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丽荣  卢苏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1):1289-1289,1291
围绝经期功血,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存在。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属中医崩漏范畴。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刮宫激素治疗等方法,但不能达到完全治疗的目的,且有一定的副反应和损害,与之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目前中医药诊疗本病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解郁静心颗粒联合氟西汀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将119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8例:采用中药解郁静心颗粒联合氟西汀胶囊治疗。对照组51例:单用氟西汀胶囊,治疗8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HAMD抑郁量表评分,检测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E2、FSH、LH及B超测定子宫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8%(65/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3%(45/51)。两组治疗4周后HAMD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浆5-HT下降(P0.01),NE升高(P0.05),5-HT/NE比值下降(P0.05)。结论:中药解郁静心颗粒联合氟西汀胶囊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氟西汀胶囊;对调整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体内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强于单纯应用氟西汀胶囊;中西医联合能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1)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2)协调神经内分泌功能;(3)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本研究从诊断到疗效均进行一定量化观察其临床疗效,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抑制心肌重构、抗氧化应激、调控神经内分泌、调控细胞因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等8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和情绪障碍,与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炎性因子分泌、神经细胞通路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持续紊乱、肠道菌群环境改变及线粒体结构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可以发挥短期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药强调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及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使其在防治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而且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的作用方式在抑郁症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抑郁症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中药复方被证实可以调节改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因此本文系统整理了近5年文献库中有关中医药改善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文献,将从中医药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改善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炎性因子分泌及改善HPA轴的紊乱方面,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环境进而改善抑郁症方面和中医药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抑郁症方面进行归纳阐述,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表达及改善神经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而调节改善肠道菌群环境以及线粒体功能的中医药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为未来更好探究抑郁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兆英 《陕西中医》2019,(11):1611-1615
目的:随着我国中老年女性越来越多,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西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认为其发病可能是生物、社会、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取抗抑郁药物、激素替代治疗,但不良反应大,中断治疗发病率高。因此需探索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新思路。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中医文献回顾,围绝经期抑郁症归属于情志疾病范畴,而情志活动又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认为心血虚肾精亏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基础,心肾不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关键病机,交通心肾法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基本方法。结果:以交通心肾方法应用于临床,有研究发现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的症状,降低HAMD量表评分。结论: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望提高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该文围绕围绝经期不同的症状,整理相关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临床中应用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疗法均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月经不规则、血管舒缩症状、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激素或神经递质含量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单胺类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多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抑郁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及相关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主要采用论述与分析的形式,通过收集大量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而从这些文献资料中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分别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自由基代谢、血脂代谢、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作了一些探讨。并进一步对用中医药和单纯用西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的优势进行了简要比较,从而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波动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类症候群。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而中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方法灵活且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目前,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着手,从激素内分泌、免疫、细胞凋亡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延缓围绝经期卵巢衰老及功能下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玲 《江苏中医药》2005,26(9):59-61
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致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失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中药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等多器官、多靶点的作用有效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延缓卵巢的衰老;并可针对卵巢内在老化机制如自由基增多、抗氧化酶系统的改变、卵巢组织mtRNA缺失、卵巢血管改变和卵巢细胞凋亡等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进行整体调节。  相似文献   

11.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产褥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对产妇、婴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活动,影响人类情绪、认知等行为,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中医药作为治疗孕产妇的重要手段,其防治作用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文献,重点围绕微生物-脑-肠轴涉及的迷走神经途径、神经递质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免疫系统途径和代谢物途径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的发生不仅伴随着行为学指标异常,机制研究表明还表现出神经生物学指标异常。PTSD的发生机制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应激激素、促炎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神经保护因子的水平异常。中药因其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和多途径的特点,在治疗PTSD方面表现出了许多优势。当前研究表明,多种中药能够改善PTSD模型中动物行为异常、逆转神经生物学指标。其中很多中药复方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中药治疗PTS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未有PTSD的专属治疗药物,且尚未完全厘清PTSD的机制。故本文对当前中药治疗PTSD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且从治疗的中药种类、作用机制、动物模型等角度,重点阐述PTSD的发生与治疗进展,以期为PTSD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为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依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脏躁""躁动""失聪"等范畴,中医药对其优势病种ADHD的研究已形成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体系,但目前中药对ADHD的药效学研究多集中于神经递质代谢系统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而体现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肾脑相关"及"阴静阳躁"等特色理论的科学内涵,也忽视了ADHD患儿"皮质成熟延迟"的核心病理特征。ADHD"阳动有余"的症状,责之于阴静不足而无以制妄动阳气,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为ADHD最多见证型,补肾填髓中药为治疗ADHD最常用药物。笔者基于ADHD神经元发育障碍的解剖学基础,"能量代谢障碍"新理论,中医"髓海发育迟缓"病机假说及相关临床、实验研究,"补肾填髓"治法物质基础研究,结合前期熟地黄调控ADHD药效学研究,认为ADHD"阴亏阳躁,阳动有余"病机特点在于由能量代谢障碍、神经元发育障碍等因素参与的皮质成熟延迟而导致的执行功能受损,进一步提出补肾填髓中药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元发育及能量代谢障碍而改善"皮质成熟延迟(髓海不充/阴亏)",进而缓解ADHD核心症状(阳躁)。补肾填髓中药调控ADHD机制研究新模式的提出,将为提高中医药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可  蒋慕蓉  杨文丽  刘秋梅  刘弘毅 《中草药》2024,55(10):3539-354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致残致死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控制血糖、抗氧化、改善微循环、镇痛等治疗效果有限。中药因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与重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血糖水平、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产生、改善血脂水平、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恢复自噬平衡、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神经营养信号转导等改善DPN。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改善DPN的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总结,为阐明黄酮类化合物改善DPN的机制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常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造成截瘫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工业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目前却仍然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是当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具有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性,被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近期研究指出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或改善局部血管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轴突脱髓鞘、胶质瘢痕形成等继发性脊髓损伤病变,并从机制上肯定了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科学性。本文对上述研究中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中药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4(AQP-4),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改善脊髓水肿、缺血缺氧,调控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等多方面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说明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等独特治疗优势,其用以治疗脊髓损伤、改善预后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医病因病机涉及湿、痰、毒、瘀、虚。辨证论治与扶正祛邪是淋巴瘤中医治疗基本原则,利湿、化痰、解毒、化瘀、扶正是淋巴瘤的重要治法。当代中医发展了益化汤、紫牛散、克瘤胶囊、吴氏消瘤散等淋巴瘤治疗复方,以及淋巴瘤中医药治疗专利37项。中医药治疗淋巴瘤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研究淋巴瘤细胞特异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楠楠  李超宇  薛沁冰  陈刚  綦峥  于淼 《中草药》2023,54(11):3725-3733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的失调与癌症的发生息息相关,并影响所有主要的癌症标志物。以ncRNA为切入点,根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抗肿瘤机制,探究中药调控ncRN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迁移等作用机制,对于研发以ncRNA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ubMed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近5年有关中药调控ncRNA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中药通过调节ncRNA,进而影响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凋亡信号通路及耐药相关蛋白等多种途径,抑制肿瘤侵袭与迁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逆转肿瘤药物耐药的调控机制,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