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SAA)外科手术与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43例SA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n=17,行开腹手术)、腹腔镜组(n=10,行腹腔镜手术)、腔内组(n=16,行腔内治疗)。采用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SAA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动脉变异情况,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统计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开腹组患者行SAA及脾切除15例,术后血小板均出现升高趋势且术后第9天最高,其中,2例患者术后复查时发生门静脉血栓,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脾动脉近、远端结扎+脾动脉瘤旷置2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患者行脾动脉近、远端结扎+脾动脉瘤旷置/切除10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无脾脏联合切除术,术中2例患者出现脾下极缺血表现(颜色变暗),术后血小板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腔内组患者采用弹簧圈进行脾动脉栓塞14例,同时行SAA瘤腔填塞术7例,1例限制性破裂性SAA腔内治疗效果不佳转为开腹手术,1例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变异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变异脾动脉瘤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A型变异脾动脉瘤,10例为B型变异脾动脉瘤。结果 15例病人中14例腔内治疗成功,操作结束后造影检查示瘤体不再显影;1例术中造影检查后考虑弹簧栓栓塞后移位至肠系膜上动脉风险大且病人动脉瘤直径较小,遂停止手术并随访观察。14例腔内治疗成功的病人中,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5例行出瘤动脉及瘤腔栓塞,1例行入瘤动脉、瘤腔及出瘤动脉栓塞,1例行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2例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4例行出瘤动脉、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随访2~117个月,无失访或死亡病例,无肠道缺血坏死、症状性脾梗死、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7年后再发腹痛,再次腔内治疗行瘤腔密集填塞,术后腹痛消失,密切随访。1例病人腔内治疗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第2年随访动脉造影检查示覆膜支架完全闭塞,Riolan弓显影,支架远端肠系膜上动脉灌注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变异脾动脉瘤安全、有效。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除了对动脉瘤完成满意的血流隔绝,还应重视保护肠系膜上动脉。  相似文献   

4.
肾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对于肾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RAA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单纯以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6例)、载瘤动脉栓塞术(3例)和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并随访3~68个月。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13个RAA(右肾9个,左肾4个),均为真性囊状动脉瘤,对其中11例(11个RAA)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其中4例发生部分肾梗死,肾功能无异常;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动脉瘤内残腔及内瘘,未见动脉瘤破裂及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RA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瘤手术切除组中具体手术方式:脾动脉瘤切除术(8例),脾动脉瘤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脾动脉瘤切除和脾动脉重建(5例)和腹腔镜脾动脉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系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58.6分钟。在瘤腔内栓塞组,所有患者均系局部麻醉下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是74.9±19.5分钟。相比脾动脉瘤切除手术,瘤腔内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没有发现早期死亡病例和30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2±3.6天。和脾动脉瘤切除术相比,瘤腔内栓塞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优势(4.9±2.8 vs 9.5±4.5天,P0.001)。结论脾动脉瘤切除术和瘤腔内栓塞在治疗脾动脉瘤同样有效可行。瘤腔内栓塞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Chen YX  Liu CW  Li YJ  Zheng YH  Ye W  Liu B  Shao J  Zeng R  Wu WW  Song X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97-902
目的 分析评价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的可行性、疗效和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到2010年11月20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28~82岁,平均(58±16)岁.20例中贝赫切特综合征4例,确诊感染性假性动脉瘤6例,疑诊感染性假性动脉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合并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原因不明3例.假性动脉瘤分布部位以腹主动脉多见(88.5%).20例中EVAR 15例,开放手术2例,未手术治疗3例.回顾性分析15例EVAR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15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EVAR技术成功率15/15,共放置腹主动脉分叉型覆膜支架6个,腹主动脉直筒型覆膜支架6个,胸主动脉直筒型覆膜支架2个和肾上腹主动脉裸支架1个.1例采用了裸支架支撑下弹簧栓栓塞术.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除2例原发性Ⅳ型内漏外,无原发性Ⅰ型内漏发生.1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14/15,平均随访时间538 d,随访期间总病死率4/14,动脉瘤相关事件发生率6/14,二次手术率1/14,无动脉瘤相关事件存活率8/14.结论 对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EVAR,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其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间病死率低,但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增大、破裂以致死亡的风险较大.病因治疗、严密随访可能有助于改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EVAR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27岁,孕6周,因"妊娠1个月发现右侧腹部搏动性包块"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32/66mmHg,右中腹部触及搏动性包块,右肾动脉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腹部增强CT:右肾动脉一级分支处可见巨大瘤样扩张,动脉期呈高强化,凸向肾实质外,大小约8.4cm×6.1cm(图1A)。CT诊断:右肾动脉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患者行肾动脉造影:右肾上极可见巨大瘤样扩张,其内血流呈湍流,动脉瘤开口位于右肾动脉主干前段动脉分支,该动脉明显增粗与肾动脉主干相仿(图1B),术中以锥形束CT扫描证实RAA位置及供血动脉。造影后患者行动脉瘤腔内栓塞  相似文献   

8.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切除术等3种术式;26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即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近期随访的结果。结果:腔内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14.5)min比(108.7±16.4)min,P=0.037;(3.6±1.3)d比(9.2±1.6)d,P=0.025]。传统手术组术中术后需输血的有3例,1例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病人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血管腔内治疗组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例术后12个月瘤体仍有少量内漏,但瘤体直径未增大;其余病例瘤体均缩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应成为脾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脾动脉瘤(SAA)是一类少见、具有潜在致命破裂风险的内脏动脉瘤疾病。SAA的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切除动脉瘤及脾脏。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SAA的腔内治疗越来越普及。相比于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简便、术后快速康复的优势。本文探讨SAA腔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0例SAA患者资料,并介绍了我科治疗SAA的3种介入手术方式。结果:患者30例均行腹部CTA明确SAA诊断,其中近脾门型17例,中间型9例,远脾门型4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1例。30例均采取腔内治疗方法,其中21例行SAA栓塞术,6例行脾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行脾动脉裸支架置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平均住院费用5万元,术后发生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10例,症状均在3 d以内缓解,无后遗症发生。发生穿刺点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住院期间无急性脾梗死发生,没有发生需再次手术的并发症。2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示动脉瘤完全血栓化,未见造影剂进入;出现无症状局灶性脾梗死5例。结论:介入腔内手术可在保留脾脏的情况下治疗SAA,治疗效果确切,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相比开放手术无明显增加。腔内治疗可作为绝大部分SAA的首选治疗,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术前CTA显示的SAA形态及位置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行血管腔内治疗的70例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及溶栓结束后1 d的临床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右心功能[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LV)、肺动脉压力(PASP)、心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脾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探讨腹腔镜治疗及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例脾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4例;介入栓塞治疗组5例,腹腔镜治疗组和介入栓塞治疗组均手术成功,随访期间无死亡发生。但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对于脾动脉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及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两种方式都安全可行,但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VAA病例,采用保守治疗、单纯栓塞、瘤腔栓塞联合载瘤动脉栓塞、覆膜支架置入、裸支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式对不同类型的VAA进行治疗,统计其术后疗效。结果全组病人顺利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1次栓塞成功率(92.16%,47/51),2次成功率100%。14例保守治疗,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增大;6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36例行载瘤动脉远近端栓塞或瘤腔栓塞联合载瘤动脉栓塞术、覆膜支架植入术7例、裸支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2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EVT治疗VAA具有创伤小、麻醉风险低、术后快速康复的优势,但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髂动脉瘤常与腹主动脉瘤合并出现,不伴有腹主动脉瘤的孤立性髂动脉瘤临床上少见,患病率为0.03%[1],在动脉瘤疾病中所占比例<2%,破裂率为14%~70%[2].  相似文献   

16.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18.
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瘤(viseral artery 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瘤。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瘤,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VAA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生率约为0.1%~2%,其中以脾动脉瘤比例最高,约为60%,肝动脉瘤为2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动脉瘤4%、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治疗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体会,探讨不同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1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10例病人均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出血9例,未破裂1例,所有动脉瘤均成功采用血管腔内方法进行治疗:椎动脉内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覆膜支架植入1例。术后因迟发性脑出血及硬膜下血肿死亡1例,发生脑梗塞1例。结论充分分析每个动脉瘤的影像特点,采用个体化的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疗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颅内动脉瘤越来越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在0.2%-9.9%,家族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者患病率(10%-13.9%)增加,女性和老年患病率较高。大部分因没有症状而不被检出,常常是由于动脉瘤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的压迫或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