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春燕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4):296-296,329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45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数伴有可能的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病变以一过型多见,如能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主要表现为:(1)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2)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3)活检后出血少;(4)病变黏膜恢复快。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缺血性肠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和肠镜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本院3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且发病与季节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和便血。内镜下形态特点有:黏膜有蓝紫色小斑点结节;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活检出血少;随访观察病变恢复快。结论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早期应用结肠镜检查可以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33例IC患者,针对其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2.7,合并基础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23例(76.6%),临床症状主要为突发性腹痛32例(96.9%)、腹泻23例(69.7%)和便血20例(60.6%)三联征。结论应警惕IC,早期进行结肠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6年本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41~79岁,中位年龄63.6岁,50岁以上占91%,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腹痛、便血、腹泻、腹胀等.内镜检查病变大多发生在左半结肠(86.7%),呈节段分布,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大部分为一过型(84.4%),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大肠镜检查为早期诊断重要方法 .结论 对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缺血性肠炎临床诊疗的进展.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间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炎患者61例,依据病因分类、病例特点的差异,判断患者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临床诊疗有效为98.36%.结论 缺血性肠炎因早期临床症状特异性的不足,诊断难度较高,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60岁以上27例(87.1%);腹痛25例(80.6%),便血20例(64.5%),恶心、呕吐、腹胀11例(35.5%),呕血4例(12.9%),大便隐血全部阳性;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降结肠13例(41.9%),乙状结肠11例(35.5%),其他部位共7例(22.6%).结论 缺血性肠炎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为主,病变部位多位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合B超、结肠镜、肠系膜血管造影可确诊缺血性肠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內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2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5 d內行全结肠内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至3个月內复查大肠镜,部分病例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性炎症型者23例,狭窄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炎的发病因素、发病部位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通过对36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治疗过程分析,找出误诊、漏诊原因。结果 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门诊初步诊断为该病的只有9例,仅占全部病例的25%。结论 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突发性腹痛,血便或黏液血便,应及时提高对该诊断的警惕性,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新型抗生素的不断生产、使用,与抗生素相关的伪膜性肠炎(PMC)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就我院2000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20例PM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PMC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见 于老年人,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注不良所致的结肠缺血性疾 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左下腹疼痛,便血及腹泻。本文分析了 我院近5年确诊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对其临床特点 及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 对象:选择我院1991年2月-2003年7月,经临床、肠 镜、病理、组织学诊断为IC的住院病人共22例。其中男8  相似文献   

11.
龙云  陈苗苗  吴成 《安徽医学》2012,33(6):671-674
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腹泻病住院的患者998例,所有患者均收集粪便标本和空腹血清,检测轮状病毒和心肌酶活性等,对其中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从发病年龄、季节、症状和伴随症状、心肌酶谱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98例腹泻病患者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399例,阳性检出率39.98%,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占92.48%。全年均可检出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状况最高峰是10~12月份,4~5月份有一小高峰。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中77.19%有心肌损害,明显高于轮状病毒抗原阴性者(χ2=45.0,P0.001),而且阳性患者中HBDH、LDH、CK-MB的数值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值分别为0.007、0.02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泻病患者应及早、准确地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并重视心脏等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魏明通  胡乃中 《安徽医学》2016,37(5):512-516
目的 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至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腹型过敏性紫癜好发于青年(75.7%),春夏冬季(85.7%),发病前有可疑诱因的51.4%,临床表现常为恶心呕吐和消化道出血,伴有腹痛,腹痛性质常为阵发性绞痛、胀痛或隐痛,腹部体征以压痛为主97.1%(68/70),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皮疹出现先于消化道症状易于诊断,皮疹出现迟于消化道症状容易误诊,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患者误诊率47.1%(33/70)。误诊原因常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者、胆道疾病、消化道溃疡等;腹型过敏性紫癜内镜下表现常累及上消化道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的球、降部,下消化道常累及回肠末端和直肠,内镜下表现形式常为黏膜的红斑、充血、糜烂、溃疡,常成广泛性病变,其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炎性细胞的浸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坏死;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组的上肢、躯干紫癜和CRP值升高高于过敏性紫癜无消化道出血组(P<0.05)。结论 十二指肠球降部和胃体、胃窦、在腹型过敏性紫癜常累及;腹型过敏性紫癜中上肢、躯干的皮疹和CRP的升高有助于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残胃癌(GRC)的胃镜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GRC的患者143例,分析其检出率、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手术病因、术式、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残胃癌变部位及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GRC检出率为4.11%,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以老年人(≥60岁)居多(64.34%),病程超过10年者占74.83%,平均病程为18.6年。胃溃疡术后致癌率(12.60%)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致癌率(7.13%)相仿(P>0.05)。行毕Ⅱ式患者GRC发生率(5.39%)明显高于行毕Ⅰ式者(2.57%,P<0.01)。GRC的Hp感染率(65.03%)明显高于同期一般残胃人群(27.70%,P<0.01)。GRC临床表现不典型,癌变部位多发生于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残胃患者中,老年患者、男性、病程超过10年、行毕Ⅱ术式、Hp感染等均为GRC的高危因素,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目前确诊GR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内镜特征表现。方法:对3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粘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预后良好,1-2周可恢复正常。结论: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侧门脉高压症(LSPH)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内镜(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LSP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分析病因及EUS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多以上腹不适、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胰源性疾病(10/13)为主要病因,其中慢性胰腺炎2例,慢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2例,胰腺肿瘤6例,腹膜后肿瘤1例,病因不明2例;EUS下表现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1/13)为主。结论 LSPH病因复杂多样,但以胰源性疾病最常见,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 EUS不仅能明确病灶及毗邻结构,还能运用EUS-FNA技术进行定性诊断,在LSPH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50%(1 014/1 676);息肉多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占65.21%(1 093/1 676);息肉合并异型增生占5.31% (89/1 676),合并肠化生占5.61% (94/1 676);息肉局灶癌变占0.30% (5/1 676).背景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占21.96%(368/1 676),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4.20%(238/1 676),肠化生占22.61%(379/1 676),异型增生占6.56%(110/1 676),腺癌占0.78%(13/1 676),类癌占0.18%(3/1 676).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近端胃,息肉组织可以发生癌变.息肉背景胃黏膜存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查时应重视息肉背景胃黏膜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色病的临床特点,评价铁生化指标、腹部影像学、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血色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诊断为血色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对其临床特点、铁生化指标、腹部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特殊染色及超微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遗传性和继发性血色病各2例。腹胀、乏力、肝脾肿大、皮肤色素沉着为其常见临床表现;2例患者肝硬化,2例患者心脏扩大,1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伴有多发性关节炎。2例患者血清铁升高,3例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4例患者血清铁蛋白均〉1000ng/ml。2例肝穿病理检查均显示肝铁过多沉积。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结论血色病在我国较少见,除临床特点不明显诊断困难以外,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亦有关,提高临床医生对血色病的认识可能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临床分型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4例HSPN患儿进行临床分型、病理分型、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中轻型表现占67.65%,肾病综合征型占29.41%,肾炎型占2.94%。病理分型中以Ⅱ级和Ⅲ级多见,分别占47.06%和41.18%。Ⅱ级中轻型占85.71%,Ⅲ级中轻型占50.00%,肾病综合征型占43.75%。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A+IgM沉积者的比例最高,占26.47%,其次为IgA+IgG+IgM+C3,为23.53%。血液中IgA升高和补体C3下降比例分别为8.82%和17.64%。结论过敏性紫癜肾炎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肾病综合征型比例逐渐增加。免疫复合物主要以IgA及合并有其他的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为主,血液中IgA的检测不能反映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正确诊治NSAIDs胃病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51例NSAIDs胃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结果识别NSAIDs胃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其发生与溃疡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出血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结论消化科医师应准确识别NSAIDs胃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建议NSAIDs应给予最小的有效治疗量,并及时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及行胃镜检查,对伴溃疡危险因素患者可同时预防性应用PPI及胃黏膜保护剂.以积极应对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