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及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对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骨科收治的72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进行关节镜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研究组(36例)进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对比归纳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等。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SES)评分、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比较,0.05,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0.05,差异显著;组内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关节活动度、肌力等均优于术前,差异明显(0.05)。结论全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小切口肩袖修补对肩袖损伤的治疗近期疗效相当,患者术后肩关节肌力、功能恢复佳;但全关节镜治疗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迅速,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12)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军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情况。结果 ASES评分由术前(49. 26±9. 34)分到术后1个月(77. 14±6. 07)分、术后3个月(85. 14±6. 07)分; VAS评分由术前(6. 1±1. 3)分到术后1个月(1. 5±0. 5)分、术后3个月(1. 0±0. 4)分; 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45. 4±7. 5)分到术后1个月(79. 4±5. 4)分、术后3个月(86. 4±6. 4)分;UCLA评分由术前(12. 1±3. 7)分到术后1个月(31. 3±1. 4)分、术后3个月(34. 2±1. 5)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肘外科医师(ASE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肌力分级等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1.14±0.28)分、ASES(91±5)分、UCLA(34.8±2.7)分,优于对照组的VAS(1.36±0.43)分、ASES(88±5)分、UCLA(32.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2.544、2.95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67±6)°、外旋(65±8)°、外展(138±14)°,高于对照组内旋(64±5)°、外旋(62±6)°、外展(133±12)°,t=2.040、2.027、2.06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旋(4.62±0.64)级、外旋(4.81±0.62)级、外展(4.87±0.56)级,优于对照组内旋(4.26±0.67)级、外旋(4.47±0.60)级、外展(4.51±0.62)级,t=2.053、2.085、2.274,均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恢复快,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肩袖修复的常见方式有单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法。既往有报道双排缝合法在临床上并未显示出比单排缝合更优的效果。目的: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Embase (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Cochrane library (2014年2月)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比较肩袖损伤中单排与双排缝合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系统评价各研究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比较单双排缝合两组治疗方法的constant,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core)治疗前后评分差异,肩袖再断裂率,肩袖肌力恢复情况,以森林图回顾两组数据比较情况及行漏斗图检测其发表偏倚情况。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LevelsⅠ,Ⅱ),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的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及UCL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后随访结果上:双排缝合治疗后肩袖再断裂率概率低于单排缝合,外展肌力双排缝合组优于单排缝合组。在肩袖撕裂小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与单排缝合组在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无明显差别。在肩袖撕裂大于3 cm的亚组中,双排缝合组较单排缝合组在ASES评分、UCLA评分比较上显示出更优效果。结果表明肩袖损伤的患者采用双排缝合相对于单排缝合法治疗后肩袖再撕裂率更低,外展肌力恢复情况更优。小于3 cm肩袖损伤单双排缝合法治疗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大于3 cm的肩袖损伤采用双排缝合法可取得更佳的治疗后功能评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后的肩峰解剖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行关节镜肩袖损伤修补术的80例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3.48岁.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的各肩峰形态参数、肩峰形态和各... 相似文献
6.
《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缝线桥修补组(43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和双排缝合术组(39例,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术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功能(SST评分),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双排缝合术组比较,缝线桥修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更短/少(P 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P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P 0.05),且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3个月(P 0.05);与双排缝合术组比较,缝线桥修补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更低(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度均大于术前(P 0.05),且术后6个月大于术后3个月(P 0.05);与双排缝合术组比较,缝线桥修补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度更大(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SST评分均高于术前(P 0.05),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 0.05);与双排缝合术组比较,缝线桥修补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SST评分更高(P 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关节镜下缝线桥修补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粘连,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能显著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肩关节活动和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BACKGROUND:There ar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efficacy of all-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versus mini-open fo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ll-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versus mini-open fo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by conducting a meta-analysis.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and CBM databases from January 1966 to November 2015 to screen the relevant articles using the key words of “rotator cuff, arthroscopy, mini-open”.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5.3 softwa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 total of 11 studies, including 6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5 cohort studies, were selected. The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un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shoulder joint, pain, motor range, recurrence of rotator cuff avul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kylosis between both two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icacy of all-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does not differ from those of mini-open fo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Howev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induces less soft tissue injury and early incision pain, but better function recovery.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高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2051-2053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直接松解联合肩袖修复治疗对老年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治疗的8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3 m的肩关节活动能力和功能评分(Shoulder Function Test Scale,SST)、肌力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3 m,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SST评分、肌力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直接松解联合肩袖修复治疗老年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能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肩关节功能及肌力水平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肩袖损伤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多按肩周炎做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在骨科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我院于2009年1月进行了1例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疾病,目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已广泛用于肩袖损伤治疗,但术后再撕裂率仍较高,部分患者再次出现肩关节持续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肩袖再撕裂主要发生在关节镜修复术后6~26周,高龄、骨质疏松、糖尿病、原始撕裂大小、肌肉脂肪浸润程度、修复强度不足及过度术后康复等为其危险因素。本文对肩袖修复术后腱骨愈合机制、术后再撕裂的诊断及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康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3年5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骨科确诊的63例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37~65(54.5±7.8)岁,病程10~20(6.8±1.2)个月。63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损伤肩袖修复重建手术治疗,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2例,术中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损伤肩袖;对照组31例,术中采用关节镜下单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损伤肩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及主观满意度5个方面评分),评估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6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并比较术后6个月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1)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VAS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为(1.13±0.34)分,低于对照组的(1.4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08);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UCLA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患者UCLA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主动前屈活动度评分为(4.78±0.98)分,高于对照组的(3.77±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09),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主观满意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25、4.56、3.88、3.33,P值均<0.05)。(4)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2组患者2种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2种评分分别为(82.50±14.39)分和(61.81±9.8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74±12.54)分和(52.71±8.55);术后6个月,观察组2种评分分别为(90.31±16.21)分和(83.53±14.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29±15.08)分和(71.19±12.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91,P值均<0.05)。(5)肩关节活动度中:观察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两两比较,术后3、6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的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内收角度4个指标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术前2组肩关节活动度4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等4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7.15,P值均<0.05)。(6)术后再撕裂:术后6个月观察组再撕裂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12.9%(4/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 P=0.113)。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可有效地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降低疼痛程度及再撕裂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排锚钉固定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关节镜下采取双排缝合桥无结与有结修复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 前瞻性入选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有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有结修复技术)35例与无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无结修复技术)34例,比较两组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术后3、6月的关节功能及再撕裂发生率。 结果 基线资料及术前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无结组及有结组 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好转(P<0.001)。在整体人群以及轻-中度撕裂亚组中,术后无结组和有结组之间UCLA、ASES、Constant-Murley无显著差异(P>0.05)。重-巨大撕裂亚组中,无结组的UCLA、ASES、Constant-Murley显著优于有结组(P <0.05),两组术后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有结组再撕裂发生率倾向于高于无结组(17.1% vs 2.9%,P=0.051)。 结论 老年肩袖损伤采取双排缝合桥有结及无结修复术均有效可行,对于重-巨大撕裂的患者,无结技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0,(11)
背景:持续应力刺激已经证明可以促进肩袖损伤的修复,实验尝试在肩袖损伤修复的全过程中进一步量化应力刺激的强度,寻求到达更好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应力刺激在急性肩袖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大强度实验组、小强度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将冈上肌腱于大结节止点处横断后原位缝合(隧道法),建立兔冈上肌腱损伤模型。术后石膏绷带制动1周后,采用关节持续被动器(CPM)进行功能锻炼,大强度训练组活动范围为-60°~60°,小强度训练组活动范围为-15°~15°,术后第2周,隔天训练,10min/次;第3周开始每天训练,10min/次;第4周15min/次。对照组自由活动。于术后2,3,4,周每组各取4只动物取材,分别比较冈上肌腱-骨界面的刚度和最大抗拉强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各时间观察,小强度训练组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均明显强对照组和大强度训练组(P0.05),大强度训练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最弱,各组断裂点均在肌腱缝合处。结构表明,小强度应力刺激在急性肩袖损伤早期修复中效果较佳,而大强度应力刺激在急性肩袖损伤早期修复中起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5年lO月-2007年10月,我院对4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行早期功能锻炼.在防止肌肉萎缩,手足下垂,关节挛缩,促进功能恢复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脊柱术后早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中关于脊柱术后早期VTE危险因素的文献,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7篇文献,包含37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95,95%CI(2.31,3.78),P<0.000 01]、BMI较高[OR=1.71,95%CI(1.41,2.08),P<0.000 01]、女性[OR=2.96,95%CI(2.11,4.15),P<0.000 01]、D-二聚体较高[OR=1.93,95%CI(1.52,2.45),P<0.000 01]、输血[OR=2.61,95%CI(1.98,3.45),P<0.000 01]、高血压[OR=3.57,95%CI(2.66,4.78),P<0.000 01]、糖尿病[OR=3.05,95%CI(2.09,4.46),P<0.000 01]、术后卧床时间较长[OR=4.13,95%CI(3.01,5.68),P<0.000 01]为脊柱术后早期并发VTE的危险因素,术后锻炼[OR=0.24,95%CI(0.12,0.47),P<0.0001]为脊柱术后早期VTE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龄、BMI较高、女性、D-二聚体较高、输血、高血压、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为脊柱术后早期VTE危险因素,术后锻炼为脊柱术后早期VTE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46名运动性肩袖损伤大学生按性别分层,并随机分为弹力带抗阻+被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训练组(对照组)与PNF训练组(实验组),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肩关节主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检测肩袖损伤各手法试验疼痛阳性率及肩关节肌力、主动ROM,并采用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对肩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VAS评分、各手法实验疼痛阳性率均低于训练前水平,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肩关节各方向肌力、各方向主动ROM、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等均高于训练前水平,其中实验组内旋肌力、内外旋的主动ROM、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PNF康复训练可减轻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疼痛感,提高关节主动ROM、肌力及UCLA肩关节评分;PNF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改善作用要优于弹力带抗阻+被动关节ROM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体会。方法 乳腺癌根治术后,分卧床期、下床活动期及出院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术后综合运动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共709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术后随访658例,583例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功能恢复满意度为88%。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康复锻炼,对于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率、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肩袖撕裂(RCT)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之间的关系,为肩袖撕裂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共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收集自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因肩袖撕裂住院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骨密度,并进行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PMOP与RCT共同靶基因的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插件cytohubba按照Degree筛选筛选核心基因,并使用R语言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 共入组受试者104例,骨量异常共67例,占64.42%,其中骨质疏松症为17例,占16.35%。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约占1/3。通过查询数据库共获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共967个,肩袖撕裂相关基因共281个,共同靶点152个。筛选获取前20位核心靶点,包括: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等。GO生物学过程主要集中在腺体发育、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等,KEGG主要富集在癌症中的蛋白聚糖、雌激素信号通道等。结论 肩袖撕裂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病在临床常见,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未来可以从炎症、血管再生、氧化应激和雌激素相关信号通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8月~2017年10月筛选50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应用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患者22例设为实验组,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28例设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ysholm、IKDC、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对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性随访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21.43% vs 9.09%),实验组在避免膝关节僵硬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优于对照组(4.55% vs 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实验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创伤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