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经聚乙二醇(PEG)进行表面修饰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时对药物的包裹及释放能力。用经三氟乙基磺酸单甲氧基(Tresylate)活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Tresylated MPEG-5000)对聚酰胺-胺G4.0-PAMAM树状大分子修饰,目标产物PEG化树状大分子用FT-IR1、H NMR进行结构表征。MTT研究其细胞毒性。通过包裹与释放实验研究该药物载体对抗癌药物甲氨蝶呤(MTX)的包裹及释放能力。每个修饰后的树状大分子可包裹33个抗癌药物甲氨蝶呤分子,细胞毒指数较低,释药速度减慢。修饰后的树状大分子与未PEG化的树状大分子载体相比具有更强的包裹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功能;细胞毒性试验表明,其胞毒性与未PEG化的树状大分子相比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对药物透皮性能的影响是制备榄香烯透皮制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建立一种榄香烯透皮凝胶并观察其体外透皮性能。 方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榄香烯透皮制剂。在体外透皮实验装置上,用鼠背皮肤为屏障进行经皮渗透实验,高效气相色谱检测榄香烯的经皮渗透量。 结果与结论: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使用比例对榄香烯的透皮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两种高分子骨架材料在凝胶基质中的浓度对榄香烯透皮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以30%含量(聚乙烯醇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总量)为最佳。提示此种透皮凝胶可用作榄香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经皮给药是一种新兴的给药方式。判断一种药物是否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首先要进行大量的体外透皮实验,实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描述药物透皮性质的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就是芗的透皮系数。在目前所见到的文献中,研究人员的工作重心大都放在实验工作上,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还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合理的数学方法。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建立一种恰当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这一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来得到描述药物透皮性质的重要参数。非线性回归模型被用来完成这一工作。在最后的讨论中发现,本文的工作进一步支持了将皮肤视作单层渗透膜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聚酰胺-胺(PAMAM)是1985年由美国人Tomalia合成的一种树状大分子,现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载体、光电传感、废水处理、药物载体、催化剂等领域。本文综述了PAMAM树状大分子的结构和合成方法、细胞毒性,作为基因载体、药物载体所取得的成果以及PAMAM聚合物作为载体在胶质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并对今后胶质瘤放射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透皮给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给药方式.目前常用的有普通脂质体、变形脂质体、乙醇脂质体等.脂质体促透的机理主要是影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率和总量.其促透机理有水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和渗透压驱动作用等.脂质体在透皮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微针介导的浅表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方式,微针透皮给药具有微创无痛、安全高效、使用方便及改善患者依从性等优点.在浅表肿瘤治疗中,微针可以有效刺穿皮肤角质层,将负载的药物高效传递并富集于肿瘤部位,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防止胃肠道副作用,可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在相同剂量下,相对于静脉注射给药及肿瘤内注射给药,微针透皮给药表现出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但由于整代聚酰胺-胺表面有大量带正电荷的氨基,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目的:观察乙酰化对聚酰胺-胺细胞毒性的影响。 方法:①细胞增殖检测:采用MTT法检测在含0,0.125,0.25,0.5,1,2,4 μmol/L乙酰化聚酰胺-胺的培养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增殖。②细胞形态: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在含4 μmol/L乙酰化聚酰胺-胺的培养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形态。③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含0,5,10,15,20 mg/L乙酰化聚酰胺-胺的培养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细胞周期。 结果与结论:聚酰胺-胺对293T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在4 μmol/L浓度下48 h的细胞存活率仅为52%,而乙酰化可显著降低聚酰胺-胺的细胞毒性(P < 0.01); 聚酰胺-胺孵育的细胞发生团缩,伸展性变差,而乙酰化聚酰胺-胺孵育的293T细胞与正常培养细胞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伸展性;乙酰化聚酰胺-胺对细胞周期无影响,而聚酰胺-胺在20 mg/L较高质量浓度时可使细胞S期产生阻滞。表明乙酰化可以降低聚酰胺-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皮肤给药对于像糖尿病这样需要多次重复给药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点,其关键是如何使大分子药物能够有效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温龙平研究组,将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ACSSSPSKHCG)。  相似文献   

9.
背景:经皮给药技术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导入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方式。 目的:研制一种基于微控制器的经皮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经皮无创导入的同时维持药物的活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方法:经皮给药系统以微控制器为核心,采用电致孔导入技术,电离导入技术和超声波导入技术从不同角度克服皮肤屏障,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在软硬件上合理的设计实现3种机制的协同作用,提高药物导入的效率。 结果与结论:试制出经皮给药系统样机,该系统操作简便,以无创的方式经皮给药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各治疗参数的调节,可用于多种药物的经皮导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聚羟基乙酸无纺网与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多孔海绵具有良好的塑形适应性、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 目的:观察聚羟基乙酸无纺网与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多孔海绵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适用性及体内降解性。 方法:分别制备乳兔软骨细胞-聚羟基乙酸无纺网复合物、乳兔软骨细胞-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多孔海绵复合物。在实验组成年兔两侧背部皮下分别植入制备的两种复合物,在对照组成年兔两侧背部皮下分别植入聚羟基乙酸无纺网与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 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显示,以聚羟基乙酸无纺网获取的组织工程软骨,植入4 周时软骨细胞较小,软骨内有较多聚羟基乙酸纤维残留,8周时软骨细胞较成熟,包埋在陷窝内,聚羟基乙酸纤维消失,12周时软骨细胞成熟,基质分泌丰富,无聚羟基乙酸存留;以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多孔海绵获取的组织工程软骨,植入4周时软骨细胞不成熟,软骨基质内似“杂质”样材料残留物较多,8周时软骨细胞较成熟,软骨基质内仍可见材料残留,12周时软骨基质材料残留基本消失。两组组织工程软骨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再生软骨胶原与基质黏多糖生成良好,软骨中均检测出Ⅱ型胶原。表明两种材料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降解时间均达到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要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药物递送系统,与传统的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非常适用于需要频繁治疗或长期治疗的疾病.根据近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对经皮给药机制、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进行归纳和评述,并对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在延长肿瘤内药物存留时间,减慢肿瘤生长,降低毒副作用中的优势,探讨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安全性。方法:以"肿瘤,药物载体,载体材料,纳米技术,靶向"为中文关键词,"cancer,drug carrier,carrier material,nanotechnology,target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09-12相关文章。结果:用于运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材料有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等,用其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高其疗效。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纯度高,性能容易控制,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开发热点。研究较多的有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乳酸、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聚物等。天然生物大分子壳聚糖、白蛋白、明胶、淀粉等可作为纳米粒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低毒性的特点。结论:纳米材料是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为临床抗肿瘤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是一种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迁移及伤口愈合、角膜上皮再生和组织修复等过程的趋化因子,能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参与调节成骨分化,可通过细胞归巢提高干细胞向病灶区的趋化作用。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失活会损害成骨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此外,其还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异烟肼: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是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世卫组织建议将异烟肼作为结核病的标准疗法,用于潜伏性结核病感染者的预防治疗,与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一起用于治疗活动性肺结核。异烟肼的活化形式与脂肪酸生物合成Ⅱ型系统中的NADH依赖型烯醇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异烟肼a结合,阻断细菌细胞壁关键成分支原体酸的合成。 背景:抗结核化疗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全身给药难以维持病灶区的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欠佳。 目的:制备一种原位、长期释放抗结核药物且兼备促成骨作用的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 方法:将亲水性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疏水性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通过复乳法负载到聚乳酸-羟基乙酸中,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共混至壳聚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制备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检测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药与抗结核杆菌的能力。将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载药微球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的成骨性能。 结果与结论:①载药微球中异烟肼1 h内的突释约为23.3%,2 d内的释放率约为42.6%,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1 h内的累积释放率约为19.8%,2 d内的释放率约为44.7%,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联合载药水凝胶中异烟肼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最初1 h的释放分别为8.3%和8.5%,第2天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5.2%和17.6%,远低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②体外4周后,联合载药水凝胶的抑菌直径大于载药微球,抑菌率高于载药微球(P < 0.05);③联合载药水凝胶与载药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活力均约为100%;④培养5,10 d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载药微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原位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有作为治疗骨关节结核及其他骨关节感染的潜力。 ORCID: 0000-0003-4166-2492(张贺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研究使用的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在降解过程中生成了醛类化合物,易导致一定程度的毒性与刺激作用。课题组在氰基丙烯酸酯单体中引入乙二醇取代基,合成一种新的与人体细胞结构更相容的纳米胶束载体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乙二酯聚合物,作为脂溶性药物载体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目的:以聚氰基丙烯酸乙二酯聚合物为载体,制备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验证其用于小鼠乳腺癌治疗的可接受性。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不同粒径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并进行表征;建立BablC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纳米胶束组,紫素阳性对照组,高、中、低3个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纳米胶束剂量治疗组。对瘤体进行局部注射给药,检测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对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与结论: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平均粒径70nm,药物含量为19.89%,药物体外释放能够持续达到2周以上时间。动物实验表明,在相当紫杉醇总量为30,60,90mg/kg的3种剂量下,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P0.001),抑瘤率分别为68.49%,77.03%和81.87%。提示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作为小鼠乳腺癌治疗的缓释制剂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γ-聚谷氨酸简介1937年Ivanovics等发现炭疽芽孢杆菌中含有γ-聚谷氨酸(γ-PGA),它是由单个谷氨酸分子在γ-羟基和α-氨基形成的酞胺键而连接成的多聚体,为水溶性的酞胺化合物,γ-PGA相对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万~200  相似文献   

16.
经皮级药电穿孔技术是采用电穿孔脉冲作用在皮肤上,使产生可逆水性电孔道,以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的方法,由于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均系高压脉冲,于实际应用上仍存在困难,本文根据根据脉冲冲量和经皮能量控制药物经皮渗透速率和分析安全性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原理设计了OX4-3经皮给药电穿孔仪,并应用此仪器进行了萘普生经皮渗透速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穿孔处理后的萘普生经皮渗透速率比被动渗透提高了近四倍,脉冲期皮肤阻抗约5kΩ。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前期试验证实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表面黏附、增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材料复合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建立兔15 mm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植入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植入单纯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支架材料。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评价:术后1~12周,实验组骨缺损修复程度及速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P < 0.05)。②组织学检测:实验组术后4周即可观察到新生骨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空隙,局部形成陷窝结构;8周时新生骨组织增多,部分可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结构;12周时可见大量成熟骨细胞,骨小梁排列紧密,移植材料逐步被新生骨取代,与正常骨组织形态基本一致,且骨小梁出现时间早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组。说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能够促进骨缺损处新骨的生成,较单纯支架材料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core-shell tecto dendrimers, CSTDs)是一类以相对高代树状大分子为核、相对低代树状大分子为壳的超结构树状大分子纳米体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利用不同代的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状大分子作为反应模块构建的CSTDs不仅具有比相对高代树状大分子更优异的理化性能,还克服了单代树状大分子在医学应用上的一些局限性(如有限的载药量和EPR效应等)。在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STDs的几种制备方法,并分类介绍了基于CSTDs的纳米平台在生物学成像、化疗、基因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最后,结合CSTDs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当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主要通过Michael加成和酰胺化逐步迭代合成反应得到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生物医学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第五代(G5.0)提出了廉价易行的合成提纯步骤并通过细胞计数、MTF检测和FCM对L-929细胞系进行了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本试验的合成及纯化所得PAMAM G5.0对L-929细胞系在给药范围内无细胞毒性,无致瘤性,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是聚羟基脂肪酸酯的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目的:探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HBV纳米纤维支架的方法及结晶行为。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广角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分析基质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凝胶温度对纳米纤维的结晶和热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当凝胶温度较高时,PHBV纳米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且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其结晶的有序性增加。说明温度对PHBV支架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可能对PHBV支架的性质-包括生物降解性和对细胞活性的生物应答反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词: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纳米纤维;基质;支架;生物相容性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3.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