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虽然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用于外翻膝关节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髁限制性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纳入2006年2月至2013年11月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患者33例(35膝),均采用髌旁内侧入路,通过精确的截骨纠正下肢力线,对外侧软组织进行选择性松解,最后置入相同型号的LPS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zimmer,美国)并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最大屈伸角度的差异以及X射线片观察结果。并记录置换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感染、髌骨弹响、膝关节不稳、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3例置换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过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术后半年恢复。2例出现置换后膝关节不稳,经过支具外固定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溶拴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由置换前(51.85±4.15)分上升至末次随访(85.77±2.5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优20膝,良11膝,优良率达89%。膝关节假体X射线片影像学随访下肢力线明显纠正,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松动。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通过精确的截骨纠正下肢力线以及对外侧软组织进行选择性的松解,并结合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并发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处理方法。 方法:31例32膝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均为女性,年龄53-85岁,平均68.5岁,病程8-25年,平均22.3年,其中骨性关节炎27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膝。膝外翻角12°-32°,平均20°;Q角为13°-23°,平均16°。采用正确截骨,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Goldthwait-Roux术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2-120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98.2±10.3)°。KS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5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1分;KSS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3分。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屈膝45° Knutsson髌骨轴位X射线片检查无髌骨倾斜、半脱位或脱位。结果说明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采用稳定性假体,正确截骨及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Goldthwait-Roux术,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的人工膝关节假体已成功在临床应用。有报道高屈曲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有较高的高分子聚乙烯垫磨损,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的近期效果。 方法:78例(113膝)行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髌骨不进行置换。随访3年,分别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110.7°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54.2分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5.4分,优良率达93.5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后稳定型旋转平台PFC sigma RPF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近期置换效果满意,置换后的持续疼痛是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因素,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单髁假体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侧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单髁假体有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种单髁假体。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把胫骨平台分为0、1、2、C、3、4、5几个区域,观察股骨头中心—踝关节中心连线经过胫骨平台的区域。KENNEDY和WHITE的研究发现,单髁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经过2、C区的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 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ORCID: 0000-0001-9062-8026(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熟。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Zimmer,USA)人工膝假体为旋转平台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由于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该假体的临床应用优越性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人工膝假体(Zimmer,USA)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以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价人工假体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Zimmer LPS-Flex Mobile Bearing System人工膝假体(高屈曲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7例(42膝),男9例(10膝),女28例(32膝);年龄47-78岁,平均63.7岁。采用骨水泥固定,不进行髌骨置换。观察置换后并发症,比较置换前、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并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共34例(38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置换前平均88.5°改善到置换后平均124.2°;置换前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52.5分,置换后平均为91.1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0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达95%。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提示高屈曲旋转平台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该假体在设计上更具优势,更加接近膝关节生理结构,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4 年12 月,对52例58膝TKA术中出现髌骨向外侧脱位倾向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患者,针对发生原因,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位置等方法,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纠正。 结果 术中无拇指试验髌股关节轨迹恢复正常,术后髌骨未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因外翻明显,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范围较大,术后出现关节积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7-47个月,平均32个月。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4例残留 5-10°(平均8°)左右的屈曲畸形。随访末期KSS评分78-89分,平均84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为82-91分,平均86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无松动及感染迹象。 结论 TKA术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通过单纯调整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髌骨修整成形或调整胫骨假体等方法,或者联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等进行调整,是处理髌股轨迹不良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 < 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 < 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 < 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在全膝关节置换时无论是使用活动衬垫还是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后中长期的功能转归和再手术率都相同,但是近期患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各专家意见并不一致。目的:分析活动衬垫型与固定衬垫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相关活动的角度变化,以探讨置换后关节活动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90例,应用固定衬垫型假体或活动衬垫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测量患者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置换后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4-36个月,末次随访时活动衬垫组的最大屈曲度大于固定衬垫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前后髌骨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患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且活动衬垫型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选择何种假体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传统固定平台、旋转移动平台以及高屈曲衬垫膝关节假体置换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以上3种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及1年以后的KSS评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以及最大膝关节屈曲度。结果与结论:所有例患者均获随访。3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的KSS评分、SF-36量表评分以及最大膝关节屈曲度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置换后同一时间点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3种假体对于中晚期膝关节炎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优良,患者满意度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屈曲度;但未发现3者在早期疗效、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以及早期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依据髌周解剖学特点,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髌周电灼去神经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82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的患者(91膝),予行双侧或单侧不置换髌骨的TKA,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病人分为两组,共有41名实验组患者(45膝)在TKA中接受了髌周去神经化处理,41名对照组患者(46膝)未做该处理。手术主刀为同一骨科医师,均使用相同的膝关节假体系统。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膝关节KSS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Feller髌骨评分及VAS评分。 结果 82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两组病人的膝关节KSS评分、WOMAC、Feller髌骨评分及VAS评分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TKA中行髌周电灼去神经化,不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 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 (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 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0例12膝儿童髌骨固定型脱患者资料,男6例8膝,女4例4膝;年龄为4~9岁,平均6.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术后随访根据髌骨稳定度及Kujala 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0例儿童术后获得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所有儿童末次随访髌骨稳定度满意,Kujala 评分由术前的(42.12±14.37)分增加到随访时的(95.68±9.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性脱位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有效增加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对骨骺不造成损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对10例(13膝)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在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的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9.6±3.9),术后平均(94.1±3.7).结论: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髌骨脱位能有效减轻症状防止复发,,对维持髌骨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42例(48膝)严重膝关节疾病合并畸形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由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并进行HSS评分、WOMAC 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35.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WOMAC评分较置换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说明成人严重膝关节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采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膝)SONK患者,其中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4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8例。术中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屈膝90°取髌骨旁内侧至胫骨结节内侧入路,彻底清除股骨内髁病变坏死病变组织,根据病灶周围硬化骨完整度和强度选择截骨深度。小缺损以骨水泥填塞,较大缺损建议采用已清除的骨赘块制作细小碎骨柱填塞。安装单柱/双柱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假体。再次检查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彻底止血,充分冲洗切口,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剂,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凝、镇痛等对症治疗,麻醉结束后主动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踝泵练习。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36个月患膝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及胫骨平台角];比较2种假体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力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0~70.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5±6.9) min;住院时间5.0~8.0 d,平均6.5 d。32例患者中,1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半月板垫片脱位,予以翻修后好转;1例行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后,于术后24个月出现下肢力线改变和假体松动,翻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感染、假体松动、半月板垫片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HSS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5.6±4.4)分、(88.4±5.2)分、(10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66.8±5.2)分、(61.3±9.8)分、(97.5±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13.81、5.71,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174.4±5.6)°、(84.6±3.6)°,均显著低于术前[(179.5±3.8)°、(88.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80,P<0.05);膝关节胫骨内髁后倾角末次随访时为(82.8±3.4)°,较术前[(84.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1)。末次随访时,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HSS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84.8±4.2)分、(89.2±6.0)分、(107.6±9.0)°、(175.8±6.0)°、(82.0±4.1)°、(83.8±3.2)°,与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86.3±4.6)分、(87.8±4.5)分、(109.8±7.9)°、(173.4±5.4)°、(83.5±3.6)°、(85.3±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在SONK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并发症发生少,能明显改善患膝功能和部分纠正下肢力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既往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然而对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短期疗效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对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因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行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122膝)为研究对象,分别由2名医师基于术后X射线片测量单髁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股骨假体屈伸角以及胫骨假体后倾角。排除其余3个角度的影响后,将胫骨假体内外翻角测量结果分为<-2°、-2°-2°、> 2°3组,分别记为第1,2,3组。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及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20例患者(122膝),根据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大小进行分组,第1组37例,第2组60例,第3组23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侧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