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 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 d时显著升高(P < 0.05),5 d时开始下降,7 d下降显著(P < 0.05),14 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 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 < 0.05),7-14 d维持在高水平 (P < 0.05),21-28 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 < 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 < 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移植免疫研究和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世界上都存在供体器官远远不能满足受者(患者)需要的问题。虽然异种移植有可能解决器官供应不足的问题,但从1905年法国医生Princeteau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临床异种移植手术开始,至今的所有异种移植实验或手术研究都因移植后的供体器官遭受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失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检测肾移植受者尿液单核细胞趋化性肽 1(MCP 1)的含量 ,了解其变化规律 ,探讨其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了 74例肾移植受者和 10例无肾脏疾病患者尿液单核细胞趋化性肽 1(MCP 1)的含量。结果 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尿液MCP 1水平 (412± 2 5 )ng mL ,正常对照组为 (40 7+12 )ng mL ,二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尿液MCP 1水平为 (1193+5 6 )ng m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肾功能稳定组(P <0 .0 1)。经抗排斥治疗后 ,对治疗有反应的受者尿液MCP 1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尿液MCP 1水平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密切关系 ;检测尿液MCP 1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8.
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是β-半乳糖苷结合性动物凝集素的家族成员之一,存在于从线虫到哺乳动物等各种活性有机体内,参与细胞黏附、增殖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作为该家族重要成员之一的galectin-7,与上皮组织的分化和成熟、损伤表皮的再生、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机体免疫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多种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呈现升高现象,但需要与感染及CMV等因素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鉴别。移植物局部以IL-1,TNF及M-CSF升高为明显,IL-2,IL-3,IL-4,IL-6,G-CSF或GM-CSF未见升高。实体器官排斥时IL-4mRNA,IL-2mRNA及IL-5mRNA表达可升高。而炎性因子IL-1βmRNA,IL-6mRNA及TNFamRNA表达不升高。某些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由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引起的移植肾失功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显示肾移植患者血浆miR-4286的表达显著上调,miR-4286可靶向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而激活免疫反应。目的:探讨沉默miR-4286上调滤泡调节性T细胞治疗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肾移植的患者,纳入20例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患者与20例免疫耐受患者,对两组活检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C4d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iR-4286 mRNA的表达与滤泡辅助性、调节性T细胞比例。将排斥反应患者淋巴细胞分组处理,空白载体组、miR-4286过表达组、miR-4286沉默组、转化生长因子β阻断组(该组转染miR-4286抑制的慢病毒载体的同时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中和抗体),48 h后,检测B细胞、浆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及细胞上清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1的水平。结果与结论:(1)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排斥反应组肾组织浸润的炎细胞数量高于免疫耐受组(P <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排斥反应组肾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细胞凋亡与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移植肾AR标本中细胞凋亡和Fas/FasL的表达.结果: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主要在AR移植肾小管上皮发生,且凋亡指数和Fas/FasL表达与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平行,与正常肾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AR所致的移植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移植肾AR,是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判断移植肾病理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对肾移植术后急排组(n=11)和非急排组(n-16)血清IFN-γ和IL-10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双抗体夹心EIISA检测肾移植术后4个时点(移植当天、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4 d上IFN-γ和IL-10血清含量变化.结果:肾移植术前,IFN-γ在急排组高于非急排组(P<0.05),IL-10在急排组低于非急排组(t'=2.5504,P<0.0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移植术后,急排组IFN-γ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排斥前达高峰,明显高于非急排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0移植术后在急排组呈升高趋势,但仍低于非急排组,两组在术后第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前急排和非急排患者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布和移植后的动态变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临床探讨急排的生物学指标和免疫治疗的药效学指标提供了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多种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呈现升高现象,但需要与感染及CMV等因素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鉴别.移植物局部以IL-1,TNF及M-CSF升高为明显,IL-2,IL-3,IL-4,IL-6,G-CSF或GM-CSF未见升高.实体器官排斥时IL-4 mRNA,IL-2mRNA及IL-5mRNA表达可升高.而炎性因子IL-1βmRNA,IL-6mRNA及TNFαmRNA表达不升高.某些细胞因子在GVHD中既有致病又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胰腺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法,但排斥反应是其主要障碍。排斥反应主要是因供、受体MHC 不一致,Mφ和DC 提呈Ⅱ类抗原而激活T_H,启动特异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及NK、Mφ等细胞引起的。除传统的免疫排斥监视指标外,血清PSTI(胰蛋白酶分泌抑制因子)、irAT(阴离子胰蛋白酶)及阳离子胰蛋白酶元的监测和FNAb(经腹胰穿刺)有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肾胰联合移植可减少排斥,但脾胰联合对排斥的作用则有不同观点。OKT_3对胰腺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 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 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是目前异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对DXR发病机理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有望发掘新的抑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是目前异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对DXR发病机理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有望发掘新的抑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中国尚缺乏此类研究及报道。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肾移植后病理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患者18例分为2组,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组8例采用单剂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10例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结果与结论:用药后6,12个月,药物组肌酐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用药后随访6-12个月,药物组1例患者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随访期间无威胁生命的感染发生,人/肾存活率为100%。结果证实,利妥昔单抗在治疗肾移植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移植前诱导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皮肤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独特型抗体诱导对异品系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脾细胞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同种异品系抗体(Ab1),将Ab1与KLH交联后,免疫Balb/c小鼠诱导产生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Ab2),并以之为受体,观察Ab2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Ab1交联KLH加弗氏佐剂免疫可有效地诱导抗独特型抗体(Ab2)产生。与对照组相比较,Ab2诱导组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移要有在受体体内诱导产生以移植物抗原为模拟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可对移植排斥反应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