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刘珊  李成  周海斌 《免疫学杂志》2014,(11):937-941,947
目的探索TNF-α免疫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后,其旁分泌作用对成骨细胞(MG63)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TNF-α预刺激MSCs。制备MSC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MSC-CM)培养成骨细胞(MG63)。CCK8法检测MG63增殖能力变化;细胞划痕法检测MG63迁徙能力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ALP、COLI及OC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OPN表达量变化;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能力变化。结果 TNF-α预刺激干细胞后,MSC旁分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IL-6、VEGF和TGF-β的分泌量明显升高(P0.01),但HGF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在TNF-α组的MSC-CM作用下,MG63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划痕结果显示其迁徙能力提高,诱导第4、7天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多(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NF-α组的OPN阳性率升高,茜素红染色显示MG63矿化沉积作用增强。结论免疫激活后MSC的旁分泌作用可以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迁徙、分化和矿化能力,从多个阶段加强成骨细胞的骨化作用,为临床应用MSC治疗骨质缺损指导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中的旁分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然而在移植中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细胞的存活,发挥旁分泌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促进周围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以及促血管生成作用发挥其在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在临床应用中,该治疗方式却遇到了诸多技术及伦理问题。BMSC的旁分泌因子具有与细胞移植同样的疗效,且可减少上述生物安全问题,具有更安全、更易操控的治疗优势。本文就BMSC旁分泌因子在SAP中的治疗潜能作一综述,注射含旁分泌因子的BMSC培养上清有望成为未来SAP细胞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机制之一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而目前对于这一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对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细胞移植给药组:大鼠纹状体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给予ERK1/2抑制剂U0126;非移植给药组:注射等量的PBS后给予U0126;细胞移植对照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给予溶剂对照;非移植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后给予溶剂对照。7d后通过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梗死区周围及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较非移植组大鼠纹状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磷酸化ERK1/2表达增强,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经U0126处理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没有变化,而随着磷酸化ERK1/2的表达受到抑制,细胞凋亡数明显增高。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脑纹状体内可以旁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并通过激活ERK1/2抑制了脑梗死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 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 < 0.05)。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参与机体组织损伤修复的主要细胞类型。过去几十年,人们倾向于认为BMSCs的分化替代功能是其参与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BMSCs的旁分泌功能可能在组织修复中发挥着比分化替代功能更为关键的作用。认识BMSCs旁分泌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对阐明BMSCs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BMSCs旁分泌功能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建立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培养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胚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44、CD34、CD45表达,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14代以前的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有82%的MSCs处于Gp/Gl期.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 体外培养14代以前的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培养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胚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44、CD34、CD45表达,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14代以前的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有82%的MSCs处于G0/G1期.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体外培养14代以前的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的多能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最终分化成心肌、骨、软骨、神经等多种组织,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并易于为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这些特性使BMMSCs成为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有效发挥疗效的理想工程细胞,展示了其作为一种新的理想干细胞来源在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诱导年轻与年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融合,探讨融合后年轻BMSCs对年老BM-SCs功能的影响。方法:年轻(2-3月龄)及年老(18-24月龄)C57BL/6小鼠BMSCs在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后分别与年轻及年老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C57BL/6小鼠BMSCs通过聚乙烯二醇(PEG1500)诱导,建立细胞融合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融合率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细胞形态及细胞核特性。通过细胞计数比较5组细胞(年轻组Y,年老组O,年轻融合组Y-Y,年轻年老融合组Y-O,年老融合组O-O)在2d、4d、6d、8d的细胞增殖能力。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比较5组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通过PEG诱导,可获得30.45%±4.13%的融合细胞,3组不同年龄融合组的细胞融合率无显著差异。融和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44、Sca-1,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34、CD117、CD31、CD45。在2d、4d、6d、8d,Y-O组细胞数量增加百分率比O-O组均显著增高。代表成骨细胞分化能力强弱的茜素红染色阳性率和代表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强弱的油红O染色阳性率,Y-O组比O-O组均显著增高,具体数值分别为:(25.46%±1.52%)vs(13.85%±1.69%),P0.01;(12.99%±2.61%)vs(6.03%±1.71%),P0.05。结论:年轻BMSCs可通过细胞融合改善年老BMSCs增殖及分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模型,为将MSC3用作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用成骨添加剂(地塞米松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维生素C50mg/L)定向诱导传代大鼠骨髓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形态学、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及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结果诱导组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点,增殖相对缓慢,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结论建立了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模型,成骨添加剂不影响细胞的增殖,可迅速大量获得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目前经报道的成骨诱导方法很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提出很多新的思路及方法。但是电针是否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尚不清楚。目的:尝试应用电针治疗仪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分离培养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培养。当细胞铺满培养瓶底90%以上时进行胰酶消化,分别以3.0×103/cm2的浓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实验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加入2mL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培养液;化学诱导组:每孔内加2mL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当细胞贴壁生长达到60%~70%汇合时,加入骨诱导剂;电针刺激组:加入2mL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培养液,电针刺激,采取连续波输出,基波脉冲频率为50Hz,基波脉冲宽度0.5ms,持续作用30min,共电针刺激28d。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茜素红染色结果;细胞诱导14,28d后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测定细胞中骨钙素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测定细胞中骨钙素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在28d的诱导过程中,化学诱导组5~7d细胞汇合成单层,细胞突起互相连接,并可重叠生长而不发生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电针刺激组9d或10d发现细胞体积大,呈三角形、多角形或鳞形;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仍然是纺锤状。②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28d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均观察到有矿化结节出现,进行茜素红均呈阳性反应,而空白对照组呈阴性反应。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诱导时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在14,28d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化学诱导组碱性磷酸酶14d时高于电针刺激组(P0.05),但28d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空白对照组骨钙素mRNA及蛋白含量均低于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P0.05)。提示电针可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have the ability of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 can promote osteo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BMSCs by activating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which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成骨细胞的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目的: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以期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药物靶标。方法:选用10月龄SD雌性大鼠去卵巢增龄3个月来复制骨质疏松模型,设假手术对照组。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两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运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行生长曲线及贴壁率检测。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与对照大鼠相比存在许多结构特征的差异。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下降可能是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ALPase、Vimentin和Laminin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原位杂交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MSCs ALPase和Laminin呈阴性,Vimentin呈阳性。细胞周期中G1、S、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9.5%、7.8%、7.7%;MSCs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即CD166、CD29、CD44、CD105表达呈强阳性,阳性率高达96.7%以上,而CD34和HLA-DR呈阴性表达。细胞的平均倍增时间为32h。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反应。结论 培养的细胞为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于细胞,而不是造血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且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kt1过表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健康C57小鼠,鼠龄7~8周,体质量18~25 g。取该小鼠胫骨和股骨,利用BMSCs的贴壁生长能力进行分离,并对获取的细胞进行流式鉴定。构建Akt1-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BMSCs,并筛选、扩增Akt1过表达的BMSC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测定转染Akt1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10、50、100 ng/mL)的γ干扰素(IFN-γ)处理Akt1-BMSCs及BMSCs,采用四唑氮化合物(MTS)法绘制生长曲线,通过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V/PI)复染,观察不同浓度IFN-γ对Akt1-BMSCs及GFP-BMSCs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培养出小鼠BMSCs,高表达CD29、CD44、Sca-1,而不表达CD45、CD34,CD11b、CD31、FLK-1、MHC-Ⅱ。成功筛选并扩增出Akt1-BMSCs;RT-PCR显示,Akt1-BMSCs的Akt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BMSCs(P0.01);Western blot显示,Akt1-BMSCs的总Akt1蛋白及磷酸化Akt蛋白均高于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Akt1-BMSCs及GFP-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量均高于95%。细胞增殖及凋亡实验显示,在正常培养及高浓度IFN-γ(100 ng/mL)的刺激下,Akt1-BMSCs显示出了增殖及抗凋亡优势。结论 Akt1-BMSCs比相同代数的BMSCs在正常培养及高浓度IFN-γ(100 ng/mL)的刺激下增殖及抗凋亡能力增强,可用于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are not only involved in tumor recruitment but impact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tumor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