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椎间植入物下沉是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了解该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总结关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国内外文献,以期对脊柱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implant,subsidence,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cage,review,biomechanical analysis,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complications,biomaterials”及“椎间植入物,下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器,综述,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3D打印技术,并发症,生物材料”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与结论:(1)在术前因素中,骨质疏松、体质量指数较低、更高的T1倾斜率和倒置的颈椎角是颈前路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2)C6/7是颈前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好发节段,长节段的发生率高于短节段,大多数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因素。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56例患者在我科行ACDF手术,包括颈椎外伤14例,脊髓型颈椎病42例,手术方式均为C5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研究影响钛笼下沉的因素。结果 56例手术患者中,术后1年复查时植骨全部融合,12例(21.4%)钛笼下沉。14例颈椎外伤患者中4例发生下沉,发生率为28.6%,而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发生率为19.0%,差异有显著性(<0.05)。术后佩戴颈托6~8周的25例患者,4例发生下沉,而佩戴颈托少于4周的患者中有8例发生下沉,两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测量椎间撑开角,其中角度在10°-20°者46例,成角大于30°者10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0.05)。结论颈椎钛笼下沉是多种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应避免椎间过度撑开,术后早期严格佩戴颈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钛金属cage与聚醚醚酮(PEEK)cage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效果,为ACDF植入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7年1月—2017年3月有关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 用于ACDF临床效果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量表严格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0软件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共361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4篇,中质量文献1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ACDF,PEEK cage下沉发生率低于钛金属cage(OR=3.49,95%CI 1.75~6.99,P=0.0004),而在融合率(OR=1.60,95%CI 0.05~53.73,P=0.79)、脱位发生率(OR=3.61,95%CI 0.91~14.34,P=0.07)、手术时间(WMD=0.87,95%CI -24.95~26.69,P=0.95)、Odom评分优良率(OR=0.89,95%CI 0.49~1.63,P=0.71)、NDI评分(WMD=3.24,95%CI -0.44~6.93,P=0.08)及手术节段术后Cobb角(WMD=-2.29,95%CI -4.63~0.05,P=0.05)等方面两种ca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 应用于ACDF均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PEEK cage下沉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使用颈前路钢板可能引起治疗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的优势。 方法: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患者51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3,6个月,治疗后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射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5.4个月。治疗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疼痛缓解,肌力恢复;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7%。治疗后第2天有7例患者出现轻、中度的吞咽困难。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也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或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式中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其设计同时具备了颈椎间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固定钢板的优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8.
BACKGROUND: It is notable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using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but there are such complications as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low fusion rate. Titanium plate with cage can solve those defects, while anterior unfamiliar matter and dysphagia appear. A new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Zero-P with support and fixation fun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相似文献   

9.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生物活性玻璃在骨不连、骨折愈合过程中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但其在脊柱骨融合过程中的效果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患者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其中内填充自体松质骨植骨32例为对照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填充36例为实验组。随访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及伤口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相当,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4%,9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时全部融合。两组随访3,6,12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均获得良好维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和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施行椎间融合术后,DLIF、ALIF模型预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融合器应力明显低于PLIF、TLIF模型,DLIF、ALIF和TLIF模型预测的终板应力明显低于PILF模型。结论采用多孔融合器的DLIF模型显示出较优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在临床过程中操作简单适于微创术式。DLIF手术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3D打印ACT钛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以钛合金为原料,通过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进行三维精准构建建立互相连接的微孔而制成的多孔植入物,其类似骨小梁的多孔贯通的微孔结构,利于骨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可提供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和可靠的骨整合,同时类皮质骨的弹性模量,可以避免应力遮挡及骨吸收。 C27 Cobb角:C2,C7下终板垂线之间的夹角。 C2-7矢状面轴向距离:经过C2椎体几何中心作铅垂线,该线与C7椎体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但对于其植入物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大争议。3D打印钛金骨小梁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十分适合作为骨植入物材料。 目的:观察应用3D打印ACT钛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的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融合器类型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聚醚醚酮融合器,试验组30例应用3D打印ACT钛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临床评价指标记录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测量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射线的矢状面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C2-7 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及T1倾斜角;根据美国FDA和Kandziora标准判断椎间融合器的融合率;分析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术后随访15-49个月;②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透视次数均小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2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减少(P < 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2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C2-7 Cobb角及T1倾斜角在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增加(P <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7 Cobb角、椎间隙角度及T1倾斜角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④C2-7 Cobb角与椎间隙角度及T1倾斜角,椎间隙角度与T1倾斜角,T1倾斜角与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在各时间点均呈正相关(P < 0.01),而C2-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C2-7 Cobb角呈负相关(P < 0.01);⑤故应用3D打印ACT钛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及聚醚醚酮融合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均可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其中3D打印ACT钛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C臂透视次数,且对维持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角度及颈椎生理性前凸更具优势。 ORCID: 0000-0003-3469-9836(杨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并计算两侧椎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 cage)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果    C3~7两侧椎板所围成三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放入椎间隙内的融合器带斜向螺钉孔,通过孔置入螺钉可固定相邻椎体,且螺钉尾部沉入融合器内,椎体前方无内植物外露。 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及Cage:前路行手术治疗减压患者椎间隙后,处理上下终板,于椎间隙内放入预填充骨块的Cage,于椎体前方安放钢板螺钉固定相邻椎体。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经典手术方式,目前可选择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作为内固定融合材料。与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系统相比,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具有术后对食管干扰小、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避免钢板过长或位置不佳损伤临近节段椎间盘等优势。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治疗的60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2组,Zero-P组采用Zero-P融合固定,钢板组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联合Cage置入,每组3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Bazaz吞咽功能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X射线、颈椎CT检查,测量颈椎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植物移位、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食管瘘、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②在术后随访中,2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Zero-P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均低于钢板组(P均< 0.05);④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钢板组患者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方面均优于Zero-P(P < 0.05);⑤提示双节段Zero-P椎间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但在颈椎曲度方面不如传统颈前路钢板系统。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异常的患者不推荐使用Zero-P椎间融合固定器作为内固定器械。 ORCID: 0000-0003-3584-5276(余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骨科44例行ACDF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4~69(51.4±10.2)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ACDF组20例,31个节段;显微ACDF组24例,38个节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以及随访3、6、12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ACDF组和传统ACD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2±8.2)、(85.1±7.8)min,出血量分别为(50.1±10.5)、(80.2±11.2)mL,引流量分别为(20.2±13.7)、(30.5±1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9.186、2.6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3、6、12个月的JOA 评分、NDI评分、VAS、椎间隙高度和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435、419.723、21.037, P值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传统ACDF组和显微ACDF组临床疗效评价优良以上的占比分别为95.00%(19/20)和95.83%(23/24)。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传统ACDF和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均能有效治疗CSM,但是同传统ACD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优势更明显,其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止血彻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  相似文献   

16.
Cervical radiculopathy from uncovertebral joint (UVJ) hypertrophy and nerve root compression often occurs anterior and lateral within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resenting a challenge for complete decompression through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es owing to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associated venous plexus. Complete uncinatectomy dur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many surgeons relying on indirect nerve root decompression from restoration of disc space height. However, in cases of severe UVJ hypertrophy, indirect decompression does not adequately address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 of anterolateral foraminal stenosis. Previous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have described techniques involving extensive dissection of the cervical transverse process and lateral uncinate process (UP)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vertebral artery for safe removal of the UP. Recent anatom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detailed the microanatom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fibroligamentous complex surrounding the UP and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The use of the natural planes formed from the encapsulation of these connective tissue layers provides a safe passage for lateral UP dissection during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es. This can be performed from within the disc space during ACDF to avoid extensive lateral disse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our 10-year experience using an anatomy-base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or safe and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UP during ACDF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caused by UVJ hypertrophy.  相似文献   

17.
背景:钛网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脊柱尤其是颈椎疾患的一种常用新型植骨支撑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前路手术中如何更好地改善颈椎前凸弧度仍是治疗的难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过程中,直形钛网与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颈椎曲度恢复及治疗后JOA评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43例有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内固定方案分为2组,个体化设计梯形钛网组15例,直形钛网组28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回顾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JOA评分、颈椎弧度、椎间角度及椎间高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较直形钛网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改善(P < 0.01),直形钛网组亦较空白对照组有改善(P < 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69 mm和3.22 mm,而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JOA评分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患者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时,修剪钛网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