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中,钛质外科网结合自体椎体碎骨植入以其较高的融合率,良好的即刻稳定性、维持椎间高度、维持颈椎曲度、避免供区并发症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关于钛质外科网术中的修剪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没有达到一个共识。目的:通过观察个体化设计钛网对颈椎曲度恢复的影响,测试个体化设计钛网植入后植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骨密度无差异的16具人颈椎标本以两侧颈长肌内侧缘为标志,行C5单椎体次全切,随机选择8具作为直形钛网组,将钛网常规剪成直形植入开口槽中;另8具作为梯形钛网组,将钛网修剪成一定斜度,模拟正常椎间隙前高后低的形状植入开口槽中。将术前拍摄的颈椎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组。测量各组颈椎弧度、椎间角度、椎间高度、手术间隙缩窄1mm的最大载荷及刚度。结果与结论:梯形钛网组、直形钛网组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梯形钛网组效果更加明显;梯形钛网组与普通钛网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71mm和3.25mm(P均0.01),梯形钛网组与普通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梯形钛网组手术间隙缩窄1mm的最大载荷及刚度均高于普通钛网组(P均0.05)。说明个体化设计的钛网可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在一定的椎间撑开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不但更适配椎间隙前高后低的形态特征,还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以植入物置入稳定脊柱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置入路径为前路入路和后路入路,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对于前路与后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检索 MEDLINE、EMBASE、PubMed数据库、万方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对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患者置入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治疗前JOA评分、治疗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颈椎活动度以及再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790例,其中前路组359 例,后路组 431例。Meta分析表明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前JOA评分、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后路组相比,前路组治疗后JOA评分高(P < 0.001),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2),颈椎活动范围大(P=0.001),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0 2),再手术率较高(P < 0.000 1)。结果可见前路与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创伤相似,但前路组神经功能改善较好,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临床上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路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 < 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 < 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 < 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 < 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 40%; χ2=8.236, 6.583; P=0.004, 0.010)。  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常见于老年患者,颈椎管成形和椎板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修复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修复后多见的并发症。目的:比较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纳入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4例,因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椎管成形组45例接受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颈板切除组89例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记录并评估修复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间的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及颈椎曲度指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椎管成形组治疗后2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4%(2/45);椎板切除组10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10/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椎板切除内固定相比,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其可广泛应用于多节段颈椎疾病的减压修复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比较的文献较多,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对颈椎疾患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由2名评价员检索中/英文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NKI、CMB、VIP、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5年3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研究,6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手术时间[SMD=-0.02,95%CI(-0.57,0.54),P=0.95 > 0.05]、术中出血量[SMD=0.07,95%CI(-0.26,0.40),P=0.69 >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在有效性方面: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术后JOA评分较高[SMD=0.26,95%CI(0.10,0.42),P=0.001< 0.05]、椎板开门角度较大[SMD=0.25,95%CI(0.02,0.48),P=0.04 < 0.05]、颈椎曲度维持较好[SMD=0.46,95%CI(0.27,0.65),P < 0.000 01]、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R=0.40,95%CI(0.29,0.56),P < 0.000 01]。提示临床上采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修复颈椎病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组在JOA评分、椎板开门角度方面优于丝线悬吊固定组,并能有效的防止颈椎曲度丢失及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但因原始研究质量不高,样本不大,建议临床上谨慎使用,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 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该技术依赖于脑血流和神经元激活的耦合,当大脑的某个区域处于活动状态时,流向该区域的血液会随之增加,超过了代谢需求时,顺磁性去氧血红蛋白浓度会相对下降,这一效应会减弱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性,从而显示出成像信号的差异。   皮质重构:脊髓受到损伤后患者会出现脑皮质功能活动的改变。相对于正常健康人群,这种脑皮质活动的异常,类似于一种特殊的激活区域空间移位,被称之为皮质重构。神经组织的可塑性是脊髓损伤后脑皮质能够发生重构的重要原因。 背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通过检测大脑功能区活动时血流变化而获得脑功能改变的客观信息。以往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任务态fMRI研究能够观察到患者感觉和运动皮质功能的重构。 目的:运用任务态fMRI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皮质激活的变化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集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脊髓型颈椎病组)及健康志愿者45名(正常组)。所有对象均行颅脑fMRI扫描,动作任务均为右手对指任务。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术后6个月随访时将JOA评分改善率< 50%定义为手术预后不良。 结果与结论:①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②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前左侧中央前回的激活体积值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左侧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前左侧激活体积比值(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③术后6个月随访时,脊髓型颈椎病组左侧中央前回的激活体积值较术前显著减低(P < 0.05),左侧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侧激活体积比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④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激活体积比值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激活体积比值与术前JOA评分、术后改善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术前激活体积比值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界值为3.621;术前JOA评分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51,界值为8;激活体积比值的预测效能高于JOA评分;⑥结果表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任务态fMRI皮质左侧中央前回与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比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JOA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术前激活体积比值可有效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ORCID: 0000-0002-9156-0702(宋彦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 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 T2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 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 P>0.05)。观察组MRI T2WI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 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 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钛网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在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前路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恢复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融合率、沉降率的差异。 方法 75例确诊为两个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40例行钛网支撑体植骨,35例行n-HA/PA66颈椎支撑体植骨,均行椎前钉板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9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C2~7 Cobb角、D值评价颈椎的曲度,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评价支撑体融合沉降情况,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差值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前D值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3、6、9个月融合节段前后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术后6、9个月沉降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钛网组明显存在早期沉陷,影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 结论 n-HA/PA66颈椎支撑体相对于钛网支撑植骨具有提高融合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撑体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王昊  王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 3 mm组,3-5 mm,> 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 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单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ZEPHIR钢板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