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范文斌  王娜  杨国强 《求医问药》2014,(19):241-242
目的 :探讨分析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发生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的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年龄、积液部位、积液厚度、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在这71例患者中,TSE演变为CSDH的患者共有15例(占患者总数的21.13%),经单控闭式引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手术的有效率为100%。经统计分析,硬膜下积液的部位、厚度及治疗方法是导致TSE演变为CSDH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积液发生于额颞部、积液较厚、接受保守治疗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单孔双管引流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引流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单孔双管引流技术治疗)和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单孔单管引流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75.98±12.05) min vs (69.07±10.28) min],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2.15±0.59) d vs (3.87±0.76) d],复发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vs 20.00%;6.67%vs 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单孔双管引流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分析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100例CSDH患者病历资料,按治疗手段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运用钻孔引流术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运用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持续用药8周,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SDH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丁昊  邓琳  陈立珂  陈岷辉  游潮 《四川医学》2011,32(2):212-214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以及影响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2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连续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未形成血肿组,回顾分析两组间在年龄、伤后GCS评分、硬膜下积液厚度、硬膜下积液CT值等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患者与未形成血肿组患者的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与积液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于CT检查发现硬膜下积液相对较厚、CT值相对较高患者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陈桂坚 《吉林医学》2022,(2):462-4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血肿残留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12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肿残留量、神经功能、治疗效果.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1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手术的CSDH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CSDH术后患者408例,经过6个月随访,有49例(12.0%)复发,359例(88.0%)未复发。将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包括年龄、口服阿司匹林、血肿密度、单/双侧血肿、口服他汀类药物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 1.643,95%CI 1.144~2.514,P=0.024)、血肿密度不均(OR1.313,95%CI 1.072~1.871,P=0.037)和双侧血肿(OR 1.765,95%CI 1.302~2.931,P=0.011)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他汀类药物(OR 0.897,95%CI 0.734~0.945,P=0.043)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CSDH术后复发率高,年龄≥75岁、血肿密度不均、双侧血肿与CSDH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口服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追踪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和治疗方法。方法研究我们两家医院近两年来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记录的由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疾病演变过程和治疗手段。结果两病例由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转变时间分别为51d和84d,均经过1次手术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和慢性硬膜下血肿随着CT的普及和应用,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但能持续、动态地观察由TSE演变为CSDH的病例报道较少。我们认为由于部分TSE可转化为CSDH,对TSE保守治疗者自发病起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CT,1个月后每2~3周复查1次CT;对积液未完全吸收的出院患者,告知本人及家属仍有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每3~4周复查一次CT。既对积液量的发展情况及时了解,又可及早发现TSE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者,有症状的应及时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8.
随着CT的普及,近年发现由硬膜下积液(TSE)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病例增多,并引起了神经外科的重视。现就我院近年来发现的经CT证实的16例TSE转变为CSDH的病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侧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归的几率、机理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对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7例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例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最终皆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90~270d。结论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侧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行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其对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性大。对此类患者出院应做好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0.
胡杰  张志学 《宁夏医学杂志》2002,24(11):686-686
目的 了解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SE)患者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原因。方法 CT动态观测 2 1例TSE患者 ,6例转化为CSDH。对TSE的成因及转化为CSDH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TSE在形成被膜后缓慢出血 ,TSE积液性状发生改变、再次头伤均可转化为CSDH。结论 TSE预后较好 ,TSE是发展成CSDH的一个因素 ,对TSE患者应进行动态观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演变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59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有5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率8.47%。该5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血肿位于单侧额颞4例、单侧颞顶1例,血肿形成后临床表现多样。5例患者均接受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术后痊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之一,发病年龄有较宽的范围,常发生于颅脑损伤很轻微、积液部位在单侧额颞部、经保守治疗病例中。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8例外伤后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明胶酶谱法,分别检测演变前后硬膜下积液和积血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同时检测血肿内膜和外膜的MMP-2和MMP-9活性.结果 血肿液中MMP-2和MMP-9活性明显高于演变前的硬膜下积液(P<0.01),血肿外膜MMP-2和MMP-9活性显著高于血肿内膜(P<0.01).结论 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MMP在其演变中有促进作用,其作用部位是血肿的外膜.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血肿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点及演变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由TSE最后演变成CSDH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资料。结果:43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50岁以上者31例,36例原发脑损伤轻,4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变位于颞顶10例,额颞19例,额颞顶14例。31例接受过脱水治疗,9例病人有再次受伤史。TSE至形成CSDH的时间:1~2月17例,2~3月14例,占72.1%。43例病人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TSE多经过1~3月演变成CSDH。外伤史明确,原发脑损伤轻。老年人多见,多位于蛛网膜与骨嵴有粘连处或薄弱处。脑脊液与血液混合是TSE转化成CSDH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Subdural empyema is a known disease entity; however, calcified subdural empyema is uncommon. The authors present a case of an 11-year-old boy in whom there was diagnosed a chronic calcified subdural empyema 10 years after an attack of meningitis. The patient had suffered from 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s occurring 2-6 times in a month. A large fronto-temporo-parietal craniotomy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ubdural empyema filled with numerous uncharacteristic tissue fragments with thick pus together with the partially calcified and ossified capsule was removed. The empyema mass was found to be sterile for bacteria. After the operation, no epileptic seizure occurred and the boy is on sodium valporate. We must emphasize the unusual occurrence of the chronic subdural empyema presenting with calcification-ossification and large size as observed in our case.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15 6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 ,其中 10例患者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14 3例治愈 ,8例术后症状无改善 ,经原钻孔再次引流手术后治愈 ,3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 ,2例术后 1月内死于其它疾病。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 ,对于包膜肥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 ,宜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47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依患者病史、头颅CT特点及有无动态变化分为消退型(A组,138例)、稳定型(B组,73例)、进展型(C组,36例)三组,并对各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A组采取保守治疗效果好,治愈率达92%;B组84%选择非手术治疗,90%治愈,其他好转,16%患者采用体外引流,75%患者治愈,其他好转;C组经保守治疗疗效欠佳,所有患者先行体外引流术,53%患者获得治愈,17%患者好转,另外30%患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引流术.结论 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 和预后各不相同,临床治疗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