油后黏蜡包埋至截面下1 mm。
结果与结论:各种树脂黏结剂均存在微渗漏现象,其中全酸蚀树脂黏结剂的微渗漏程度最轻,自酸蚀树脂黏结剂的微渗漏程度最重。3种树脂黏结剂间的微渗漏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黏结剂间的黏结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全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黏结树脂黏结剂,3种黏结剂的黏结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件的主要断裂方式为黏结剂/纤维桩间断裂及混合破坏。说明全酸蚀树脂黏结剂与牙本质结合紧密,与自酸蚀树脂黏结剂、自黏结树脂黏结剂比较在微渗漏程度及黏结性能方面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