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安全急救意识的知晓现况,为大学生增强自身安全急救意识提供思路。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柳州部分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1000名进行对于安全急救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表观伤口处理、非表观伤口处理、安全理论常识的总体了解率偏低,在对伤口急救处理的现况比较中,处理手被划伤、鱼刺等异物卡在喉咙、误服农药、小腿骨折、车祸骨折院前处理、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与心脏挤压次数及止血方法的选择等在两组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它项目如眼穿痛伤的处理、鼻出血的处理、突发心梗的处理及夏季晒伤处理等在两组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对象想要获得安全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情景模拟、观看安全急救短片和真人直播。结论:柳州市大学生的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偏低且不全面,学生了解关于安全急救方面的知识主观意识不强。大学生应主动接受学习安全急救知识并掌握部分急救技能,高校也应加强安全急救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知晓情况及施救意向。方法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某综合大学7个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在校生475名进行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术、海姆利克急救法及外伤处理)知晓率及施救意向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心肺复苏术、海姆利克急救法及外伤处理等急救技能的总体知晓率依次为14.9%、9.5%及11.6%,除心肺复苏术中"判断意识状态"知晓率在2组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率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1);研究对象获得急救技能知识的途径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互联网、学校课程及书籍;74.5%的研究对象有施救意向。结论大学生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偏低且不全面,学生获得急救技能的主要途径为媒体,但学生有较高的施救意向,学校应加强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全面、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从而满足高校大学生获得急救技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在校非医学专业学生急救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在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急救培训、培训内容的调整、培训效果的完善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1月-3月间,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某高校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316人,采用自编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现状研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合格人数为140人(占44.30%)。生活中常遇到的鱼刺卡住、蛇咬伤、手烫伤的正确处理方法知晓率仅有28.48%、37.03%、24.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急救经历、急救课程与培训、学校开设急救课程是影响急救知识水平掌握的影响因素。城镇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2.020倍(P < 0.05);有过急救经历的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的可能性是没有急救经历学生的4.237倍(P < 0.01);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的可能性是没有急救知识培训学生的6.108倍(P < 0.01);学校开设有急救知识课程的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的可能性是没有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学生的6.107倍(P < 0.01)。
结论 当前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不容乐观。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急救知识的课程培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合高校急救培训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工业大学1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32学时的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技能考核,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网络(63人,占26.69%)、电视(56人,占23.73%)、学校(54人,占22.88%)。119名(71.68%)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急救知识,66名学生认为影响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未开展相关活动",占39.76%。学生对急救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普遍较差。经过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专门培训后,学生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的考核合格率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理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吉林市高校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个人行为及对乙肝知识需求状况,探讨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的差异.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吉林市某医学院校及非医学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与非医学组学生15项知识性问题回答结果的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项个人行为及可能接触史14项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个专业组学生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的需求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医学专业大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乙型肝炎相关知识、个人行为及对乙肝知识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析大学开设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前后学生用药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药物.方法 以280名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非药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中干预前调查学生278名,干预后270名.结果 干预后对安全用药的认知正确率为77.2%,较干预前提高了22.1百分点;用药行为正确率为63.1%,较干预前提高了11.0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6.783和54.725,P值均<0.01);干预前后期望了解更多用药知识的学生分别为99.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大学生用药知识及行为得分较干预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25,6.81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用药知识需求态度,通过课程干预可提高学生的安全用药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加强相关用药常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的了解程度、培训需求情况,探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有效培训方法。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交通学院的853名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28.3%学生不了解应急救护;39.1%学生不会操作救护技术;68%学生愿意参加救护培训。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了解不够,救护技能掌握不熟练,需要加强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救护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为对其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05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为93.1%,在5项急救技能自评中学生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分别是4.9%、4.9%、4.9%、5.9%和5.9%,学生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网络;培训现状:93.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培训需求:90.2%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71.6%的学生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并且超过一半的学生(57.8%)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应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其急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长沙市本科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对长沙市6所大学的213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急救电话知晓率为95.9%,急救知识知晓率为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科批次、专业、年级、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对急救感兴趣、以前是否培训过等7个因素与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相关(均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为医学专业、是否对急救感兴趣以及是否参加过培训对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长沙市本科生急救知识总体水平不高,应加大对非医学专业及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力度,加强青少年的急救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rrjk》2017,(16)
目的 :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获取情况,掌握现状及实施方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时对65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慢病知识的了解较少,尤其是男生更少,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也侧重于高血压、糖尿病,对其他慢性病的了解较少。结论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慢病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应重视各种慢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慢病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高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方法及效果,提高大学生对意外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方法]对在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常识,通过开设<急救常识>选修课,依托学生社团<新医学会>和红十字会对会员进行急救骨干培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和急救知识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意识,普及大学生的急救知识.[结论]对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开展系列教学即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可提高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学校突发事件对学生的伤害;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生力军,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济南市两所大学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一、二、三年级472名学生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诊断、治疗知识知晓率普遍超过80%。医学生对于蚊子叮咬和共用浴池不会传播艾滋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可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5);医学生“愿与艾滋病感染者继续交往”和“愿意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的正确态度持有率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5);医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学生无偿献血率高,而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少(P<0.05)。结论被调查的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都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应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芮婷婷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401-3403
目的:了解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婚前医学检查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婚前医学检查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公民为提高民族素质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芜湖市一所医学类院校和一所非医学类院校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772名大学生认为婚检有必要的占87.3%,其中医学专业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占90.7%,较非医学专业高。若免费婚检愿意接受的,非医学专业有61.0%,医学专业72.7%。大学生对于婚前医学检查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国家通过哪部法律要求医疗保健机构为公民提供婚前医学检查、乙肝病毒阳性能否结婚、唇腭裂是否是先天性遗传疾病等知晓率较低。结论:广泛开展婚前医学检查意义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婚检内容和重要性,提高自愿婚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探索普及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随机抽出的541名大学生的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进行调查。结果仅12.19%的学生参加过现场急救培训活动;在调查的23个现场急救知识中,有11个问题的知晓率在50%以下;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急危重症伤病员出现时现场急救的需要。结论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现场急救能力较差。需多方合作,广泛开展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增强对现场急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开展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6所大学1 2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的知晓率最高,为91.1%;知晓率最低的是“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仅为9.2%;总知晓率为30.5%.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和专业的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46,0.190,2.250,1.075,P值均>0.05),而是否受过急救培训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7,P<0.05).看电视是被试者获取现场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占62.2%.文科生为“社会急救培训班”(79.6%),理科生为“自己亲身经历”(90.7%).结论 重庆市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亟待普及相关急救知识,提高急救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需求,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某高校325名在校理工科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调查,并进行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于培训教育后再次调查,并将2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被测试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堪忧.经培训,学生的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水平提高明显,急救相关知识知晓率从学习前的29.7%上升至培训教育后的69.0%(P<0.01).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建议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并分析讨论当前综合性大学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乳腺癌防治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和预防意识,为有效改善女大学生乳腺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该校在校705名女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在校女大学生,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乳腺癌的平均知晓率普遍很低,分别占41.79%和29.42%,但医学专业女生对乳腺癌知识的了解情况明显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8,P0.05)。同时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的预防意识都很薄弱,仅有23.8%的女生去医院体检时会考虑检查乳腺健康状况。结论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对乳腺癌知识更加了解。但大学生对于乳腺癌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高校应开展教育讲座和活动让女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乳腺癌方面的知识,能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意识,养成乳房保健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了解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知识、行为和态度,为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地区4所高校1 6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乙肝知识得分优秀者有543人(33.58%);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同学一起共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值均<0.05).结论 要加强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除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了解大学生有关手机辐射的知识、信念、行为现状,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大一、大二各1个班学生共345名,现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 98.84%的学生知晓手机可以产生辐射;对于信号弱时、刚接通时以及通话时手机辐射大的知晓率超过70%;多数医学生和大二学生对手机辐射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更高(P<0.05或P<0.01);80%以上的学生介意手机辐射危害并关注手机辐射危害防护知识;女生(73.53%)较男生(62.62%)更喜欢打电话时走动(P<0.05);60.00%的学生睡觉时把手机放枕边,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P<0.01).结论 应加强健康宣教,让大学生了解手机辐射危害,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大学生改变不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20.
了解河北省某高校大学生饮水知信行情况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开展饮水方面的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3月在河北省保定市某高校抽取715名学生,对大学生饮水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于每天饮水量为1 500~1 700 mL知晓率为19.0%;对于饮水方式为少量多次的知晓率为95.0%,对临睡前是适宜饮水时间的知晓率为30.1%,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医学专业学生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x2值分别为22.16,12.49,P值均<0.05);对饮水不足与中风、高血压、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1.3%,14.3%,2.2%,二年级学生对于饮水不足与中风之间关系知晓率高于一年级学生(x2=11.10,P<0.05).大学生理想获得饮水知识的途径比例最高为网络(60.0%),其次为校园宣传/课堂教学(48.3%).99.6%的大学生认为饮水对健康重要,98.3%愿意改变饮水习惯,93.0%愿意关注饮水宣教,女生比例均高于男生(x2值分别为5.46,6.49,8.01,P值均<0.05).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晨起空腹、临睡前饮水比例分别为48.4%和40.7%,45.5%想起来就喝水.结论 河北省某高校大学生饮水知识不足,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生饮水知识存在差异.大学生饮水态度较好,但饮水行为存在一定问题,相关部门需根据调查对象不同特征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