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干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 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及对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完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n=15)和治疗组(n=15),比较各组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①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分离制备的细胞多呈梭形生长,有粗大的突起,且细胞培养后5 d可见细胞成纤维样生长并向瓶底克隆;传代后细胞呈长梭形、纺锤形,未见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分离制备的细胞中CD29~+占99.5%、CD44~+占96.4%、CD90~+占96.70%,而CD45~+仅为0.60%,说明获得的细胞纯度较高,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②治疗组移植后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移植后ALB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③治疗组移植后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0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④假手术组未参与建模,HE染色下肝细胞分布均匀、饱满,未见炎症反应;假手术组HE染色下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肝细胞膨胀、肿大,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HE染色下肝细胞受到破坏,存在部分炎症细胞聚集,肝细胞略微肿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用于肝衰竭中能提高肝功能水平,能降低IL-10水平,减轻肝脏局部炎症细胞聚集,从而缓解肝脏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
张起  李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5):7325-733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肺实质细胞并参与肺部损伤的修复,为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将2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2只):采用熏烟+脂多糖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1天经尾静脉输注1 mL CM-Dil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4只):在第1天和第14天经气管注入生理盐水300 μL,经尾静脉输注1 mL CM-Dil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组(4只):采用熏烟+脂多糖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1天经尾静脉输注1 mL PBS。④健康对照组(4只):在第1天和第14天经气管注入生理盐水300 μL,经尾静脉输注1 mL PBS。在各组大鼠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第1,7,15,30天,进行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肺气肿和气道病变较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组轻,但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严重。②移植后第1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随着时间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不断降低。③移植后第1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水平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不断降低,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不断升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第7天水平最高。④CM-Dil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提示,部分 CM-Dil阳性细胞同时CC16表达阳性。结果显示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的肺部病理损伤,通过分化为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参与免疫调节对气道进行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探究其机制可使广大急性肺损伤患者获益。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后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翻动盲肠,不结扎穿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术后经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 L(1×109L-1),其他2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1 m L,6 h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水平,取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改变。2支气管肺泡灌洗法获取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所获肺泡巨噬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分为3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脓毒症模型组加入脓毒症大鼠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加入脓毒症大鼠血浆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干预,于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孵育1 h。留取肺泡巨噬细胞,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肺泡巨噬细胞NF-κB(P65)蛋白入核情况。结果与结论:1动物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水平升高(P0.05),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5);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肺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内出血,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症状较脓毒症组有所减轻。2细胞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肺泡巨噬细胞的NF-κB(P65)蛋白入核明显升高(P0.05),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明显低于脓毒症模型组(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时可能调控肺泡巨噬细胞NF-κB(P65)蛋白入核,使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表达,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起到肺保护作用,暂不能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0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 < 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减轻炎症程度来改善急性肺损伤的病情,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哮喘疾病的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慢性哮喘小鼠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变化。 方法:取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PBS致敏及激发小鼠,于第21天激发前气管内注射PBS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0 μL。哮喘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用鸡卵白蛋白制备慢性哮喘模型,于第21天激发前气管内注射PBS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0 μL。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病理提示哮喘模型组支气管上皮黏膜脱落,同时上皮黏膜有杯状细胞增生,部分管腔内大量黏液栓塞;气道、血管旁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肥大。正常对照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表现,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明显减轻。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2明显减低,白细胞介素13 和白细胞介素4明显增高;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较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2明显升高,白细胞介素4明显降低。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哮喘可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4水平,提高体内白细胞介素12水平,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通过细胞移植重建损伤脑组织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近年来细胞移植治疗领域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S100B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灯盏细辛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通过NIH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 结果与结论:在治疗后第3,7,14天,灯盏细辛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S100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联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灯盏细辛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低于联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第1,2,3周各组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联合组<灯盏细辛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周联合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灯盏细辛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灯盏细辛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又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抑制急性脑梗死大鼠S100B蛋白表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 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 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疗效在学术界尚有一定的争议,对受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脏超微结构、体视学参数和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构建大鼠肝硬化模型,并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的超微结构,体视学分析软件分析模型组、治疗组、正常组大鼠肝窦的体视学参数变化,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的改变。 结果与结论:①模型大鼠肝细胞缺氧严重,许多线粒体破坏,核固缩明显,肝窦呈毛细血管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肝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善,肝细胞核基本正常,线粒体肿胀显著缓解,核膜孔堵塞现象有所减轻。②模型组大鼠肝窦数目明显减少,而肝窦总面积及平均直径明显增大,与治疗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但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P > 0.05)。④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和肝组织结构,减轻肝窦病变,对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或改善肺损伤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治疗作用主要以减少炎性反应为主。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损伤的保护效果。 方法:取1只雄性NOD/SCID小鼠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形态、表型。将64只雌性NOD/SCI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每组16只。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模型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2 h后尾静脉内注入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2 h后尾静脉注入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还原型谷胱甘肽,7 d后处死动物,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肺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水平,同时留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损伤的保护效果。 结果与结论:雄性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上皮细胞样,其CD34、CD45阴性表达,CD10、CD13、CD44阳性表达。雌性小鼠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丙二醛水平上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及丙二醛水平下降(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下降更明显(P < 0.05)。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肺损伤较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以上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更有效保护博来霉素诱导的肺损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放射性肝损伤极大限制了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肝损伤环境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适宜的分化环境,提示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肝损伤成为可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3代细胞作为移植细胞。建立雌性SD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在放疗结束后4h内,干预组经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性别决定基因Y(SrY)的存在;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干预组大鼠肝右叶中α-SMA的平均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大鼠肝右叶检测到携带SrY的阳性细胞多于肝脏左叶(P0.05),对照组中未检测到携带SrY的阳性细胞。干预组大鼠肝右叶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结果证实,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可以诱导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中ɑ-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矽肺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日益严峻,目前没有有效治疗的方法。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矽肺的治疗作用。 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摸球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小鼠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矽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气管内注入二氧化硅混悬液建立矽肺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6 h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肺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矽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含量明显低于矽肺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矽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肺系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1),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矽肺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矽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 (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矽肺模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同样为矽肺模型组(P < 0.01)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 < 0.05)高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矽肺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肝硬化程度,改善肝功能。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的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后4组采用四氯化碳联合乙醇制作肝硬化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其余3组分别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3组大鼠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显著升高(P < 0.05),转氨酶、胆红素、凝血时间、Ⅳ型胶原显著降低(P < 0.05),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 < 0.05)。门静脉移植组及肝动脉移植组优于尾静脉移植组,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但肝动脉及门静脉移植途径优于外周血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肝硬化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国内外文献中报道极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经尾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肝硬化组采用四氯化碳植物油皮下注射8周制成肝硬化大鼠模型,再随机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8周肝硬化组无其他干预。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与对照鼠相近(P > 0.05),与8周肝硬化组和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 < 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降(P < 0.05)。肝硬化8周组大鼠肝组织中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并形成假小叶;盐水对照组与肝硬化8周组相似;仅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肝中观察到散在的绿色抗人抗核抗体阳性细胞,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量明显小于盐水对照组。提示经尾静脉移植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改善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 关键词: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肝硬化;四氯化碳;大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mad7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对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肝硬化组(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空载体转染组(Ad-e GFP-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后给予Ad-e GFP空载体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组(Ad-Smad7-e GFP-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后给予Ad-Smad7-e GFP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体重和肝湿重,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以及肝组织TGFβ1、Smad3以及Smad7 mRNA表达量。结果:BMSCs移植入大鼠体内后,Ad-Smad7-e GFP-LC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有明显改善,肝脏纤维化和干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明显降低;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重低于C组(P0.05),均高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肝湿重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ALT、AST表达均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Alb及TP表达量低于C组(P0.05),均高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TGFβ1、Smad3 mRNA表达均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Smad7 m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Ad-e GFP-LC及LC组(P0.05)。结论:Smad7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肝硬化大鼠体内可减轻疾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弱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而在受损肝脏原位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值得探讨。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肝损伤原位植活及分化情况。 方法:采用胰酶-胶原酶二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分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注射L-DMEM 悬浮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L-DMEM。 结果与结论:①FCM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66;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不表达CK19。②与对照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病理无明显差异,均呈急性肝坏死病理改变。③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周主要定植于肝小叶且表达CK19,至2周表达CK18,至3周表达Alb。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受损肝组织中能被植活,且可分化为肝细胞,提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肝病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端粒酶反转录酶是调控增殖及定向分化的首选生长因子之一,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反转录病毒PLXSN 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染前后用RT-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表达。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余45只按45 mg/kg的剂量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 mL、生理盐水0.2 mL。 结果与结论:转染48 h后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且重点集中于胞核内。移植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各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 > 0.05)。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因子及特定微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并已广泛用于终末肝病的临床替代治疗,而其最佳诱导条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初步探讨中草药红景天苷联合淤胆大鼠血清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大鼠骨髓中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法检测干细胞表型;胆总管结扎切断法制备大鼠淤胆血清。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3组体外诱导培养:空白对照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红景天苷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30 µmol/L红景天苷;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20 µg/L肝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各组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各诱导组肝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45、CD14、CD34、CD79a;空白对照组、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在诱导培养中均出现多角及双核细胞;空白对照组、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在诱导培养7 d开始出现甲胎蛋白、白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同一时间点空白对照组表达率最低(P < 0.05),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传统淤胆血清体外诱导相比,红景天苷联合淤胆血清能更有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