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已用于构建心脏生物瓣膜,但不知是否可作为骨再生引导膜? 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生物相容性,并评价其成骨能力。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材料浸提液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增殖度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在犬胫骨缺损模型左右两侧远心端骨缺损上方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作为实验组,在近心端仅以骨膜瓣复位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100%,75%,50%,25%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1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无毒性;实验组术后第2周即可见新骨形成,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骨充填,骨修复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毒性,引导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种生物衍生骨保存了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结构,且具有免疫原性低、细胞相容性好的特点。目的:验证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鲜猪股骨制备生物衍生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2×109 L-1的浓度接种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的松质骨面,复合培养7 d内,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复合培养8 d内,计数材料上附着的细胞数。结果与结论:生物衍生骨表面粗糙,孔隙不规则并相互通联,构成网状结构。复合培养3 d,细胞在衍生骨材料表面发生附着,且细胞形态不均一;复合培养培养 5 d,细胞连接成片呈层状生长,细胞之间紧密接触;复合培养7 d,细胞呈现多层生长状态,成堆生长,部分区域存在细胞外基质分泌现象。复合培养后,前2 d 为潜伏适应期,3-6 d细胞生长呈出线性曲线,处于细胞生长对数期;第 6 天后,细胞生长曲线逐渐变得平缓,细胞增殖速度下降,增殖进入平台期。表明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脱细胞胶原基质双层材料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间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BMSCs与脱细胞胶原基质双层材料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独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对BMSCs的生长和增殖情况进行研究,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贴附生长情况,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MSCs在脱细胞胶原基质双层材料上生长良好.CCK-8法测得的BMSCs与脱细胞胶原基质双层材料共培养的生长曲线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细胞胶原基质双层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为脱细胞胶原基质组织工程支架双层材料下阶段在体内动物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弧氧化陶瓷膜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弧氧化(micro-arc,MAO)陶瓷膜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黏附和增殖生长情况,通过MSC在三组不同表面处理材料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情况评价微弧氧化陶瓷膜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诱导培养后,做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鉴定其成骨潜能。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SC,调整细胞密度为5×10^4/mL,接种到三组钛片表面。在接种细胞后第1、3、5、7天每组分别取出5枚钛片,一个做电镜扫描,另外4个细胞计数。观察MSC在不同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情况。电镜扫描MAO陶瓷膜表面形貌特征,EDX分析其表面主要元素含量。结果MSC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在MAO陶瓷膜表面的增殖优于光滑组和喷沙组。电镜下微弧氧化陶瓷膜表面有无数2~10m的微孔,并含有钙、磷成分。结论MAO陶瓷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多孔,含有钙、磷元素表面的黏附及增殖均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表面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镍钛形态记忆合金表面氮化钛、类金刚石处理后 ,选择不同方法表面处理试验片 6 0个 (10mm× 5mm× 1mm) ,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观察1d、5d、8d培养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和碱性磷酸酶含量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并进行组织免疫学染色观察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结果 :细胞计数第 1d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第 5d、8d类金刚石及氮化钛组细胞数较镍钛合金组明显增多 (P <0 0 5 )。镍离子释放浓度氮化钛组、类金刚石组与与镍钛记忆合金组之间有差异 (P <0 0 1)。细胞内嗜银蛋白染色光镜下观察类金刚石及氮化钛组核内黑色颗粒较镍钛合金组多并且颗粒较大 ,与镍钛合金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镍钛合金组与类金刚石组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在第 5d、8d明显较第 1d降低 ,但氮化钛组羟脯氨酸含量逐渐增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有差异 (p<0 0 5 )。第 5d、8d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下降 ,但氮化钛组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第 1d、5d、8d的细胞爬片行转化生长因子 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细胞胞浆出现棕色颗粒 ,图像分析仪测灰度值 ,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氮化钛表面处理后镍钛记忆合金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一直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与合适的支架材料复合,试图模拟接近正常生理功能的组织工程化尿路替代物。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兔膀胱脱细胞基质上进行复合培养,每天进行细胞计数,连续12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单独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种植到膀胱脱细胞基质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膀胱脱细胞基质边缘爬出,膀胱脱细胞基质周围有大量长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接种5 d内,两组细胞均呈现出平缓生长的状态,接种6-9 d,生长曲线逐渐变得陡峭,细胞呈倍数状态进行分裂生长,速度较快,接种10-12 d,再次趋于平缓状态。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重合,可推断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进一步验证nano-HA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将rBMSCs与nano-HA支架材料在体外复合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用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结果 rBMSCs可以在nano-HA支架材料表面及孔隙中良好的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复合培养5 d后nano-HA支架材料对rBMSCs的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rBMSCs与nano-HA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nano-HA支架材料可以作为rBMSCs良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背景:提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有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及免疫磁珠分选等方法。流式分选及磁珠分选等方法对设备及试剂要求高,应用局限。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及密度梯度离心法较为常用,但仍有全骨髓贴壁法细胞长出速度较慢、密度梯度离心法所需离心时间较长等不足。若发现一种更简便、且能够短时间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则可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提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证明新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将磷酸缓冲盐溶液与人骨髓组织等比例混匀后离心使骨髓组织分层,取白膜层提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全骨髓贴壁法提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对比。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及诱导多向分化实验进行鉴定。通过细胞计数、结晶紫染色、细胞骨架染色、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RT-PCR等方法,分析两组细胞的原代细胞数目、传代后细胞形态、大小、细胞骨架、表面标志物表达、多向分化潜能、集落形成、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1)离心后磷酸缓冲盐溶液能够使人骨髓分层,并能够提取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磷酸缓冲盐溶液法所提取的原代细胞数目较全骨髓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聚羟基烷酸酯(PHBV)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与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原代培养犬BMSCs,传至3-4代后,接种至PHBV膜和泡沫样三维支架上,以接种至培养板上细胞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于培养1、2、3周分别采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在5、10、14 d用Hoechst33258荧光法定量测定细胞内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PHBV 纤维较粗,且透光性差,在相差显微镜下不易观察。第3-4代BMSCs接种至PHBV膜上2 h后即大部黏附,3 d后伸展良好,呈纺锤形或梭形,在三维支架的孔隙内立体生长,1周开始细胞间连接,3周广泛连接,分泌大量基质;培养接种1周后,取二个膜状PHBV固定,HE染色后,见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培养接种2周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明显,呈梭形密布于膜状PHBV上。培养接种3周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较第二周无明显变化。定量测定接种的细胞内D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PHBV作为BMSCs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浸提液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基本无细胞毒性。 目的:观察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细丝混合编织支架体外长期降解过程中降解液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将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编织支架材料置于完全培养基中体外降解14周,每周换液1次,测定各周支架降解液的pH值。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培养,实验组加入各周支架降解液和新鲜完全培养基各100 µL,阴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200 µL,培养4 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支架降解液pH值的变化:前3周下降缓慢,从7.00降到6.89;第4周起下降较快,6-11周较低,在5.16-5.67之间;12-14周呈上升趋势,回升到6.95。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生长及形态状况基本相似。降解7-10周支架降解液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较疏,而其余各周支架降解液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1-6周及11-14周的支架降解液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92.1%以上,毒性分级为0或1级;7-10周的支架降解液虽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细胞相对增殖率为82.5%-87.9%,毒性分级为1级,为合格。表明蚕丝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混合编织支架降解液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膨体聚四氟乙烯多孔高分子聚合材料是临床常用的植入假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变形、变质,不产生炎症吸收反应,可允许细胞游走和组织向内生长。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与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第4代人脂肪干细胞与膨体聚四氟乙烯体外复合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计算细胞黏附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结果与结论:刚接种的细胞呈圆形透亮,在支架材料表面分布均匀,细胞活性佳,3 h后大量细胞贴壁,24 h后可见少量呈短梭形的脂肪干细胞贴壁,3 d首次换液,细胞清晰可见,低密度生长时呈短梭形或多角形,分布均匀,种植7 d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极少细胞从支架上掉落,细胞黏附率平均达95.7%,并且细胞仍保持正常的分裂增殖速度。说明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设计3D模型,按照某一坐标轴切成无限多个剖面,然后层层打印堆叠形成一个实体的立体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骨组织工程支架能对支架的内部结构和外形进行自由可控的构建,在支架个性化、精确性、机械强度、孔隙调节、空间结构复杂性方面有独特优势。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整合能力被广泛用作骨缺损的修复材料;聚己内酯是一种已被FDA批准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两种材料复合物的多孔结构能够为细胞生长、组织再生及血管化提供有利条件。 背景: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在常用骨组织工程材料基础上结合3D打印技术制备的新型复合支架材料,目前对于该复合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3D打印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分别制备聚己内酯及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表征两组材料的微观结构、孔隙率及力学性能。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组支架表面,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扫描电镜和Live/Dead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架均呈三维网状相互连通结构,纤维呈规律有序的排列、相互交错,纤维表面无空隙,纤维间距、直径较为均一;两组支架的孔隙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复合支架的弹性模量高于单纯聚己内酯支架(P < 0.05);②两组支架表面培养1 d的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复合支架表面培养4,7 d的细胞增殖快于单纯聚己内酯支架(P < 0.05);③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两组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活性较高,同时复合支架上的贴壁细胞更多一些;④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生长形态良好,并紧密黏附于支架表面及微孔附近,同时可见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呈丝状包绕于细胞周围;⑤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孔隙较丰富,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细胞相容性良好,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ORCID: 0000-0002-7083-6458(胡超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多项体内外实验表明外源性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骨形成过程,但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内易降解,影响疗效。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同种异体骨复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将同种异体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β-磷酸三钙材料分别植入羊髂骨极限缺损处,植入后4,8,12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植入后12周,手术结合区成软骨样结构较多,术区中央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整个术区的支架材料降解较其他组多,支架材料孔洞内爬满纤维结缔组织,材料周围常见破骨样细胞;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强阳性表达。其他3组手术结合区虽有成软骨样结构及成骨样细胞出现,但中央区为死骨结构,且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弱表达。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可基本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外胆管和胆囊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胆管上皮细胞在体外易失去增殖能力,难以提供基础研究所需的细胞量,限制了胆管修复等基础研究的进程。虽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肝细胞,但是尚无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报道。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采取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CK19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梭形逐渐变为多边形、三角形;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诱导第4周细胞膜开始表达CK19,诱导第6周CK19表达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两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胆管上皮样细胞,从而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胆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细胞学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 方法:将6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干细胞组、骨质疏松干细胞组、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正常和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增殖指数。加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比较各组钙结节的形成。 结果与结论: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均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但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形态变化相对缓慢。正常干细胞组细胞增殖指数高于骨质疏松干细胞组(P < 0.05);成骨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或骨质疏松干细胞组(P < 0.05);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明显高于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P < 0.05)。成骨诱导组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相应的正常或骨质疏松干细胞组呈阴性;且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染色强于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提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明显降低,可能与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钛合金人工颈椎间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钛合金存在生物活性差、与骨结合强度低、在生理环境下易造成金属离子释放等问题。 目的:观察国产人工颈椎间盘钛合金终板不同涂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第3代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含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粉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钛合金板及裸钛合金板的24孔板内,培养的第24,48小时后分别终止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接种24 h后加成骨诱导剂进行诱导,并于第3,5,7天各收集细胞裂解后离心的上清,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48 h后,羟基磷灰石组和钛粉复合羟基磷灰石组表面的细胞呈多角形,并伸出细长伪足伸入到材料的微孔内,与材料表面紧密黏附;而裸钛合金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较差且黏附率低。随时间延长,各组碱性磷酸酶表达均增加,羟基磷灰石组和钛粉复合羟基磷灰石组各时间点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均较裸钛合金组明显增高(P < 0.05)。表明羟基磷灰石、钛粉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可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和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样神经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样细胞分化。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抗坏血酸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法鉴定胞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相关蛋白的表达;RT-PCR鉴定多巴胺神经元相关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及胞质中的多巴胺。结果诱导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表达多巴胺神经元相关蛋白: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转运蛋白和神经核蛋白;RT-PCR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表达多巴胺神经细胞相关基因TH、AADC;ELISA法检测到诱导后的上清及胞质中有多巴胺分泌。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巴胺能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早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再狭窄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部分黏附分化参与血管重塑,实验拟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动脉硬化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过程中的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及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情况。 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API标记细胞核)与外膜成纤维细胞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培养7 d,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蓝染(DAPI标记细胞核)、胞浆红染(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双标细胞出现,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结果可见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体外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检测细胞膜特异性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并对诱导后细胞间所形成的连接进行形态和功能的检测;探讨体外诱导BMSCs为特殊组织学类型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 将大鼠BMSCs进行分组诱导:实验对照组Ⅰ(加入bFGF+GDNF诱导);实验组Ⅱ(加入bFGF+GDNF+WHI-P131 +Shh诱导);空白对照组Ⅲ(不加入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胞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抗原阳性率及细胞上清中多巴胺含量;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显示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表达,观察各组细胞是否有成熟突触结构的形成;利用荧光染料FM1-43进行突触小泡的染色,间接观察分化后各组细胞突触循环的效能.结果 实验组Ⅱ的细胞被证实高表达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抗原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和酪氨酸羟化酶(TH),且于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多巴胺的分泌.并且,BMSCs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后细胞突起数量、长度以及PSD-95的免疫组化阳性率和FM1-43染色后荧光密度均高于实验对照组I.结论 BMSCs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样细胞后,在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阳性率、诱导分化率及细胞存活率上无明显改变;在细胞突起数量、长度、多巴胺分泌量、多巴胺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物(DAT、TH)阳性率以及突触功能指标(PSD-95阳性率、突触泡荧光密度)等方面高于未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