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 -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 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胸腰段骨折:胸腰段是指T11-L2椎体,该部位的骨折是脊柱外科创伤中最常见的部位,约有50%的椎体骨折和40%的脊髓损伤发生于该段。大多数胸腰部创伤是由交通事故伤、重物砸伤、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引起。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 背景:跨伤椎螺钉置入固定容易出现椎体骨小梁不能完全恢复,影响脊柱矢状位力学稳定。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抗屈力、抗扭转力明显增加,增加了椎体在屈曲、后伸、旋转等各种活动的承载负荷,可更好地维持伤椎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胸腰段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案分为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及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随访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 结果与结论:①经伤椎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组、术中出血量大于跨伤椎组,但术后卧床时间比跨伤椎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前及术后2周随访:2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6,12个月随访:经伤椎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跨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跨伤椎组,后凸Cobb角小于跨伤椎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跨伤椎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30%)高于经伤椎组(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⑤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椎体的生理高度及曲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ORCID: 0000-0002-8594-8065(许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2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3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4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5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以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各个节段的最大位移差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情况。结果 骨折模型T10~11、T11~12、T12~L1的最大位移差较正常模型在大多数加载情况时明显增大,经短节段或者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后,该值明显减小,两种固定方式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物应力方面:在轴向压缩及前屈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中螺钉应力明显低于短节段固定;而在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时,螺钉应力无明显差异。对于固定棒,轴向压缩及前屈时,两种固定方式无差异;后伸及侧屈时经伤椎节段固定应力高于短节段固定,而旋转时则恰恰相反。结论 对于胸腰段单节段不完全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可以提供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相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胸腰椎体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该方法主要通过撑开复位机制,利用伤椎周围软组织的牵拉,能使移位骨块复位,恢复椎体的外形和高度。但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存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脊柱Cobb角矫正度的丢失,椎弓根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对胸腰椎骨折的修复效果,并与常规椎弓根内固定进行对比。方法:选取烟台山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对照组实施常规椎弓根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上下正常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前缘高度和的平均值之比乘以100%)和矢状面Cobb角(以X射线片矢状面测量)。治疗后6个月根据国内外常用的用的分级式评价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分别为2.4分和3.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伤椎高度和Cobb角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12月伤椎高度、Cobb角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修复胸腰椎骨折可固定骨折处复位,有效恢复受伤椎体高度,防止治疗后出现Cobb角丢失,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2组术后3 d出血量、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 d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压缩程度轻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并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背景: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可能会累及上终板损伤。临床上常采用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对其进行修复,这种方案能够有效达到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但是遭受挤压破坏的骨小梁不能得到完全恢复。 目的:观察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修复效果,并与单纯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进行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张家港澳洋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修复前、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腰背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伤椎后凸Cobb’s角。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的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组的伤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的Cobb’s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矫正Cobb’s角和伤椎体前缘高度,还能通过对伤椎内进行骨填充,帮助脊柱正常载荷的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目的:观察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共纳入55 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 年2 月至2013 年1 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 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 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 < 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 < 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 < 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越来越多,但对于胸腰椎骨折固定方式存在较多争论,对于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还是传统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不同观点,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目的:对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后效果效果的评价。 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下列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年至2015年3月。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通过筛选,总共纳入14个临床对照试验共个9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后Cobb角度改善明显(OR=-2.72,95%CI:-3.08至-2.35,P < 0.01)。经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椎体高度矫正率较高(OR=7.45,95%CI:6.94-7.97,P < 0.01)。经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相比较内固定失败率较低(OR=0.12,95%CI:0.05-0.27,P < 0.01)。结果证实,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相比较固定后Cobb角度改善明显,固定后椎体高度纠正明显以及引起内固定失败率等并发症更少,固定效果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领域的迅猛发展,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已成为此类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7例,测量治疗前后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和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后、随访12个月时椎体前后缘压缩率、Cobb角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分值。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47例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伤椎椎体高度恢复。55%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恢复一二级;与治疗前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Cobb角均显著降低(P < 0.05)。随访12个月时,各项指标有略微的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可维持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影响患者末次随访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分值的相关因素为治疗前和随访12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 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 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既往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但仍然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对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89年1月至2011年9月关于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胸腰椎骨折,伤椎,固定,植骨”或“thoracolumbar fractures,injured vertebral,fixation,bone graf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更为坚稳的内固定,同时有助于骨折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减少矫正率的丢失。但目前报道的手术疗效以回顾性分析居多,缺乏长期随访、系列的前瞻性分析和循证医学依据,并且对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安全性和技术规范还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接受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的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4 ~24个月,平均(18±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无螺钉断裂、松动.椎体前柱前缘高度术前为(18.69±2.59)mm,术后为(26.43±1.94)mm;中柱前缘高度术前为(21.05±2.85)mm,术后为(26.16±1.25)mm;术前Cobb角16.44°±3.07°,末次随访为2.89°±1.28°;术前ODI为82.38% ±7.02%,末次随访为17.14% ±7.53%.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in repair of single seg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can overcome quadrilateral effect, get bette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meanwhile, it also can provide three-point fixation, reduce suspension effect, and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kyphosi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Totally 36 patients with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were enrolled. A total of 36 vertebral bodies were treated: T11=5, T12=8, L1=17, L2=6.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 Cobb angle before treatment, the first day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recor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ose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The Cobb angle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day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 Only three (8%)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edicle screw penetrating pedicle into the spinal canal, pedicle screws loosing and the infection in puncture si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an correct kyphosis, improve the thoracolumbar motion, quickly relieve patient’s back pai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